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涅槃經》與禅宗思想
中國禅宗思想的兩大重要源頭是般若思想和涅槃思想。般若之學自東漢傳入東土以來,譯經事業蓬勃發展,隨著般若類經典的舊譯臻于完善,經義研究的熱潮也隨之掀起,晉宋之際講解般若蔚然成風。最能體現般若特色的佛經是《心經》、《金剛經》,它破除外相、破除非相,乃至于破除“佛法”,以臻于無住生心的境界。禅門在傳燈接棒之時,以之作爲無上法寶。慧能因聽誦《金剛經》而出家求法,後來得五祖親授《金剛經》要旨而豁然見性,成爲禅宗六祖,可見般若思想對禅宗影響之巨。但是,般若類經典講空固然能使人生起對俗界的厭棄,卻難免使人生的追求與期望無所棲泊,而生起茫然失落之感。因此在“色即是空”的後面,還必須下一轉語,這就是“空即是色”。
涅槃之學正是側重于妙有的理論。從大乘思想的發展看,《涅槃經》出現在般若、法華、華嚴等大品類經之後,也就是說,大乘“空”的思想出現在前,大乘“有”的思想出現在後,從真空到妙有是大乘佛教發展的兩個階段。《涅槃經》是闡釋妙有思想最具代表性的一部經典,由于此“有”不是對立的現象之有,故稱“妙有”。雖然般若明無我,涅槃示真我,般若述凡夫四大假和合,涅槃說一切衆生有佛性,二說似多相矛盾,然誠如湯用彤先生所言:“《般若》、《涅槃》,經雖非一,理無二致。《般若》破斥執相,《涅槃》掃除八倒。《般若》之遮诠,即以表《涅槃》之真際。明乎《般若》實相義者,始可與言《涅槃》佛性義。” 正是般若“真空”與涅槃“妙有”的完美融合,才使佛法成爲圓滿的體系。
《涅槃經》全稱《大般涅槃經》,是大乘佛法的根本經典之一。《大般涅槃經》,40卷,北涼昙無谶譯,大正藏第12冊。本書所論即主要依據此本。 “大般涅槃”是本經特別彰顯的名相,它含具法身、般若、解脫的佛之叁德,代表著大乘佛教的真實理想。從經文中看,大般涅槃是淵深如海的大寂禅定,如同夏日般光明璀璨,絕對永恒無有變易,憐愛衆生猶如父母,濟度癡迷出離生死,不生不滅無窮無盡,是超出世俗的甯靜、光明、永恒、慈慧、超越的解脫的境界。《涅槃經》經于北涼玄始十年421由昙無谶譯出,現編爲40卷。由于它的來源和內容都比較複雜,有的學者考證它曾經有過大約七次或八次的增編,以致于在內容上甚至是在涅槃的定義上都産生了矛盾;有的學者甚至推測它並非出于一時一地一個教派之手,而可能是曾經分別流傳于我國廣大西北地區的多種小本經的合本。
《涅槃經》中如來藏學說中蘊含的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一闡提皆得成佛、涅槃具常樂我淨四德等旗幟鮮明震聾發聩的主張,以及對本心迷失的哲學思索、中道思想、涅槃境界,成爲禅宗思想的靈性源頭。禅宗本心論、迷失論、開悟論、境界論深受涅槃妙有的影響,形成了獨特的生命體悟。作爲禅宗思想、禅悟思維載體的禅宗詩歌,通過生動形象的吟詠,創造出流漾著涅槃慧光的文學意象,構成了一幅幅彰顯著涅槃詩思的意境。《涅槃經》通過對禅宗思想的影響,爲中國禅林詩苑增添了高華深邃、靈動空明的篇章。
一、《涅槃經》與禅宗的本心論
所有的佛教經典都探討心性的問題。《涅槃經》以佛性作爲宗旨,已成佛教學者的共識,如延壽即明確宣稱:“《維摩經》以“不思議”爲宗,《金剛經》以“無住”爲宗,《華嚴經》以“法界”爲宗,《涅槃經》以“佛性”爲宗。” 《宗鏡錄》卷2《涅槃經》裏有一則非常著名的盲人摸象喻。經文說,國王令大臣牽來一象讓衆盲人扪摸,衆盲人摸象後都自以爲知道大象的形狀,“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蘆菔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腳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腹者言象如甕,其觸尾者言象如繩”。在這則譬喻中,“王喻如來正遍知也,臣喻方等《大涅槃經》,象喻佛性,盲喻一切無明衆生”卷32。 本章隨文注括號內只標卷數不另注出處者,均出于北本《涅槃經》。 經文以衆盲各執一詞,比喻將色、受、想、行、識、有我當作是佛性的觀點。可見《涅槃經》的佛性說並不容易爲淺根鈍機者所理解,但這並不妨礙其佛性思想在中國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涅槃經》的佛性思想有兩個最爲鮮明的旗幟,這就是“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和“一闡提人亦能成佛”。
1.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一切衆生悉有佛性”是《涅槃經》最爲響亮的口號。從思想史的傳承來看,它與小乘佛教的“心性”說有一定的聯系。小乘佛教說一切有部有一則著名的命題“心性本淨,客塵所染”,指出解脫之道就在于去除客塵煩惱的汙染,以彰顯出本來清淨的心性。這種主張爲中國早期禅法所接受,在相應的禅法著作中有所反映,如昙無谶譯《大方等大集經》,即把“客塵所染”改成了“客塵所障”, 《大方等大集經》卷13:“一切衆生心本性,清淨無穢如虛空……以客煩惱障覆故,是故不得于解脫。”大正藏第13冊。 按照這種說法,衆生成佛的最終依據,就在于人人都有一個本性無瑕的淨心,即清淨心性。《涅槃經》把 “心性”改成了“佛性”,在成佛之路上,完全繼承了《大集經》的同類觀點。
雖然許多大乘經典都奢談“見性”,而明確地宣稱“一切衆生悉有佛性”的,卻只有《涅槃經》。經中有六十余處反複宣講此義,從而使它成爲貫穿終始、激蕩回旋的主旋律:
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斷無量億諸煩惱結,即得成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卷7
我性及佛性,無二無差別。卷8
一切衆生悉有佛性,以佛性故,衆生身中即有十力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卷9
一切衆生悉有佛性,佛法衆僧無有差別。卷21
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易。卷27
衆生悉有佛性思想的理論淵源,來源于衆生本有佛性的如來藏思想。“如來藏”是《楞伽經》最重要的思想之一,意謂如來處在胎藏之中,是“佛性”的別名。“如來藏”思想突出一切衆生生來具有清淨的如來法身,因受“無始”以來 “虛僞惡習”的熏染,被“客塵”煩惱所障蔽,從而使“如來藏”變成了“識藏”,變成了能夠直接派生出世上一切的總基因阿賴耶識,而佛法修證,就是要將“識藏”再度轉變爲清淨的“如來藏”。《如來藏》等經設立九種譬喻來象征如來藏: 1如青蓮花在泥水中未出泥,人無貴者。2如貧女而懷聖胎。3如大價寶,垢衣所纏。4如摩尼珠落在深廁。5如真金像弊衣所覆。6 如庵羅樹華實未開。7如稻米在殼中。8如金在礦。9如像在模。九種譬喻生動地說明了“塵中有佛身”之義《宗鏡錄》卷14。 “如來藏” 思想的邏輯發展即是“一切衆生悉有佛性”。爲了闡明這種觀點,《涅槃經》設立了貧女寶藏、力士額珠等生動的譬喻:
善男子,如貧女人舍內多有真金之藏,家人大小無有知者。時有異人,善知方便,語貧女人:“我今雇汝,汝可爲我芸除草穢。”女即答言:“我不能也,汝若能示我子金藏,然後乃當速爲汝作。”……是人即于其家掘出真金之藏,女人見已,心生歡喜,生奇特想,宗仰是人。卷7
善男子,譬如王家有大力士,其人眉間有金剛珠。與余力士較力相撲,而彼力士以頭抵觸其額上,珠尋沒膚中,都不自知是珠所在。其處有瘡,即命良醫欲自療治。時有明醫善知方藥,即知是瘡因珠入體,是珠入皮即便停住。是時良醫尋問力士:“卿額上珠爲何所在?”力士驚答大師醫王:“我額上珠乃無去耶?是珠今者爲何所在?將非幻化?”憂愁啼哭。是時良醫慰喻力士:“汝今不應生大愁苦。汝因鬥時,寶珠入體,今在皮裏,影現于外。汝曹鬥時,嗔恚毒盛,珠陷入體,故不自知。”卷7
“貧女寶藏”喻旨在說明“一切衆生所有佛性,爲諸煩惱之所覆蔽,如彼貧人有真金藏不能得見。如來今日普示衆生諸覺寶藏,所謂佛性,而諸衆生見是事已,心生歡喜,歸仰如來。善方便者即是如來,貧女人者即是一切無量衆生,真金藏者即佛性也”卷7。 “力士額珠”喻旨在說明“一切衆生亦複如是,不能親近善知識故,雖有佛性皆不能見,而爲貪淫嗔恚愚癡之所覆蔽。……貪淫嗔恚,愚癡覆心,不知佛性。如彼力士,寶珠在體,謂呼失去。……如來如是說諸衆生皆有佛性。喻如良醫示彼力士金剛寶珠,是諸衆生爲諸無量億煩惱等之所覆蔽,不識佛性。若盡煩惱,爾時乃得證知了了,如彼力士于明鏡中見其寶珠。” 卷7經文以貧女、力士在異人、醫王的幫助下發現舍中寶藏、額上寶珠的生動故事,形象地說明了一切衆生悉有佛性的觀點。衆生本有佛性,由于被垢塵煩惱所覆蓋,一時之間不能自行發現,好似貧女舍內本來藏有黃金,由于尚未發掘故暫爲貧女,發掘出來即成巨富,比喻世人一旦見性即可頓悟成佛;佛性又好似力士額上的寶珠,由于貪淫嗔恚而隱沒不見,修行者在大善知識的接引下,將煩惱除盡,即可重見寶珠。這兩則譬喻形象生動,立意奇警,深爲禅林所喜愛。黃檗在《傳心法要》中,舉力士額珠之喻告誡學人:“故學道人迷自本心,不認爲佛,遂向外求覓,起功用行,依次第證,曆劫勤求,永不成道。不如當下無心,決定知一切法本無所有,亦無所得。無依無住,無能無所,不動妄念,便證菩提。及證道時,只證本心佛。曆劫功用,並是虛修。如力士得珠時,只得本額珠,不關向外求覓之力。”黃檗用“本額珠”象征“本心佛”,並提出了本有佛性、頓悟佛性、返求自心等一系列禅修原則。禅宗詩歌對貧女寶藏、力士額珠形諸生動的吟詠:
窮子舍父遠逃逝,卻于本舍絕知音。貧女宅中無價寶,卻將小秤買他金。 《宗鏡錄》卷9引古德歌
力士曾遺額上珠,搜尋無處幾嗟籲。傍人爲指珠元在,始覺平生用意粗。 《頌古》卷15大洪邃頌
窮子離開父親流浪遠方,後來到了家中卻不敢與…
《禅宗思想淵源 第十章 《涅槃經》與禅宗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