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得中道不二的叁昧:“明與無明,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卷8
慧能深得此旨,宣稱“佛法是不二之法”《壇經·行由品》。 在不二法門中,明無明、善惡、我無我等邊見皆得到泯除。禅宗將明與無明的無二之性,歸結爲本心的超越性,如慧能在回答“如何是大乘見解”時說:“明與無明,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壇經·宣诏品》, “善惡雖殊,本性無二。無二之性,名爲實性”《壇經·忏悔品》, “學道之人,一切善念惡念,應當盡除。……無二之性,是名實性”《壇經· 頓漸品》。 凡此,都深深地烙上了《涅槃經》不二思想的印痕。
《涅槃經》在闡說明與無明不二之理時,有兩則著名的譬喻,一是“功德天黑暗女”喻,一是“二鳥”喻。經文以鴛鴦一類的雌雄二鳥,和功德天黑暗女二姊妹,同遊而不相離,喻常與無常、苦與樂、空與不空等事理二法,常相即而不離:“是苦、無常、無我等法,亦複如是,不得相離。”卷8對此禅宗的體證是:“世法即如,故皆常住。謂因乖常理,成叁界無常。若解無常之實,即無常而成常矣。則常與無常,二理不偏。故《涅槃經》況之二鳥,飛止同居。今于道場,證知一切世間無常,即真常理。”《宗鏡錄》卷7
在後則譬喻中,佛告訴迦葉說,有位女子想進入長者的房舍,她端正美豔,身上綴著璎珞,自稱是功德大天,所至之處,能變現出種種珍寶。主人聽罷心生欣喜,燃香散花供養,恭敬禮拜。此時門外又來一女,容顔醜陋,衣衫褴褛,皮膚皴裂,自稱是黑暗之女,所至之處能使其家所有財寶損毀。主人聽罷,嚴詞以拒。其女稱屋中那位美女即是其姊,與自己一起進止,如果不讓自己進入,其姊也不可逗留。主人詢問美少女,美少女說確實如此,兩人一起進止,所至之處, “我常作好,彼常作惡;我常利益,彼常作衰。若愛我者,亦應愛彼”。主人說,既然有這樣的好惡之事,我一個都不要。二女又相隨至一貧家,貧人心生歡喜,迎請入內。經文以此說明“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不願生天,以生當有老病死故。是以俱棄,曾無愛心。凡夫愚人,不知老病死等過患,是故貪受生死二法”卷12。 這段繪聲繪色情理豐贍的經文,深爲禅宗所激賞。“不敬功德天,不忌黑暗女”成爲禅宗超越相對觀念的響亮口號。禅宗運用此典主要表現爲以下幾個方面的意趣:
1不思善不思惡。“一念心清淨,佛居魔王殿。一念惡心生,魔王居佛殿。……老僧恁麼舉了,只恐你諸人見兔放鷹,刻舟求劍。何故?功德天、黑暗女,有智主人,二俱不受!”《五燈》卷12《繼成》
2不斷妄不求真。“問:“承古有言真心妄心是如何?”師曰:“是立真顯妄。”曰:“如何是真心?”師曰:“不雜食。”曰:“如何是妄心?”師曰:“攀緣起倒是。”曰:“離此二途,如何是學人本體?”師曰:“本體不離。” 曰:“爲什麼不離?”師曰:“不敬功德天,誰嫌黑暗女?””禅林頌不敬功德天不嫌黑暗女:“是真是妄,披金擇沙。同門出入,宿世冤家。”《頌古》卷27方庵顯頌
3不落有爲不落無爲。“上堂:“有一人朝看《華嚴》,暮觀《般若》,晝夜精勤,無有暫暇。有一人不參禅,不論義,把個破席日裏睡。于是二人同到黃龍,一人有爲,一人無爲。安下那一個即是?”良久曰:“功德天,黑暗女,有智主人,二俱不受。””《五燈》卷17《慧南》
4隨緣任運的平常心。“功德天,黑暗女,有智主人,二俱不受。畢竟如何?大盡叁十日,小盡二十九。”《續古》卷4《山堂洵》“水牯牛飽臥斜陽,擔板漢清貧長樂。粥足飯足,俯仰隨時。……山家活計,淡薄長情。不敬功德天,誰嫌黑暗女?有智主人,二俱不受。”《五燈》卷20《道顔》 “寒時向火坐,火本實無煙。不忌黑暗女,不求功德天。”《龐居士語錄》卷中
《涅槃經》運用中道不二法門,提醒學人不可落于斷常的對立:“解脫亦爾,不可說色及以非色,不可說空及以不空。若言空者,則不得有常樂我淨;若言不空,誰受是常樂我淨者?以是義故,不可說空及以不空。”卷5“修一切法常者墮于斷見,修一切法斷者墮于常見。如步屈蟲要因前腳得移後足,修常斷者亦複如是。”卷8斷常二見,是外道偏見。外道的各種惡見雖有多種,總起來看皆不出斷常二種,因此佛教主張遠離斷常。禅宗也力倡剿絕斷常二見,所謂“修行恐落斷常坑”《證道歌》, “勸人天,聽了義,直出輪回生死際。當處無心空不生,永棄斷常能所地”《汾陽錄》卷下。 超越斷常的禅心,即是圓滿光華的大圓鏡智:
君不見自心非斷亦非常,普在諸方不入方。亦複不依前後際,又複非圓非短長。寂然無生亦無滅,非白非黑非青黃。《善慧錄》卷3
對斷常二見的破除,使禅者獲得如下的禅悟體驗:
1超越修證。““既無佛可成,和尚還得佛用否?”師曰:“心尚自無,用從何有。”曰:“茫然都無,莫落斷見否?”師曰:“本來無見,阿誰道斷!”” 《傳燈》卷28《慧忠》
2超越有無。“若執本清淨、本解脫、自是佛、自是禅道解者,即屬自然外道;若執因緣修成證得者,即屬因緣外道;執有即屬常見外道;執無即屬斷見外道;執亦有亦無即屬邊見外道;執非有非無即屬空見外道,亦雲愚癡外道。” 《古尊宿》卷2《懷海》善慧大士偈雲:
如來舉身相,爲順世間情。恐人生斷見,權且立虛名。假言叁十二,八十也空聲。有身非覺體,無相乃真形。《臨濟錄》引
如來境界是超越了叁界的涅槃境界,根本沒有所謂的形相可言,只不過爲避免世人落于斷見,遂順應世間,起了個“如來”的名字,說如來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實際上,有形體相狀即非如來,它的真實本體乃是無名無相的本心。 “修行恐落斷常坑,其斷見者,斷滅自心本妙明性,一向心外著空滯禅寂;常見者,不悟一切法空,執著世間諸有爲法,以爲究竟也。”《大慧錄》卷26 佛教性宗明有,性宗談空,禅宗則是空有不立的中道。《宗鏡錄》卷45: “是以若偏執相而成妄,定據性而沈空。今則性相融通,真妄交徹,不墮斷常之見,能成無盡之宗。” 禅宗運用金剛般若,隨說隨掃,說如果執著于不落斷常,則這種執著的本身又墮入了新的斷常。爲了糾此弊端,禅宗對之進行反撥,謂修行者不須畏落斷常坑,這就是普智禅師所說的:“佛道皆因何法成?悟心無體蕩無明。莫怕落空沈斷見,萬法皆從此處生。”《宗鏡錄》卷90
3超越聖凡。“本色衲僧,塞除佛祖窟,打破玄妙門,跳出斷常坑,不依清淨界。”《五燈》卷17《從悅》由此生發出色身法身不二的感悟。《壇經·機緣品》中對“外道斷常邪見”、“色身外別有法身”的見解進行了激烈的批評,色身法身不二,遂成禅林共識。《宗鏡錄》卷98:“若舍生滅斷常之見,則心佛現前,頓成佛體。經明若計靈智之心是常,色是敗壞無常者,則外道斷常之見。”
4超越見聞。“所有見聞,皆墮斷常,不成玄妙。”《宗鏡錄》卷38這種觀點導向了禅宗不立文字注重內心體驗的方向。禅宗還提出超越斷常的方法,這就是用華嚴的六相十玄來救治。《宗鏡錄》卷1:“須以六相義該攝,斷常之見方消;用十玄門融通,去取之情始絕!”同書卷46:“又若究竟欲免斷常邊邪之見,須明華嚴六相義門。” 《華嚴經》、華嚴宗的要旨在于圓融,在珠光交映的圓融境中,以斷常爲代表的一切對立見解都如紅爐片雪,消解得無影無蹤。
《涅槃經》還以“塗毒鼓”表示剿絕情識的峻烈機法。“塗毒鼓”亦是《涅槃經》中著名的譬喻:“譬如有人以雜毒藥用塗大鼓,于大衆中擊之發聲,雖無心欲聞,聞之皆死,唯除一人不橫死者。是大乘典《大涅槃經》亦複如是,在在處處諸行衆中有聞聲者,所有貪欲嗔恚愚癡悉皆滅盡。”卷9此喻同樣爲禅林稱引,禅宗既將佛祖言詞視爲擊塗毒鼓,《圓悟錄》卷13:“諸佛密語,正如擊塗毒鼓。未擬議前先蹉過,才思量處隔千山。” 也將宗門剿絕情識的接人方法喻爲擊塗毒鼓。《續古》卷4慈航樸頌:“擊塗毒鼓,駕鐵牛機。萬裏不留行,十方俱坐斷。” 馬祖接引百丈時,震威一喝,使百丈根塵震落,叁日耳聾,這種峻烈的機鋒,在禅宗看來,如同擊塗毒鼓。《圓悟錄》卷16: “要會叁日耳聾,正如擊塗毒鼓,聞者喪身失命。” 禅宗指出,“振塗毒鼓” 的作略,“掣電未足以擬其迅,震雷未足以方其威”《圓悟錄》卷17。 禅師在示衆時,不無自豪地宣稱這種機法的直截痛快:
龍門若爲作端午?打動衆人塗毒鼓。髑髅破後遣誰聞,鑒覺盡時敢言普。 《古尊宿》卷28《清遠》
還如塗毒鼓當軒,一擊聞之皆腦裂。無邊煩惱悉蠲除,夙業舊殃湯沃雪。 《大慧錄》卷16
打動塗毒鼓,使人耳聾腦裂,情識蕩盡,意念斷絕,使他過去所造的罪業如沸湯沃雪般消除,即可複活自性的妙用,獲得普天普地悉真如的體驗。
四、《涅槃經》與禅宗的境界論
《涅槃經》的境界論以超越爲特性,表征著悟者獨特的生命體驗:“如來之身非身是身,不生不滅,不習不修。……無有動搖。……非行非滅。……非有非無,非覺非觀。……不可睹見,無有相貌。……非身非不身,不可宣說。”卷3禅宗的境界論也以超越爲根本精神。禅宗指出,《涅槃經》以“如如”爲極則,《從容錄》第69則:“南泉問座主:“《涅槃經》以何爲極則?” 主曰:“以如如爲極則。”泉雲:“喚作如如,早是變也!”” 所謂“如如” 即是萬物真實不變的本性,一旦形諸語言,即破壞了其超越性。因此,從第一義說,涅槃的境界是不可言說的禅悟境界。《涅槃經》的境界論,表現爲超越無常的涅槃妙有、不即不離的處世禅機、小大一如的空間意識、一切現成的現量境界。凡此,都對禅宗思…
《禅宗思想淵源 第十章 《涅槃經》與禅宗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