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思想淵源 第九章 《圓覺經》與禅宗思想▪P6

  ..續本文上一頁叁世,一切平等,清淨不動。

  心淨國土淨,悟道之後所看到的物質世界都是幹淨的,色塵清淨,眼根清淨,眼識也清淨,乃至耳根、耳識……鼻舌身意六根、六識都清淨了。六根清淨,六塵也清淨,四大、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也無不清淨。乃至于一人清淨,多人也隨著清淨,一切衆生都清淨,甚至連地球、太陽乃至于整個宇宙、無邊無際的虛空都清淨。這種清淨,不僅指現在,還包含著過去和未來的一切空間。“由彼妙覺性遍滿故,根性塵性,無壞無雜。根塵無壞故,如是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圓覺妙性使得事事交相涉入而無礙,諸法互相遍滿互不妨礙,以一入多,而一不壞;以多入一,而多不雜。以此類推,世法出世法,乃至無邊陀羅尼門也是一多相即無壞無雜。一根入多根時,一根不壞;多根入一根時,多根不雜。一塵入多塵時,一塵不壞;多塵入一塵時,多塵不雜。諸根諸塵互相攝入,彼此不壞不染,如同一光容多光,光光相攝。正覺《圓覺經頌·普眼章》雲:

  誰從普眼道場來?天帝堂前珠網開。徹底光明成一段,個中清淨絕纖埃。交羅理事真空觀,照破根塵不夜臺。恰恰相應爾時節,陶家壁上起梭雷。《宏智廣錄》卷8

  詩意謂證得了佛陀教示給普眼的境界,就會産生六根、六塵、四大、十二處、十八界乃至“十方衆生圓覺清淨”、“一切平等清淨不動”的圓融體驗,猶如華嚴帝網,珠珠相攝,影影相涵,重重無盡。這是徹底的光明境界,事事無礙,打成一片。它清淨澄明,沒有纖毫的意識之雲翳。它既是理事圓融、事事圓融的華嚴與禅的圓融境,也是不起分別的華嚴與禅的現量境。《宗鏡錄》卷53: “《圓覺經》雲:“譬如眼光照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可證五根現量不生分別,其眼光到處無有前後,終不舍怨取親愛妍憎醜。例如耳根不分毀贊之聲,鼻根不避香臭之氣,舌根不簡甜苦之味,身根不隔澀滑之觸,以率爾心時不分別故,刹那流入意地。才起尋求,便落比量。”  剔除了根塵的粘著性,即可使之煥發出光明,驅除意識中的黑暗。圓覺妙心與禅悟之心相應之時,即可如陶壁之梭,乘著雲雷化而爲龍,破壁飛去。

  2.在塵出塵的生命體驗

  《圓覺經·彌勒章》:“修佛菩提幾等差別?回入塵勞,當設幾種教化方便,度諸衆生?”回入塵勞是大乘菩薩悲智雙運的必然結果。菩薩大智故不住生死,大悲故不住涅槃。《十牛圖》的最後一幅便是垂手入廛,禅宗主張“那邊會了,還來這邊行履”、“卸卻珍禦服,著弊垢衣,入塵化導”《古尊宿》卷10《智嵩》, 從悟境重新返回現象界,從現實生活的“百草頭上”識取“芳信”,以發現自家的無邊春色。《宏智廣錄》卷9:“明功借位,起幻入塵,百草頭邊有芳信,縱橫指點自家春。”  禅宗對不能垂手入廛的“自了漢”持批評的態度。《明覺語錄》卷6《送德珉山主》:“溪山春色映雲袍,愛住隍城意轉高。翻笑忘機自安者,不能垂手入塵勞。”  

  回入塵勞是大乘菩薩乘願再來的悲懷,但菩薩雖在塵勞中,卻不爲塵勞所染。《圓覺經·威德自在章》:

  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靜相,了知身心皆爲挂礙,無知覺明,不依諸礙,永得超過礙、無礙境,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如器中钅皇,聲出于外。煩惱涅槃,不相留礙。

  悟到了此心本來清淨,不被外界的幻化所蒙蔽,也不拘泥于念佛打坐種種靜相,徹底明白身心是悟道的障礙,體證無知與覺悟是同一個東西,永遠超過身心的障礙,也超過無礙空的境界,就可以享受物質世界的一切,也可以轉過來享受自己的身心,而不再被情緒、欲望所役使。此時,雖然像普通人那樣行往坐臥,穿衣吃飯,有喜怒哀樂,但內心卻是超越甯靜的。煩惱也空,涅槃也空。禅宗也非常重視在塵出塵的生命體驗,提倡通過艱苦的修行脫離塵勞。黃檗偈“塵勞迥脫事非常,緊把繩頭做一場。不是一番寒徹骨,爭得梅花撲鼻香?”《博山警語》引指出徹底擺脫無始以來無明煩惱根性,需要刻苦的修行。一旦心牛落入見取之草,就要拽緊鼻頭,嚴格自砺。經過一番寒透骨髓的磨煉,覺悟之花便會芳香四溢。禅宗還進一步指出不與萬法爲侶,剔除見聞的粘著性,即是超脫世俗塵勞。《古尊宿》卷31《清遠》:““不與萬法爲侶者”,豈不是 “出塵勞”耶?心不知心,眼不見眼。既絕對待,見色時無色可見,聞聲時無聲可聞,豈不是“出塵勞”耶?”  徹底超越了世俗塵勞的圓覺妙心,如同純淨的琉璃與晶瑩的明月交相輝映,如同淨蓮綻放在汙淖之中:“雖得佛境界藏,而示住魔境界;雖超魔道,而現行魔法;雖示同外道行,而不舍佛法;雖示隨順一切世間,而常行一切出世間法。此乃火宅塵勞中真方便也。”《大慧錄》卷20“雖在塵勞中,塵勞不染;雖居淨妙處,淨妙收他不住。”《圓悟錄》卷16

  3.脫落身心的悟者情懷

  《圓覺經》揭舉諸法如空花、陽焰、第二月般的虛幻不實。禅宗對生命無常的反思,使其生命情調具有詩意的灑脫,在辭世偈或悼亡偈中洋溢著安詳自在的意趣:“夢幻空花,六十七年。白鳥煙沒,秋水連天。”《五燈》卷14《正覺》“富貴功名如昨夢,涅槃生死等空花。高歌一曲笑歸去,翻著襕衫烏帽斜。”《續古》卷4《別峰珍》前偈以白鳥隱入濛濛煙霭,秋水搖漾澄碧天宇,形象地描繪出個體生命與宇宙法性融爲一體;後偈以高歌一曲、翻穿襕衫、斜戴烏帽的顛狂自在,傳達出來去自由、生死一如的禅悟體驗。

  《圓覺經·清淨慧章》有一段對禅修指導性很強的經文:

  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于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無了知,不辨真實。

  這段話分四個步驟談修行用功的途徑。第一步,“居一切時不起妄念”,在任何時候,都不會生起妄想。第二步,“于諸妄心亦不息滅”,不起妄念,並非全無妄心,但妄心無自性,不必刻意去息滅。第叁步,“住妄想境不加了知”,妄境也是因緣所生,沒有自性,對之不必計度分別。第四步,“于無了知不辨真實”,無了知即是無計度分別,不要去分辨上述“無計度分別”是不是清淨境界,因爲平常心就是道。這段話成爲禅宗的無上心印。萬松舉示此段文字,下四個 “不”字,謂不起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不滅于諸妄心亦不息滅,不知于妄想境不加了知不辨于無了知不辨真實,說:“此四八叁十二字,諸方皆爲病,此處爲藥。且諸方病者,不起妄念,豈非焦芽敗種?不滅妄心,豈非養病喪軀?不假了知,豈非暫時不在如同死人?不辨真實,豈非颟顸佛性籠桶真如?” 《從容錄》第45則禅林爲它寫了相當數量的頌古,從內容上看,主要表達以下幾個方面的意蘊:

  1表示圓覺妙心傲兀宇宙之精神氣度的。如“舉手攀南鬥,翻身倚北辰。出頭天外看,誰是我般人?”《古尊宿》卷47《東林頌古》“塞北平沙闊,黃河衮底流。征帆才及岸,蠻狄一時收。”《續古》卷5《混源密》 前詩借用智通遺偈,《傳燈》卷10《智通》:“舉手攀南鬥,回身倚北辰。出頭天外見,誰是我般人?” 表達悟者傲兀壯浪的氣勢;後詩以塞煙定黃河平,蠻狄臣伏,喻心國太平,煙塵不起。

  2以不可分別了知的自然物象,來表示圓覺妙心。宗杲頌雲:

  荷葉團團團似鏡,菱角尖尖尖似錐。風吹柳絮毛球走,雨打梨花蛱蝶飛。 《大慧錄》卷29

  宗杲對自己的偈頌尤爲自負,宣稱“但將此頌放在上面,卻將經文移來下面。頌卻是經,經卻是頌,試如此做工夫看!”《大慧錄》卷29這種自負也得到了時人的認同。如佛照就曾對皇帝說,要理解“荷葉”兩句的內涵,“須是親證自然,世出世間打成一片”方可《古尊宿》卷48《德光》。 這首偈摹寫出荷圓菱尖的自然物象,它們既有差別性,又有同一性。非同非異,亦同亦異。妄心的起滅,如柳絮隨風,如梨花落雨,當下現成,不必去分辨孰真孰妄,當此之時,“一種平懷,泯然自盡”《宏智廣錄》卷5。

  3圓覺妙心是隨緣適意的禅居生活:

  身世悠悠不系舟,得隨流處且隨流。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無錢明日愁。 《頌古》卷5石庵王召頌

  和煙釣月是生涯,古策風高未足誇。欸乃一聲天地闊,祖師何必渡流沙? 《續古》卷5《或庵體》

  前詩謂身世悠悠,如同松開纜繩的一葉扁舟,隨流上下,無拘無束。今朝有美酒今朝酣醉,不必將明天的憂愁帶到今天。“今朝”二句:羅隱《自遣》: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 《全唐詩》卷656。  形象地寫出了將迷與悟、菩提與煩惱悉皆泯除的灑脫情懷。後詩謂披朦胧煙霧,沐清麗月色,扁舟垂釣,適意逍遙。嘯吟一曲漁歌,頓覺天地開闊,水天澄碧。在此自然美景之中,有本心自性的活潑呈現,祖師又何必遠涉流沙,來我東土,無事生非,無風起浪呢?

  《圓覺經·圓覺章》:“以大圓覺爲我伽藍,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無系屬故。”主張以大圓覺境界爲我的道場,使我相消泯,一切衆生與我性相平等,同一本體,沒有差別。因爲一切衆生與佛的本性,本來清淨無所染汙,本來解脫無所系縛,本來平等無所附屬。這兩句經文成爲禅林結夏的習用語。禅宗繼承、發揮此段經文意旨,有如下幾個方面的重點:

  1不論出處如何,本體如如不動:“九夏光陰一瞬間,休論城市與深山。大圓覺是安居處,坐斷毗盧境界寬。”《續古》卷3《月庵果》“朝往西天,暮歸東土,亦是禁足。百花叢裏坐,淫坊酒肆行,亦是禁足。雖然如是,不曾動著這裏一步。”《五燈》卷20《紹悟》這種思想的進一步深化,便是以超越時空的華嚴圓融境作爲安居:“一塵具無量刹土,一念超無量劫數,一身現無量衆生,一體合無量諸佛。所以道“以大圓覺爲我伽藍,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恁麼則不可以方所爲限,不可以時分爲拘。自他和合,則水乳相同。主伴交參,則鏡像相照。”《宏智廣錄》卷1

  2不論動靜如何,皆是禁足安居:“雖然浩浩應機,要且如如不動。有時魔宮虎穴轉大*輪,有時荊棘林中建立梵刹,有時向十字街頭壁立千仞,有時向孤峰頂上合水和泥。”《圓悟錄》卷10“朝到西天,暮歸東土,是安居禁足。拈燈籠向佛殿裏,將叁門安燈籠上,是安居禁足。日應萬緣,縱橫十字,是安居禁足。”《續古》卷6《退庵奇》

  3安居是回到本源的狀態。安居之時,師家“與諸衲子,共吃無米飯,咬優昙根,飲不濕水”《續古》卷5《大慧杲》, “一百二十日禁足,叁十五日在外走。熨鬥煎茶铫不同,泥牛解作師子吼。今朝法歲已周圓,拈得鼻孔失卻口。以大圓覺爲伽藍,七七依前四十九。”《大慧錄》卷6此時行住坐臥,都超越了相對觀念,本心顯發出活潑的妙用,脫落言筌,一切都回到了 “七七四十九”的原真態。

  4以禅悟立場對安居進行遣除。“圓覺伽藍,十方聚會。咄,淨慈門下,切忌屎沸!”《如淨語錄》卷下雖然禅林有結夏規製,但從第一義的立場來看,未免是無事生非,好肉剜瘡。因此,有的禅師批評安居規製,並欣賞將它徹底打破的勇猛衲僧:“九十日內,如守古冢鬼,謂之禁足安居,克期取證,亦未知所證者何事。蓦然有個不顧危亡底,掀翻圓覺伽藍,毀罵平等性智,山僧只得退身有分!”《虛堂錄》卷2更有甚者,禅宗對身心安居平等性智的圓覺安居境界也予以遣除,提倡一空依傍的禅僧本色:“到個裏,直饒坐斷聖凡蹤,不居佛祖位,魔宮虎穴即處優遊,在衲僧分上,了沒交涉!”《續古》卷5《空叟印》

  綜上所述,《圓覺經》在本心論、迷失論、開悟論、境界論諸層面上,對禅宗思想、禅悟思維都有著深刻的影響。其一,《圓覺經》的本心論從真心本體的角度,強調圓覺妙心超越一切對立。圓覺妙心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如同摩尼寶珠,雖然映現出各種顔色,本體卻潔淨如故。禅宗以“主人翁”、 “威音那畔”、“空劫前自己”等來象征這顆本元的心,強調真心在纏而不染。其二,《圓覺經》宣示覺性本淨,因最初一念妄動,由于愛欲而生起無明,分別取舍。要避免輪回,必須斷除貪欲。禅宗指出生死輪回的根源是分別心,人生最大的取舍莫過于愛欲。禅宗站在般若空觀的立場,指出在徹悟之境,欲望當體即空,煩惱不須去除。對《圓覺經》的迷人四方易處觀、六塵緣影觀,禅宗也有透徹之悟。其叁,《圓覺經》磨鏡空觀、不二法門、層層遣除、頓悟成佛的開悟論,對禅宗影響尤巨。禅宗運用磨鏡空觀,對“空花”、“第二月”、“幻化”進行深刻的體證;運用不二法門,超越相對觀念;運用般若空觀,隨說隨掃,旋立旋破;運用頓悟法門,進行徹骨徹髓的頓悟;禅宗還汲取《圓覺經》克服禅病的精髓,對各種禅病予以遣除。其四,圓覺境界主要表現爲圓融燦爛的一真法界、在塵出塵的生命體驗、脫落身心的悟者情懷。禅宗汲取圓覺境界的圓融精神,體證事事交涉無礙、世法出世法等一切對立圓融不二的生命情境;汲取圓覺境界在塵出塵的生命體驗,使覺悟的淨蓮綻放在汙濁的煩惱之中;汲取圓覺境界脫落身心精神,表現出傲兀宇宙之精神氣度,對自然物象作現量感知,過隨緣適意的禅居生活;汲取圓覺境界身心安居平等性智精髓,體證到不論身居何處本體如如不動,不論動靜如何皆是禁足安居。作爲禅悟載體的禅宗詩歌,在運思方式、取象特點等諸多方面,也深受其影響,流漾著圓覺了義不二圓融、玲珑剔透的意趣。

  

  

《禅宗思想淵源 第九章 《圓覺經》與禅宗思想》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