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想産生了深遠而廣泛的影響。
1.超越無常的涅槃妙有
《涅槃經》的境界論,首先表現爲對妙有的體證。般若證空,涅槃證有。小乘修行的最基本指導思想是“四念住”,一是觀身不淨,二是觀受是苦,叁是觀心無常,四是觀法無我:衆生身不淨,但衆生認爲是淨,這是顛倒見;衆生所受皆苦,但衆生認爲有樂,這是顛倒見;衆生心行無常,但衆生認爲有常,這是顛倒見;一切法無我,而衆生認爲有我,這是顛倒見。這就是衆生的淨、樂、常、我四顛倒見。而“叁法印”就是對治這四顛倒見的。小乘佛教用來判別是不是佛教的“叁法印”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小乘佛教視世俗世界爲 “無常、苦、無我、不淨”,認爲從無常痛苦中解脫出來的唯一出路,是離開世俗世界,灰身滅智。小乘認爲,凡是有爲法都是無常遷變的,一切法無自性,都是因緣所生,都是空。如果說諸行有常、諸法有我,就是外道。
小乘佛教這種觀點受到大乘教派的激烈抨擊。按照般若類經典的看法,小乘雖然提出“叁法印”,但其對世俗世界和涅槃的理解,仍是以“實有”的認識爲基礎。而般若類經典認爲,假有性空即是實相,實相即是涅槃。但般若類經典的這種觀點同樣容易使人産生虛幻感,這就有待于涅槃類經典來彌補,《涅槃經》正是爲彌補般若空宗把“空”講過頭而建立的一種新體系。《涅槃經》判決本經出自般若波羅蜜,又高于般若波羅蜜。它在般若宣揚一切皆空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以出世間爲“不空”,即“菩提涅槃”亦有常,它可以用法性、法身、如來、般若、菩提、解脫、涅槃等等來表述,與“無常、苦、無我、不淨”相對立,是 “常樂我淨”。世俗人把世間的“無常、苦、無我、不淨”誤認爲“常樂我淨”,這是顛倒的認識,簡稱“四顛倒”。“二乘人”據此否認有出世間的“常樂我淨”,這也是“四顛倒”。《涅槃經》中大力破除這八種顛倒。小乘破世俗有,大乘又破小乘有,建立涅槃真實,《涅槃經》提出“常、樂、我、淨”爲涅槃的四德,與衆生的四顛倒見相對立:達涅槃境之覺悟爲永遠不變之覺悟,謂之常;其境界無苦而安樂,謂之樂;自由自在,毫無拘束,謂之我;無煩惱染汙,謂之淨卷23。 換言之,“常”即永恒性,是法身的特質;“樂”是超乎世間無常之感官享受的樂,是永恒的精神甯靜,是涅槃的性質;“我”是絕對自由的我,是佛如來的性質;“淨”是“純清無染”的大淨,是佛性的性質。這是對大乘般若空宗理論的進一步發展。本來,在外道學派及正統婆羅門教中也講常樂我淨四義,原始佛教已對其極力反對,大乘佛教也同樣反對。本經偏偏又采用此四德之名,這是因爲名相雖同,本質卻異:“佛教涅槃的常樂我淨,即解脫即如來之自體,非離自體另有一常樂我淨;外道們則系離自體外而另有一常樂我淨之境,或稱梵境或稱彼岸,此所以彼此大大不同之處。”張曼濤《大般涅槃經中的涅槃思想》,《華岡佛學學報》第2期。
真常即是真我。“我庫藏中無如是刀”是《涅槃經》關于真我的一則譬喻。迦葉問佛:“非聖凡夫有衆生性皆說有我”,豈不與涅槃四德的“我”相混淆?佛遂設喻說,譬如王子與貧人,相互來往。貧人見王子有一寶刀,心中貪著。王子後來因事帶著寶刀流亡他國。貧人在一人家寄宿,夢中惦念寶刀,被拘至王所。貧人自言未曾觸摸過寶刀,說起寶刀的形狀也是風馬牛不相及,國王遂恢複了他的自由,說王室庫藏內並無此刀。後來王子回國繼位,問諸臣是否見過寶刀,衆人都說見過,但沒有一個能夠說准確:
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出現于世,說我真相。說已舍去,喻如王子持淨妙刀逃至他國。凡夫愚人說言一切有我,如彼貧人止宿他舍,呓語刀刀。……如是衆生不知我相,喻如諸臣不知刀相。……爲斷如是諸邪見故,如來示現說于無我,喻如王子語諸臣言:“我庫藏中無如是刀。”善男子,今日如來所說真我,名曰佛性。如是佛性,我佛法中喻如淨刀。卷8
經文用“王子持淨妙刀逃至他國”,喻菩薩說真我之相後恐人執著故將它舍去;用“諸臣不知刀相”,喻衆生不知真我相;以“我庫藏中無如是刀”,喻如來爲對治諸邪見而說無我;以實有寶刀,喻如來所說真我。禅林喜用“我王庫內無如是刀”來作爲對知解、言語、各種施設門庭的摒棄,以否定的形式達到對真我、佛性的認識:“是故示叁玄叁要、四料簡、四賓主、金剛王寶劍、踞地師子、一喝不作一喝用、探竿影草、一喝分賓主、照用一時行,許多絡索,多少學家抟量注解。殊不知我王庫內無如是刀。”《續古》卷3《圓悟勤》“問: “離四句,絕百非,請和尚道。”師曰:“我王庫內無如是刀。””《五燈》卷13《大安省》“知解不消,皆爲毒藥,盡向生滅中取,真如之中都無此事,故雲:我王庫內無如是刀。”《古尊宿》卷2《希運》“將此狂解遞相沿襲,……苦哉苦哉,我王庫中無如是刀。”同上卷40《文悅》可見,《涅槃經》認爲如來宣揚“無我”只是權宜之說,“爲修空故說言諸法悉無有我” 卷7, 實則涅槃具有純淨圓滿之叁德。《涅槃經》雲:
猶如伊字叁點,若並則不成伊,縱亦不成。如摩醯首羅面上叁目,乃得成伊叁點,若別亦不得成。我亦如是,解脫之法亦非涅槃,如來之身亦非涅槃,摩诃般若亦非涅槃,叁法各異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是叁法,爲衆生故名入涅槃,如世伊字。卷2
悉檀字伊字由叁點組成,此叁點既非縱列,亦非橫列,乃呈叁角形狀,故以譬喻物之不一不異、非前非後。摩醯首羅面上之叁目,其狀如伊字之叁點。伊字叁點喻如來之身、般若、解脫等叁德。由于此叁德具有相即不離之關系,由此叁德而成涅槃實義,譬如伊字系由叁點組成。此叁德任舉一德亦即涅槃,一德即具叁德。法身、般若、解脫原本一體,以其所顯之相言,而有叁德,究其實質則仍爲一。禅僧對此段經文尤爲激賞,宣稱“吾嘗究《涅槃經》七八年,睹叁兩段義似衲僧說話”,並舉出例證說:“吾教意如字叁點。第一向東方下一點,點開諸菩薩眼。第二向西方下一點,點諸菩薩命根。第叁向上方下一點,點諸菩薩頂。此是第一段義。”又曰:“吾教意如摩醯首羅,擘開面門,豎亞一只眼。此是第二段義。”又曰:“吾教意猶如塗毒鼓,擊一聲遠近聞者皆喪,此是第叁段義。”《五燈》卷7《岩頭》禅者以“法身寂滅體,叁一理圓常” 《傳燈》卷10《景岑》來贊歎涅槃叁德融合無間不可分割的關系。
《涅槃經》中形容佛性之常的妙喻是“肥膩”。經文雲:“雪山有草名曰肥膩,牛若食者純得醍醐。”卷8肥膩是産于雪山喜馬拉雅山的一種草。據傳,牛若食此草,所出即爲醍醐。通常情況下,提煉牛乳必須經過由酪至生酥、熟酥而至最高之美味,方稱醍醐。經文以牛食肥膩即能出醍醐,比喻衆生覺悟佛性而得真常佛果。正覺禅師“六窗未曉,皓然一片虛明。叁際齊平,泊爾十方洞照。白牛飽于肥膩,穩臥雪山”《宏智廣錄》卷5, 即用此典,意謂當眼耳鼻舌身意清淨無染時,心窗玲珑明澈;當過去現在未來圓融一體時,心鏡鑒物無遺。調養純熟的心性,猶如飽食肥膩的白牛,穩臥在雪山,不再馳骛于凡俗之境。禅宗詩歌以一幅幅優美的境象,吟詠了佛性的純潔、永恒、安詳:“雪山肥膩更無雜,純出醍醐我常納”《證道歌》, “妙峰孤頂偏肥膩,人産靈苗不觸地。翠葉無風常自搖,清香那逐春光媚”《頌古》27丹霞淳頌, “密密用,細細行,本智虛融與理冥。露地白牛肥膩飽,擁蓑人駕雪山耕” 《宏智廣錄》卷4。
2.不即不離的處世禅機
《涅槃經》汲取中道思想精華,使涅槃具有中道的性質,如經文卷27雲: “中道者名爲佛性”,“中道之法名爲佛性,是故佛性常樂我淨”,“衆生起見凡有二種,一者常見,二者斷見。如是二見不名中道,無常無斷乃名中道”, “中道者即名爲佛,佛者名爲涅槃”。涅槃中道體現在處世態度上,是存在而超越、在塵而不染的內證體驗:“佛不染世法,如蓮花處水。”卷2“一切諸法皆如幻相,如來在中以方便力無所染著。”同上“雲何處濁世?不汙如蓮華。雲何處煩惱?煩惱不能染。如醫療衆病,不爲病所汙。”卷3 《涅槃經》指出,以無分別心來處世,就會怨親平等,無愛無嗔:“若有一人以刀害佛,複有一人持□檀塗佛,佛于此二若生等心。”卷3“觀金與土平等無二,刀破右脅左塗□檀,于此二人心無差別。等視怨親心無異相,此師真是世之良醫。”卷19受此影響,禅宗也力倡毀譽不二的處世禅機:“心與空相應,則譏毀贊譽,何憂何喜;身與空相應,則刀割香塗,何苦何樂!” 《永嘉集》“禅門要旨,無是無非。塗割怨親,不嗔不喜。”《禅源諸诠集都序》卷1“身心如幻化,滿眼沒怨親。”《龐居士語錄》卷下也正是從中道不二出發,《涅槃經》將煩惱與涅槃視爲一體,“說佛性者亦複如是,非即六法,不離六法。善男子,是故我說衆生佛性,非色不離色,乃至非我不離我”。延壽指出,《涅槃經》六盲摸象喻各執五陰等六法以爲佛性,雖然六法不是佛性,但佛性也不離六法。《宗鏡錄》卷80:“如頭足之中,既無有象,不可即也;頭足之外,亦無別象,不可離也。非即非離,非內非外,而得言象。衆生佛性亦複如是,非即六法,非離六法。非內非外,故名中道,名爲佛性。” 禅宗對《涅槃經》“四山”之喻的運用也表征了生死即涅槃的體驗。《涅槃經》雲:
如我昔告波斯匿王:“大王,有親信人從四方來各作是言:“大王,有四大山從四方來欲害人民。”王若聞者當設何計?”王言:“世尊,設有此來,無逃避處,惟當專心持戒布施。”我即贊言:“善哉大王,我說四山即是衆生生老病死。生老病死常來切人,雲何大王不修戒施?”卷29
四山相逼,謂人身無常,常爲生、老、病…
《禅宗思想淵源 第十章 《涅槃經》與禅宗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