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思想淵源 第十章 《涅槃經》與禅宗思想▪P2

  ..續本文上一頁父親相認,這是法華七喻之一,與《涅槃經》貧女寶藏寓意相同。本有無價珍寶而不自知,卻用小秤較短論長地購買別人的金子,是貧女沒有見性的生動寫照;沩山侍奉百丈時,百丈讓他撥看爐中是否有火。沩山撥了後說沒有,百丈起身深撥,夾出一粒火星,對沩山說:“你說沒有,這個呢!”沩山豁然開悟。頌古即詠此公案。公案主旨謂佛性隱于無明煩惱的灰燼之中,參禅悟道,就是撥卻無明灰燼,使自性之火熠熠生輝。頌古以力士因良醫診治得見額珠,喻沩山因百丈撥灰得見自性,與公案珠聯璧合,相映成趣。

  《涅槃經》論佛性,有“正因”、“緣因”二說。《涅槃經》卷28: “乳中有酪,衆生佛性亦複如是。欲見佛性,應當觀察時節形色。”又同卷: “汝言衆生悉有佛性何故不見者,是義不然。何以故?以諸因緣未和合故。善男子,以是義故,我說二因正因緣因。正因者名爲佛性,緣因者發菩提心。以二因緣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如石出金。”  乳中有酪性,但乳還不是酪,必須經過由乳而生酥、由生酥而熟酥的提煉過程,才能成爲醍醐酪;衆生悉有佛性,並不意味著衆生都可以見到佛性,就像礦石雖然含有金子,但礦石的本身還不是金子,必須經過冶煉才能産生金子;井中有泉水,但如果沒有繩子瓶罐,仍然不能夠汲上來飲用。乳中含藏著的酪、礦中含藏著的金、井中含藏著的水,猶如胎胞中含藏著的佛性,是正因佛性;而煉乳、冶礦、汲水,則是使正因佛性得以顯發的方便法門,是緣因佛性。“正因”強調佛性的本有,成爲鼓勵人們去發掘自身固有佛性的理論根據;“緣因”強調佛性的顯發須借助一定的因緣,提醒人們注意修行的機緣,注意修行的“方便”法門。二因結合,使《涅槃經》佛性論在思想體系上更加缜密完整。

  2.一闡提人亦能成佛

  《涅槃經》的另一鮮明旗幟,是“一闡提人亦能成佛”。一闡提人善根斷盡,因不具佛性故難以成佛。自從佛教東漸,由漢至晉,中國佛教徒都遵從這種說法。法顯6卷本《泥洹經》譯出後,仍然斷言一闡提不能成佛,闡提無佛性之說遂成爲佛教界的流行觀點。從北本《涅槃經》的前十卷看,同樣有一闡提不得成佛的思想。如《涅槃經》卷4:“一闡提者,雲何能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卷5:“無信之人,名一闡提。一闡提者,名不可治。”卷7:“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斷無量億諸煩惱結,即得成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除一闡提。” 卷9:“譬如焦種,雖遇甘雨,百千萬劫,終不生芽。芽若生者,亦無是處。一闡提輩,亦複如是。”  根據經文,一闡提斷絕善根,不能成佛似已成定谳。但是,在經文的後部分,這種看法卻有了根本性的轉變。如《涅槃經》卷20: “一闡提輩分別有二,一者得現在善根,二者得後世善根。”卷27:“我常宣說一切衆生悉有佛性,乃至一闡提等亦有佛性。一闡提等無有善法,佛性亦善,以未來有故,一闡提等悉有佛性。”  一闡提能夠成佛的思想在北本《涅槃經》後分中俯拾皆是,言之鑿鑿,說明昙無谶後來到西域訪求而新增加的後叁十卷,在對闡提成佛的看法上與前十卷有著重要區別。經文倡言一闡提雖然斷絕善根,卻沒有斷絕佛性,因爲善根有內外之分,而佛性則非內非外,非常非無常,所以不斷。這是北本《涅槃經》區別于六卷《泥洹》的最重要標志之一,也是北本的根本思想所在。雖然北本《涅槃經》在闡提成佛說上存在著矛盾,倡言“一切衆生悉有佛性”、“一闡提人亦能成佛”則是其主導思想。這種思想在提出之時,曾引起不少人的懷疑:“複有人疑:一闡提人犯四重禁作五逆罪謗方等經,如是等輩有佛性耶無佛性耶?聽是經者如是等疑悉得永斷。”卷21在《涅槃經》的本文中尚有如此記載,道生在未見北本時力倡闡提亦能成佛之說,就不可避免地一石擊起千重浪了。

  《涅槃經》將“一切衆生悉有佛性”作爲回旋激蕩的主旋律,作爲貫穿終始的綱領,作爲迎風招展的大纛。由于它不遺余力的提倡,使得“一切衆生悉有佛性”、“一闡提人亦能成佛”成爲本經在佛性論上最顯明的特色。對這一主張,中國佛教的天臺、叁論、賢首、禅宗都予以贊同。但唯識宗除外。唯識宗認爲,並不是所有的衆生都能夠成佛,因爲一切衆生的第八識中所含藏的種子不同,有的是人天種子,有的是地獄、畜生種子,有的是緣覺種子,有的是菩薩種子,沒有菩薩種子的人就不能成佛。玄奘大師在印度學到了這種理論後,曾對其師戒賢說這種主張中國人不易接受,中國人喜歡的是《涅槃經》所主張的“一切衆生悉有佛性”,戒賢堅持說唯識宗的理論乃是根本大法,不許有絲毫的更改。玄奘回國後嚴守師法,其宗遂僅四傳而絕。  由此可見《涅槃經》對中華民族巨大的感召力。它揭舉的“一切衆生悉有佛性”、“一闡提人亦能成佛”,猶如迅雷驚霆,在思想史上起著震聾發聩驚伏起蟄的功效。

  “一切衆生悉有佛性”的思想,爲禅宗所大力弘揚,成爲禅宗思想的重要理論淵源。禅宗自創立肇始,就旗幟鮮明地提出“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的響亮口號,並進而確立起“一切衆生皆可成佛”的主張:“《涅槃經》雲:一切衆生悉有佛性,無明覆故,不得解脫。佛性者即覺性也,但自覺覺他,覺智明了,則名解脫。” 《第二門破相論》慧能初次參見弘忍時,就以“佛性”思想反駁弘忍譏他不堪作佛:“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壇經·行由品》在《壇經》中,慧能充分繼承並發揚了《涅槃經》的佛性思想:“自性常清淨,日月常明,只爲雲覆蓋,上明下暗,不能了見日月星辰。忽遇惠風吹散,卷盡雲霧,萬像森羅,一時皆現。世人性淨,猶如青天。慧如日,智如月,智慧常明。”法海本《壇經》禅宗不但認爲衆生皆具菩提覺性,而且還肯定衆生的菩提覺性是原本清淨的,只要除去後世累積的汙染,便可以頓見清淨本性而成正覺。《壇經 ·般若品》:“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壇經·疑問品》:“自性迷即是衆生,自性覺即是佛。”  傳爲神會所作的《五更調·南宗贊》雲:

  一更長,如來智慧心中藏。不知自身本是佛,無明障蔽自荒忙。了五蘊,體皆亡。滅六識,不相當。行住坐臥常作意,則知四大是佛堂。

  詩意謂如來智慧含藏于心識之中,表現的正是如來藏思想:自身本來是佛,只是由于無明的障蔽才使佛性隱晦不顯。只要了達五蘊皆空,不使六識攀緣外境,于日常生活中注意修行,就會發現,原來組成人身的地水火風等四大,就是供奉著佛陀的殿堂!北山信禅師贊歎釋迦成道雲:

  六年凍得眼無光,一見明星雪後霜。擔水出山頻喚賣,不知江海白茫茫! 《續指月錄》卷3

  釋迦出家,六年苦行,後來在菩提樹下坐禅。半夜時分,忽見天空明星閃爍,大徹大悟,解脫成佛。成佛後,隨機說法四十九年。此詩前兩句描寫釋迦從苦行到成佛的過程。第叁句說釋迦成佛後,開始講經說法,普度衆生。深山之泉,清涼甘美,飲之則身心受用。釋迦好心好意,從深山擔著佛法甘泉到山下叫賣。第四句陡地翻轉說,釋迦正在熱心叫賣之時,忽然發現原來山腳下,竟也有著純淨的江海,白茫茫的一片。釋迦固然是佛,芸芸衆生又何嘗不是天真本然佛!

  二、《涅槃經》與禅宗的迷失論

  《涅槃經》認爲本心之所以由悟而迷,是由于客塵煩惱等無明妄念的蓋覆。延壽分析《涅槃經》的迷失論說:“只爲佛之知見蘊在衆生心,雖然顯現而迷者不知。以客塵所覆,妄見所障,雖有如無。似世間寶藏,爲物所覆,莫有知者。是以須的示其寶處,令親得見。遂獲其寶,利濟無窮。”《宗鏡錄》卷37  《涅槃經》以奇警的譬喻,睿智的反思,揭示了本心沈迷的緣由,並深刻地影響了禅宗思想。

  1.對客塵煩惱的譬喻

  《涅槃經》巧譬並引,妙喻紛呈,生動地描繪了客塵煩惱遮覆本心而導致本心的迷失,並揭示了掃除客塵以重現本心的方法:

  佛性亦爾,煩惱覆故,衆生不見。譬如大海,雖同一鹹,其中亦有上妙之水,味同于乳。喻如雪山,雖複成就種種功德,多生諸藥,亦有毒草。諸衆生身,亦複如是。雖有四大毒蛇之種,其中亦有妙藥大王。所謂佛性,非是作法,但爲煩惱客塵所覆。……譬如虛空震雷起雲,一切象牙上皆生花。若無雷震,花則不生,亦無名字。衆生佛性,亦複如是。卷8

  本則譬喻由大海水味、藥草毒草、毒蛇妙藥、象牙生花等多種意象組成,宮商疊奏,爲禅林激賞,並形諸公案:“問:“芭蕉無心聞雷發,象牙生花事若何?” 師雲:“碧落無遮障,通身不昧機。”“恁麼則涅槃真性因師擊,萬丈龍門不假功?”師雲:“燒尾事作麼生?””《汾陽錄》卷上在本則公案中,僧人問如何才能滌塵去妄明心見性,汾陽指出青天廣闊,本來現成,人人皆有佛性。僧人執著于此語,認爲既然如此,則頓悟成佛如同鯉魚躍龍門般不須別假功力。爲破除學人的迷執,汾陽隨說隨掃,說縱是佛性本來現成,仍然需要努力修行。沒有合適的如雷燒鯉尾般的機緣,仍然難以躍上龍門獲得開悟。正覺示衆說: “裏許含明,半夜月通犀角;其間轉動,忽地雷華象牙。”《宏智廣錄》卷4  以詩意的語言,指出只要不昧清明靈覺之心,即可藉助勝緣究明大事,頓悟成佛。

  《涅槃經》形容自性的迷失,還有作繭自縛喻:“煩惱所纏裹,猶如蠶處繭。何有智慧者,而當樂是處?”卷2“如蠶作繭,自生自死,一切衆生,亦複如是,不見佛性故,自造結業,流轉生死。”卷27蠶死繭中,喻世人沈迷于欲望,而導致生命本真的淪喪。春蠶結繭自囚,世人以癡迷的欲望營造物質之繭,結果使自己纏縛其中,“聽不出聲,見不超色,如蠶作繭,自萦自縛。十二…

《禅宗思想淵源 第十章 《涅槃經》與禅宗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