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思想淵源 第十章 《涅槃經》與禅宗思想▪P9

  ..續本文上一頁、死四苦所逼迫,而無所逃逸。老山指人之漸漸老邁,容色枯悴,精神昏昧,故老山能壞一切壯年盛色。病山指人之四大不調,身心疲憊,故病山能壞一切強健。死山指人之身盡命終時,四大悉滅,故死山能壞一切壽命。禅宗運用“四山”之喻說明看透生命的虛幻。“問: “四山相逼時如何?”師曰:“五蘊皆空。””《傳燈》卷15《大同》 五蘊皆空,四大非有,即可超越質礙生命。看透生命的虛幻,就不會爲四山所逼,做自己的主宰。禅宗注意啓發學人承當生老病死中的自主性:“朝陽雲掩,夜月收光。四山煙霧起,大地絕纖埃。正當與麼時,什麼人作主?”《古尊宿》卷9《慈照》當成爲自己的主宰時,便可獲得自由自在的生命情境。歸宗偈: “獨步四山頂,優遊叁大路”《祖堂集》卷15《歸宗》, 展示了超然于四山、雍容娴雅顧盼生雄的氣度,引起了禅者的景羨。清遠偈:“崖頭浮圖示其相,臺上野雲飛不住。周遊獨步或可追,錦繡谷中歸舍去。”《古尊宿》卷30《清遠》即是對歸宗的“周遊獨步”表示了無限向往。而曹山接引學人時,更以超拔的悟性,表示了生死即涅槃的體驗:“問:“四山相逼時如何?”師曰: “曹山在裏許。”曰:“還求出也無?”師曰:“在裏許,即求出。””《五燈》卷13《本寂》明知自身“在裏許”,卻能夠泰然處之,並沒有“求出” 的意念,這本身就已經超出了“四山”,不爲其所逼了。

  《涅槃經》存在而超越的禅機,與其對世谛即第一義谛的體證相關。《涅槃經》指出:“世谛者即第一義谛。……若隨言說則有二種,一者世法,二者出世法。善男子,如出世人之所知者名第一義谛,世人知者名爲世谛。”卷13  禅宗對此予以創造性發揮,主張佛凡不二,二谛一如:“當凡心而見佛心,觀世谛而成真谛。便能于一毫端現寶王刹,坐微塵裏轉大*輪。世出世間,混融凡聖。”《續古》卷3《月庵果》“如水即波,不得波相;波即是水,不壞波相。是以動靜無際,性相一原。當凡心而是佛心,觀世谛而成真谛。”《宗鏡錄》卷3揚棄世谛與第一義谛的對立,即可將世谛化作第一義谛。因此學人問“如何是世谛”,禅師回答:“但無一切心,即名無漏智。汝每日行住坐臥一切言語,但莫著有爲法,出言瞬目盡同無漏。”《古尊宿》卷2《希運》  有了世谛真谛不二的體證,即可將高超玄遠的禅意落實于平凡質樸的生活,使生命的每一當下情境都洋溢著禅悟的喜悅。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禅者宣稱:“昔日雲門有叁句,謂函蓋乾坤句,截斷衆流句,隨波逐浪句。九頂今日亦有叁句,所謂饑來吃飯句,寒即向火句,困來打睡句。若以佛法而論,則九頂望雲門,直立下風。若以世谛而論,則雲門望九頂,直立下風!”《五燈》卷18《惠泉》

  3.小大一如的空間意識

  《涅槃經》對禅宗境界論的影響還體現爲小大一如的空間意識。《涅槃經》的空間意識極富禅門特色,經文以“須彌納于葶苈”、“世界入于毛孔”、“世界置于微塵”等喻象,表征了“菩薩摩诃薩住大涅槃”時所獲得的小大一如的禅定直觀體驗:

  若有菩薩摩诃薩住大涅槃須彌山王,如是高廣悉能令入葶苈子米會,其諸衆生依須彌者亦不迫迮,無來往想如本不異,唯應度者,見是菩薩以須彌山內葶苈米會,複還安止本所住處。

  善男子,複有菩薩摩诃薩住大涅槃,能以叁千大千世界置葶苈米會,其中衆生亦無迫迮,及往來想,如本不異,唯應度者,見是菩薩以此叁千大千世界置葶苈米會,複還安止本所住處。

  善男子,複有菩薩摩诃薩住大涅槃,能以叁千大千世界內一毛孔,乃至本處亦複如是。

  善男子,複有菩薩摩诃薩住大涅槃,斷取十方叁千大千諸佛世界,置于針鋒如貫棗葉,擲著他方異佛世界,其中所有一切衆生,不覺往返爲在何處,唯應度者乃能見之,乃至本處亦複如是。

  善男子,複有菩薩摩诃薩住大涅槃,斷取十方叁千大千諸佛世界,置于右掌如陶家輪,擲置他方微塵世界,無一衆生有往來想,唯應度者乃見之耳,乃至本處亦複如是。

  善男子,複有菩薩摩诃薩住大涅槃,斷取一切十方無量諸佛世界,悉內己身,其中衆生悉無迫迮,亦無往返及住處想,唯應度者乃能見之,乃至本處亦複如是。

  善男子,複有菩薩摩诃薩住大涅槃,以十方世界內一塵中,其中衆生亦無迫迮往返之想,唯應度者乃能見之,乃至本處亦複如是。

  善男子,是菩薩摩诃薩住大涅槃,則能示現種種無量神通變化,是故名曰大般涅槃。

  《涅槃經》這種大小一如的觀念也是大乘佛典中常有的空間觀念,對禅宗影響尤爲巨大,禅宗主張以超越形相的慧眼來觀照這不可思議的情景,《宗鏡錄》卷25:“《涅槃經》中作藕絲懸須彌山說,大品中作針鋒上無邊身菩薩名說。只是一意,一解千從。當于觀智心行中求,若事相上看終不得。”卷26:“此是難解難入之門,難省難知之法,如針鋒上立無邊身菩薩,將藕孔中絲懸須彌之山,不思議中不思議,絕玄妙中絕玄妙。”  “針鋒上須彌”《五燈》卷12《悟真》、 “針鋒上師子翻身,藕竅中大鵬展翼”同上卷19《正法建》  成爲禅宗常見的話頭。蘇轼《維摩畫像贊》:“又能分布一缽飯,餍飽十方無量衆。斷取妙喜佛世界,如持針鋒一棗葉。雲是菩薩不思議,住大解脫神通力。” 大慧贊賞說:“斷取妙喜世界,如陶家輪,如持針鋒舉一棗葉,蓋真實之理,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大慧錄》卷18禅的特點在于隨說隨掃。在禅宗看來,針鋒貫棗葉固然不可思議,但對它卻不可執著,對它還必須進一步超越:“撮大地如陶家輪,運大千向針鋒上,猶未是寰中正令,阃外全威。” 《圓悟錄》卷6將小大一如的意識超越之後,才是禅悟的境界。

  4.一切現成的現量境界

  《涅槃經》對禅的現量境也有深刻的影響。《涅槃經》謂:“諸佛世尊唯有密語,無有密藏。”卷5因爲佛法的目的在于“鹹令衆生悉得知見”,因而不可能有所密藏。“如來實無秘密之藏。何以故?如秋滿月處空顯露,清淨無翳人皆睹見,如來之言亦複如是。開發顯露清淨無翳,愚人不解謂之秘藏,智者了達則不名藏。”同上這一觀念影響了禅的現量境。禅的現量境有兩大內核,一是本來現成,一是一切現成。本來現成即每個人都有純真的佛性,這種體驗猶如世尊密語,是獨一無二的。參《傳燈》卷21《傳心》:“問:“如何是世尊“密語”?”師曰:“阿難亦不知。””  僧問“如何是世尊密語”,膺呼問者名曰:“會麼?”對曰:“不會。”膺曰:“汝若不會,世尊有密語;汝若會,迦葉不覆藏。”《禅林僧寶傳》卷6《明白》公案意在提示如果不能領會一喚的深意,就是“世尊有密語”,禅悟之門對你關閉;如果能夠領會,則與師家心心相印,禅就從師家的心傳到了弟子的心上。在本來現成的基礎上,形成了禅的一切現成之境。一切現成是現量之境,即萬物未受邏輯知性幹預而原真地呈顯。法演禅師行腳到圓鑒會下,圓鑒令他參“如來有密語,迦葉不覆藏” 之語,後蒙指示往參白雲端。法演來到白雲,一日上法堂豁然大悟,稱賞道: “如來有密語,迦葉不覆藏。果然果然!智與理冥,境與神會,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古尊宿》卷32《清遠》禅林吟誦一切現成之境說:

  世尊有密語,迦葉不覆藏。一夜落花雨,滿城流水香。《五燈》卷14《智鑒》

  流水的拂拂清香,無情的滔滔說法,都呈顯著存在的最深奧秘。詩以流水漂花,暗香浮動,來表征“不覆密”的“密語”,風神搖曳。黃山谷有一次與晦堂在野外散步,忽然一陣清幽的木樨香飄過,晦堂說:“你一直向我請教什麼是佛法大意,現在,“吾無隱乎爾”。”山谷頓時了悟《羅湖野錄》卷1。 晦堂所引用的“吾無隱乎爾”,正是“世尊有密語,迦葉不覆藏”的翻版。在禅宗看來,佛法的隱密就在明明白白處,在行住坐臥處,道不遠人,只要體取,當下即是。但禅宗又指出對這種感受同樣不可執著,否則又會執藥成病。《五燈》卷19《慧勤》:“你尋常說黃道黑,評品古今,豈不是密語?你尋常折旋俯仰,拈匙把箸,祗揖萬福,是覆藏不覆藏?忽然瞥地去,也不可知。要會麼?世尊有密語,冬到寒食一百五;迦葉不覆藏,水泄不通已露贓。靈利衲僧如會得,一重雪上一重霜!”  與此相聯系,禅宗還注意破除學人對《涅槃經》等經文義理的執著,啓迪學人開啓智慧之門,以體證一切現成的現量境,體證當下現成的 “這個時節”,避免“微言滯于心首,嘗爲緣慮之場;實際居于目前,翻爲名相之境”式的顛倒。按此語見于法藏《華嚴經義海百門·序》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延壽《宗鏡錄》卷67亦引作法藏語。文益、義懷上堂也曾舉此數句,見《法眼錄》、《續古》卷2《天衣懷》。

  綜上所述,《涅槃經》在本心論、迷失論、開悟論、境界論四個層面都深刻地影響了禅宗思想。《涅槃經》“一切衆生悉有佛性”、“一闡提人亦能成佛”,影響了禅宗的本心論;《涅槃經》對客塵煩惱的譬喻、對自性沈迷的譬喻、“本有今無”偈要旨,影響了禅宗的迷失論;《涅槃經》對生死無常的譬喻、圓融通達的語言觀、應病與藥的對治門、超越對立的不二門,影響了禅宗的開悟論;《涅槃經》超越無常的涅槃妙有、不即不離的處世禅機、小大一如的空間意識、一切現成的現量境界,影響了禅宗的境界論。禅悟思維、禅門機鋒公案流漾著《涅槃》思想的慧光。精警生動、凝練隽永的《涅槃經》妙喻,具有強烈的文學色彩,成爲禅宗思想與意象取之不盡用之無竭的無盡藏。禅宗以其超拔卓越的領悟力,在對《涅槃經》思想的繼承時處處表現了宗門特色,禅宗運用金剛般若,隨說隨掃。沩山問仰山“《涅槃經》四十卷,多少是佛說,多少是魔說”,仰山回答“總是魔說!”沩山大加贊賞:“已後無人奈子何!”《沩山錄》藥山一生看《大涅槃經》手不釋卷,學人問:“和尚尋常不許學人看經,爲什麼卻自看?”藥山說:“只爲遮眼。”《傳燈》卷14《惟俨》  使得禅宗對《涅槃經》的繼承,成爲具有獨特感悟的創造性的繼承。也正因爲如此,禅宗思想、詩歌才能在與《涅槃經》慧光的摩蕩交彙中,別具只眼,獲得靈性與詩意的升華。

  

《禅宗思想淵源 第十章 《涅槃經》與禅宗思想》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