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思想淵源 結語

  結語

  在具體分析佛教經典對禅宗思想的影響時,筆者立足于佛教禅宗哲學體系的基點,也就是說,筆者在撰寫這部著作時,已經形成了對佛教與禅宗哲學的“前理解”:佛教禅宗哲學,由本心論、迷失論、開悟論、境界論四個主要部分組成。本心論揭示本心澄明、覺悟、圓滿、超越的內涵與質性;迷失論揭示本心擾動、不覺、缺憾、執著的狀況及緣由;開悟論揭示超越分別執著以重現清淨本心的方法與途徑;境界論揭示明心見性回歸本心時的禅悟體驗與精神境界。以此來透視大乘經典對禅宗思想的影響,可以有較爲明晰的看法。

  首先,佛教經典影響了禅宗的本心論。

  佛教禅宗本心論強調本心的澄明、覺悟、圓滿、超越的質性,是修行成佛的基礎。“如來藏”是《楞伽經》、《起信論》等佛教經論的重要思想之一。“如來藏”意爲如來處在胎藏之中,是“佛性”的別名。經文指出,“如來藏”因受 “無始”以來的“虛僞惡習”熏染,被“客塵”煩惱所障蔽,從而變成了“識藏”,變成了能夠派生一切的總基因阿賴耶識。《起信論》立一心二門,一爲“心真如門”,一爲“心生滅門”。“心真如門”是如來藏的第一重含義,是從體性上來說的,它超越染淨、生滅;“心生滅門”是如來藏的第二重含義,是從相用上來說的,它表現爲隨熏轉變,形諸染淨,染淨雖成,性恒不動等。佛法修證的目的,就是要將被熏習汙染的“如來藏”轉變成清淨的“如來藏”。《圓覺經》宣說圓覺法門流出一切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顯示佛教修行都不外修證本有圓覺的道理,與“如來藏”思想同一關捩。“如來藏”思想強調“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即人人皆有清淨超越的本心本性。《法華經》象征人人皆有佛性,有著名的“衣珠”、“髻珠”喻;《涅槃經》以佛性作爲宗旨,其佛性思想最爲鮮明的旗幟是 “一切衆生悉有佛性”,經中設立“貧女寶藏”、“力士額珠”喻,形象地說明了一切衆生悉有佛性的觀點。

  “一切衆生悉有佛性”的思想,爲禅宗所大力弘揚,成爲禅宗思想的重要理論淵源。正是由于有大乘經典“如來藏”思想作爲理論依據,禅宗自創立肇始,就鮮明地提出了“一切衆生悉有佛性”的響亮口號,並進而確立起“一切衆生皆可成佛”的主張。達摩“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客塵障故,令舍僞歸真”,即是依據“如來藏”思想。禅宗不但認爲衆生皆具菩提覺性,還肯定衆生的菩提覺性原本清淨,因而只要除卻後天的汙染,便可以頓見清淨本性而成正覺,這與《楞伽經》、《起信論》的“如來藏”思想一脈相承。由于“如來藏”思想包含著一切衆生平等、人人皆有佛性等內容,從達摩開始,中國禅便沿著衆生平等、聖凡不二的原則立場展開。《涅槃經》的“貧女寶藏”、“力士額珠”喻,在禅林廣爲流傳,禅宗用“本額珠”象征“本心佛”,並提出了本有佛性、頓悟佛性、返求自心等一系列禅修原則。《涅槃經》、《華嚴經》的衆水皆含月、千江月體同之喻,也以精警凝練而飲譽禅林,成爲禅師上堂開示學人時經常揭舉的話頭。《證道歌》“一性圓通一切性”、“摩尼珠,人不識,如來藏裏親收得”的吟詠,折射著《楞伽經》如來藏“如大價寶,垢衣所纏。如來之基常住不變,亦複如是” 的慧光。

  《起信論》主張人人皆有不增不減“清涼不變”的“真如自體”,即自性清淨心,同樣成爲禅宗本心論的基本觀念。宗密指出,達摩所傳授的正是這個自性清淨心。禅宗所要體證的“含生同一真性”,即是《起信論》所言的人性本具之真如心。對真如心清淨無染的特點,《圓覺經》以摩尼珠爲喻。摩尼珠本身沒有顔色,什麼顔色的光照射到它,它就顯現出什麼顔色。經文以此比喻本心本來清淨,由于無始劫來的習氣,造成了人們思想、感情的歧異,呈現出各種不同的現象。禅宗以摩尼隨色,譬喻真心在纏,指出晶瑩自性縱是爲塵勞所蔽,其本體也不會受到染汙,“摩尼在掌,隨衆色以分輝。寶月當空,逐千江而現影”。《圓覺經》強調圓覺妙心超越一切對立,它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也好似摩尼寶珠,雖映現出各種顔色,本體仍潔淨如故。禅宗以“主人翁”、“威音那畔”、“空劫前自己”等來象征這顆本原的心,強調真心在纏而不染。禅宗繼承《法華經》“衣珠”、“髻珠”思想,以“衣珠”象征自性的澄明、圓滿,指出參禅悟道就是要重新發現原本存在的衣珠,使精神生命由欠缺到富有,由窘迫到自足。發現衣珠,即是豁然見性,即是“打開無盡藏,運出髻中珠”。

  遠離垢染的自性,超越語言文字。語言是思維的外化,故大乘經典注意破除語言與思維的意義。《楞伽經》指出如來藏“真實離名字”,因爲言說是俗境,而其指稱的對象是聖境,兩者一爲生滅現象,一爲永恒實體,所以言說不能指示真理。《楞伽經》與《楞嚴經》、《圓覺經》等,提出了著名的“指月”之喻: “如愚見指月,觀指不觀月。計著名字者,不見我真實。”《起信論》亦謂“一切言說,假名無實”。《華嚴經》也非常注意對形相的破除和對言語的摒棄,認爲“言語說諸法,不能顯實相”。按照這種觀點,作爲幻法的言語不能表征真如實相。言語與分別往往總是聯系在一起,要體證真如,必須離言絕慮,這成爲禅宗最基本的語言觀。

  其次,佛教經典影響了禅宗的迷失論。

  佛教禅宗迷失論探討爲什麼會迷失澄明本心而流轉于生死這一問題。《楞伽經》的偈語形象地形容了“如來藏”轉爲“識藏”的過程:“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風起。洪波鼓冥壑,無有斷絕時。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如來藏”本來澄明湛寂,因內外境風的鼓蕩,寂然清淨的本體,遂浪潮起伏,跟著生起前面七識的種種作用,由此轉生一切境界,而無有止境。《起信論》從本體上強調自性清淨,同時從相用上又指出心性隨緣起染,生滅流轉。《起信論》用阿梨耶識阿賴耶識表示這種生滅,謂依止“如來藏”自性清淨心,才有生滅之染心。“如來藏”一似不動的水,被“無明”之風所吹拂,遂成爲生滅心的動水。不生不滅的“如來藏”自性清淨心,與生滅不停的七識染心相和合,兩者非一非異,這就是能含攝、生起一切染淨諸法的阿賴耶識。

  《起信論》將阿賴耶識分爲覺與不覺二義,將不覺又分爲根本不覺、枝末不覺二種。後者由前者所生起,繼而産生業相、轉相等叁細、六粗之相。《起信論》指出一切生滅現象,都是衆生依止心、意、識叁類精神現象輾轉生起。世間一切境界都是依無明妄心而生起,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起信論》還將染心分爲“執相應染”、“不斷相應染”、“分別智相應染”、“現色不相應染”、“能見心不相應染”、“根本業不相應染”六種。《起信論》的迷失論,從染汙的生滅緣起而言,是依心起意,依意起意識,展現人的心性作用。根據這種理論,只要把生滅心中的染汙減遣滌除,本覺真心即可頓然顯現。

  生滅門闡釋的一個重要問題是無明的根源和作用。清淨的真如爲什麼會生起妄染的無明?自性何以不染而染、染而不染?《楞伽經》、《起信論》、《楞嚴經》、《圓覺經》、《涅槃經》等均提出了這一問題。《楞伽經》追問:“誰縛誰解脫?”《楞嚴經》指出,物理的各種現象,與精神的各種作用,都是真心自性本體所顯現。自性本體,靈妙而光明清虛,圓滿而常住不變,是萬有的根元。既然如此,“清淨本然,雲何忽生山河大地?”人們爲什麼會遺失圓滿的真心,舍棄了寶貴、光明的自性,自取迷昧?《圓覺經》也追問道:既然人性本淨,又何來的輪回、無明?

  《楞伽經》反思的結果是,衆生以無窮無盡的妄想之絲自纏自縛,如春蠶作繭,在無始妄想中執著難舍。而實際上,本來無縛亦無解。癡迷衆生以欲望之繭,將自己牢固捆縛,在癡迷的執著中,生發出一系列幻相,執幻爲真,輪回不休。《起信論》的解答是,衆生心性本自清淨,但從無始以來心與法界不能相應,結果就“忽然”而有“妄念”生起。之所以會“忽然念起”,是由于“無始無明”。一切衆生從本以來,念念相續不斷,是沒有開端的無明。這沒有開端的無明,于不知不覺中忽然生起妄念。《楞嚴經》反思的結果是,由于衆生執著“第二月”, “認賊爲子”,“迷頭認影”,“捏目生花”,以致于“不識衣珠”。《楞嚴經》指出,由于情纏欲縛、執幻爲真,人們喪失了本心,背覺合塵。一念回光,即可頓見本心,徹悟菩提。《圓覺經》的思考結果是,覺性本來清淨,人生的迷妄在于取舍,即相對意識的生起,“種種取舍,皆是輪回”。輪回的根源在于取舍,取舍的原因是無明愛欲:“當知輪回,愛爲根本”。無明愛欲是一切煩惱的根本,生命在十二因緣中不停地輪回。生命是愛欲的結果,愛欲是生命的動因,要脫生死免輪回,必須斷除愛欲。《圓覺經》宣稱:一切衆生本具真如,與諸佛如來無別,因最初一念妄動,便生起無明。這種無明沒有因由,因此是無始無明。《圓覺經》還設立了“六塵緣影”喻,一如《楞嚴經》的“前塵分別影事”:外六塵與內六根相互作用而産生了虛幻影像,前塵如形,此心如影,隨前塵起滅。衆生遺失本覺妙明真心,妄認緣塵的分別心爲真實的心相,這就是我執顛倒。《涅槃經》也指出,澄明本心之所以迷失,是由于“客塵”煩惱等無明妄念的蓋覆。

  象征逐物迷己,背離精神家園,迷失澄明本心的還有《法華經》舍父逃走的 “窮子”喻,禅宗以之作爲本心迷失的典型象征。禅宗感歎“窮子”離家的可悲,指出不識本心向外求佛是舍父逃走,心如猿猴攀援外境是舍父逃走,不肯承當自生退隳是舍父逃走,動心起念擬議尋思是舍父逃走。《圓覺經》的“翳目見空華”、 “動目搖湛水”、“定眼回轉火”、“雲駛月運,舟行岸移”、“迷人四方易處” 諸喻,也被禅宗用作迷失本心…

《禅宗思想淵源 結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