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思想淵源 第八章 《法華經》與禅宗思想▪P5

  ..續本文上一頁路本無塵。”廣宣《安國寺隨駕幸興唐觀應製》,《全唐詩》卷822。  

  20“高岫擬耆阇,真乘引妙車。”宋之問《遊法華寺》,《全唐詩》卷53。  

  長者子

  1“其中長者子,個個總無衤軍。”寒山《六極常嬰困》,《全唐詩》卷806。  

  2“養子不經師,不及都亭鼠。何曾見好人,豈聞長者語。”寒山《養子不經師》,《全唐詩》卷806。  

  3“酒之腸,飯之腑。長者揚聲喚不回。何異聾,何異瞽!”修雅《聞誦〈法華經〉歌》,《全唐詩》卷825。  

  化城

  1“邀福禱波神,施財遊化城。”劉禹錫《賈客詞》,《全唐詩》卷21。  

  2“共嗟陵谷遠,俄視化城虛。”王勃《觀佛迹寺》,《全唐詩》卷56。  

  3“化城分鳥堞,香閣俯龍川。”駱賓王《四月八日題七級》,《全唐詩》卷79。  

  4“竹徑從初地,蓮峰出化城。”王維《登辨覺寺》,《全唐詩》卷126。

  5“抖擻辭貧裏,歸依宿化城。”王維《遊化感寺》,《全唐詩》卷127。  

  6“聞道邀同舍,相期宿化城。”王維《與蘇盧二員外期遊方丈寺》,《全唐詩》卷127。  

  7“因心得化城,隨病皆與藥。”崔颢《贈懷一上人》,《全唐詩》卷130。  

  8“郡有化城最,西窮疊嶂深。”綦毋潛《登天竺寺》,《全唐詩》卷135。  

  9“五馬尋歸路,雙林指化城。”孟浩然《陪張丞相祠紫蓋山,途經玉泉寺》,《全唐詩》卷160。  

  10“化城若化出,金榜天宮開。”李白《陪族叔當塗宰遊化城寺升公清風亭》,《全唐詩》卷179。  

  11“大夢依禅定,高墳共化城。”李嘉佑《故燕國相公挽歌》,《全唐詩》卷206。  

  12“曉隨樵客到青冥,因禮山僧宿化城。”耿湋《宿萬固寺因寄嚴補阙》,《全唐詩》卷269。  

  13“已悟化城非樂界,不知今夕是何年。”戴叔倫《二靈寺守歲》,《全唐詩》卷273。  

  14“鹭濤清梵徹,蜃閣化城重。”楊巨源《供奉定法師歸安南》,《全唐詩》卷333。  

  15“百丈化城樓,君登最上頭。”歐陽詹《和嚴長官秋日登太原龍興寺閣野望》,《全唐詩》卷349。  

  16“真相有無因色界,化城興滅在蓮基。”李紳《新樓詩二十首· 龍宮寺》,《全唐詩》卷481。  

  17“聞道化城方便喻,只應從此到龍宮。”李紳《新樓詩二十首· 水寺》,《全唐詩》卷481。  

  18“化城珠百億,靈迹冠叁千。”李紳《題法華寺五言二十韻》,《全唐詩》卷481。  

  衣珠

  1“頂上巢新鶴,衣中帶舊珠。”岑參《晚過盤石寺禮鄭和尚》,《全唐詩》卷200。  

  2“苔封石錦棲霞室,水迸衣珠噴玉蟬。”譚用之《送僧中孚南歸》,《全唐詩》卷764。  

  3“破暗衣珠明有焰,照窗心月淨無塵。”郁回《題照上人院》,《全唐詩》卷902。  

  窮子

  1“空王應念我,窮子正迷家。”李煜《悼詩》,《全唐詩》卷8。

  2“窮子失淨處,高人憂禍胎。”杜甫《山寺》,《全唐詩》卷220。  

  客作

  1“雖有一靈臺,如同客作漢。”寒山《世有一般人》,《全唐詩》卷806。  

  2“博錢沽酒吃,翻成客作兒。”拾得《詩》,《全唐詩》卷807。

  聚沙

  1“累劫從初地,爲童憶聚沙。”孟浩然《登總持寺浮圖》,《全唐詩》卷160。  

  2“能誘泥犁客,超然識聚沙。”陳陶《題居上人法華新院》,《全唐詩》卷745。  

  3“卻入中峰寺,還知有聚沙。”棲白《送僧歸舊山》,《全唐詩》卷823。  

  4“今日親聞誦此經,始覺聚沙非小事。”修雅《聞誦〈法華經〉歌》,《全唐詩》卷825。  

  5“長憶舊山日,與君同聚沙。”齊己《寄懷江西僧達禅翁》,《全唐詩》卷839。  

  一雨

  1“菡萏千燈遍,芳菲一雨均。”劉長卿《題靈佑上人法華院木蘭花》,《全唐詩》卷149。  

  2“蓮界千峰靜,梅天一雨清。”嚴維《奉和皇甫大夫夏日遊華嚴寺》,《全唐詩》卷263。  

  3“禅庭一雨後,蓮界萬花中。”武元衡《資聖寺贲法師晚春茶會》,《全唐詩》卷316。  

  4“路遠清涼宮,一雨悟無學。”柳宗元《自衡陽移桂十余本植零陵所住精舍》,《全唐詩》卷353。  

  5“願灑塵垢余,一雨根莖潤。”韋處厚《盛山十二詩·上士瓶泉》,《全唐詩》卷479。  

  6“一雨收衆木,孤雲生遠山。”喻凫《一公房》,《全唐詩》卷543。  

  7“叁塵觀種子,一雨發萌牙。”皎然《酬李侍禦萼題看心道場賦》,《全唐詩》卷816。  

  8“應機如一雨,誰不滌心塵。”皎然《聽素法師講〈法華經〉》,《全唐詩》卷820。  

  龍女獻珠

  “千葉紅蓮高會處,幾曾龍女獻珠來。”李群玉《題金山寺石堂》,《全唐詩》卷570。  

  髻珠

  “嫔禦呈心鏡,君王賜髻珠。”盧綸《送契玄法師赴內道場》,《全唐詩》卷276。  

  蓮華

  1“日暮松煙空漠漠,秋風吹破妙蓮華。”許渾《僧院影堂》,《全唐詩》卷538。  

  2“通宵聽論蓮華義,不藉松窗一覺眠。”盧延讓《松寺》,《全唐詩》卷715。  

  3“浮名深般若,方寺設蓮華。”陳陶《題居上人法華新院》,《全唐詩》卷745。  

  4“多寶滅已久,蓮華付吾師。”岑參《登千福寺楚金禅師法華院多寶塔》,《全唐詩》卷198。  

  2.修雅《聞誦〈法華經〉歌》

  唐人詠《法華經》詩,以朱灣、齊己、修雅等人的作品爲代表。朱灣詩注重對聽經氛圍的渲染,如“清泠霜磬有時動,寂曆空堂宜夜深。……風翻亂葉林有聲,雪映閑庭月無色”等,朱灣《月夜聽堅正二上人爲懷州轉〈法華經〉歌》,《全唐詩》卷306。  形象地烘染出聽轉經文時遊心物外朗潔孤迥的情懷。齊己詩“乍吟乍諷何悠揚,風篁古松含秋霜。但恐天龍夜叉乾闼衆,逼塞虛空耳皆聳”。齊己《贈持〈法華經〉僧》,《全唐詩》卷847。  亦善于藉自然景觀,描摹誦經聲韻的抑揚流宕、清神悅耳,並以聽者側耳的特寫鏡頭渲染此經的感染力。其“空山木落古寺閑,松枝鶴眠霜霰幹。牙根舌根水滴寒,珊瑚捶打紅琅玕。但恐蓮花七朵一時折,朵朵似君心地白。又恐天風吹天花,缤紛如雨飄袈裟。……更堪誦入陀羅尼,唐音梵音相雜時。……此經真體即毗盧,雪嶺白牛君識無”,齊己《贈念〈法華經〉僧》,《全唐詩》卷847。  對誦經場景、吟誦聲調、誦者心境、誦經氛圍、誦經音色、經文要旨等都有精彩的摹寫;其小詩“萬境心隨一念平,紅芙蓉折愛河清。持經功力能如是,任駕白牛安穩行”, 齊己《贈念〈法華經〉僧》另一首,《全唐詩》卷847。  亦善于把握經文的要旨。除此之外,李紳的五言排律也是頗見功力的作品,整饬的形式、嚴密的格律,都不足以束縛詩人奔放的才情和對《法華經》的虔誠敬仰。李紳《題法華寺五言二十韻》,《全唐詩》卷481。  詩中“殿湧全身塔,池開半月泉”、“幻身觀火宅,昏眼照青蓮”、“化城珠百億,靈迹冠叁千”、“指喻叁車覺,開迷五陰纏”等,都是化用《法華經》成句而得其叁昧者。在唐代所有吟詠《法華經》的作品中,體製最大、最能汲取經文意旨並予以創造性轉換的,是修雅的《聞誦〈法華經〉歌》:

  山色沈沈,松煙冪冪。空林之下,盤陀之石。石上有僧,結跏橫膝。誦白蓮經,從旦至夕。左之右之,虎迹狼迹。十片五片,異花狼藉。偶然相見,未深相識。知是古之人,今之人?是昙彥,是昙翼?我聞此經有深旨,覺帝稱之有妙義。合目冥心子細聽,醍醐滴入焦腸裏。佛之意兮祖之髓,我之心兮經之旨。可憐彈指及舉手,不達目前今正是。大矣哉,甚奇特,空王要使群生得。光輝一萬八千土,土土皆作黃金色。四生六道一光中,狂夫猶自問彌勒。

  我亦當年學空寂,一得無心便休息;今日親聞誦此經,始覺驢乘匪端的。我亦當年不出戶,不欲紅塵沾步武;今日親聞誦此經,始覺行行皆寶所。我亦當年愛吟詠,將謂冥搜亂禅定;今日親聞誦此經,何妨筆硯資真性。《法華經·法師功德品》:“諸所說法,隨其義趣,皆與實相不相違背。若說俗間經書,治世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  我亦當年狎兒戲,將謂光陰半虛棄;今日親聞誦此經,始覺聚沙非小事。我昔曾遊山與水,將謂他山非故裏;今日親聞誦此經,始覺山河無寸地。我昔心猿未調伏,常將金鎖虛拘束;今日親聞誦此經,始覺無物爲拳拲。

  師誦此經經一字,字字爛嚼醍醐味。醍醐之味珍且美,不在唇,不在齒,只在勞生方寸裏。師誦此經經一句,句句白牛親動步。白牛之步疾如風,不在西,不在東,只在浮生日用中。日用不知一何苦,酒之腸,飯之腑。長者揚聲喚不回,何異聾,何異瞽!世人之耳非不聰,耳聰特向經中聾;世人之目非不明,目明特向經中盲。合聰不聰,合明不明,辘轳上下,浪死虛生。世人縱識師之音,誰人能識師之心;世人縱識師之形,誰人能識師之名?師名醫王行佛令,來與衆生治心病。能使迷者醒,狂者定,垢者淨,邪者正,凡者聖。如是則非但天恭敬,人恭敬,亦合龍贊詠,鬼贊詠,佛贊詠。豈得背覺合塵之徒,不稽首而歸命!修雅《聞誦〈法華經〉歌》,《全唐詩》卷825。  

  詩的第一段先聲奪人,由遠及近將讀者帶入山色蒼茫松煙彌漫,深林空曠巨石盤陀的畫面,再凸顯出跏趺橫膝吟誦《法華經》的高僧形象,接著宕開筆觸,將鏡頭切換到聽法留虎迹、奇花百鳥銜的周邊環境,以襯托出高僧說法,感天地泣鬼神的藝術魅力。詩人以對高僧是古人今人的疑問懸想,營造出神秘惝恍的氛圍。接著敘寫詩人聽聞此經的神情態度、心理感受,謂《法華經》是灌溉焦腸的醍醐,是滋潤心田的甘露。是佛陀的本心,是祖師的禅趣。聽誦《法華經》,即可當下識取本心,舉足投步,揚眉瞬目,皆是從道場中來。《法華經》的要旨,就是使每個人體證到原真的本心,使穢濁世間化作佛國淨土,使有情無情悉于一念回光之中頓悟成佛。

  第二段寫聽誦《法華經》,豁開慧眼,矯正了自己禅修過程中的偏頗,打開了心靈的另一扇窗戶:過去枯守“空寂”、“無心”;如今頓然明白,它只不過是方便化城、羊鹿小果。過去足不出戶、逃聲避色;如今頓然明白,這並不能獲得精神的圓滿。佛法在世間,煩惱即菩提。日日是好日,步步起清風。過去吟詠詩什、搜索枯腸時,擔心妨礙禅定;如今頓然明白,筆硯文章也可以作爲文字般若,在詩情畫意中顯發本心。過去聚沙爲塔、兒童狎戲時,以爲是抛擲光陰;如今頓然明白,只要念念純真,再平凡的行爲中也有深厚的佛心,也可顯示著莊嚴的佛性。過去遊覽山水,認爲他山非故裏;如今頓然明白,舉足下足都沒有離開故鄉,時時刻刻都沒有離開本際,因爲山河無寸土,家舍即途中。過去調伏心猿,總是采取強行壓製手段;如今頓然明白,只要一念回光,即可徹見自性。……這一系列巨大的轉變和嶄新的生命體驗,都是在聽聞《法華經》後産生的,由此可見聽誦《法華經》在自己生命深處産生了何其強烈的震撼。

  第叁段寫《法華經》的大乘法理藉助吟誦深入人心,如甘露醍醐,聲聲句句,皆顯露著白牛般的本心本性。這純和清明的自性,雖疾似飄風驟如閃電,卻並不存在于別處,而是在搬柴運水、開單展缽、行住坐臥的日用之中。但世人卻不知日用之中顯發著純真的佛性,遂成爲飽食終日無所事事的酒囊飯袋,沈湎聲色,流連火宅,長者殷切焦慮地揚聲呼喚,他們仍遲遲不願清醒、回頭,與聾者瞽者無異。世人耳聰,聽經時卻聾;世人目明,看經時卻瞎。該聰時不聰,該明時不明,可憐可歎的世人,如同汲水的辘轳,忽上忽下,輪轉在生死的苦海,白白地抛擲了生命!詩人感歎如此無上的大乘妙理,非世人所能知能識,並贊頌誦經者原來是醫王化身,佛陀再世,他誦經的目的就是爲了調治衆生的心病,使迷惘者清醒,使狂亂者安定,使汙穢者潔淨,使褊邪者正直,使凡庸者神聖,成爲天人恭敬、龍鬼贊詠、佛陀所許的修行人。在詩的結束,作者再一次浩然長歎:聽聞如此精妙絕倫的《法華經》吟誦,那些悖離本心本覺追逐外境之人,還不快快幡然醒悟,稽首合掌,信受奉行?

  此詩體製博大弘麗,意象缤紛绮錯,聲韻抑揚跌宕,音節古雅磊落,加之磅礴飽滿的氣勢,奔放恣肆的抒情,高華澄明的意境,上幹真宰,筆奪造化,流漾著深邃凝重、隽朗超逸、端嚴優美的佛心、禅韻、詩情,是爐火純青妙造毫巅的化境。它是作者從生命深處噴湧而出的萬斛清泉,表征著詩人對《法華經》與禅之真髓的通靈透徹的體證。

  《法華經》以大乘佛教般若理論爲基礎,集大乘思想之大成。它義海雄闊,龐大繁富的話語體系,充滿詩學象征,精警凝練,對禅宗思想、禅悟思維、禅宗詩歌産生了巨大的影響。其中,“一大事”、“衣珠”、“髻珠”、“白牛”等喻象,被禅宗用作本心論的表征;“窮子”等喻象,被禅宗用作迷失論的表征; “火宅”、“叁車”、“化城”、“龍女獻珠”等譬喻,被禅宗用作開悟論的表征;而“諸法寂滅相”的超越思想、“是法住法位”的現量境界、“資生産業等皆順正法”的順世思想,被禅宗用作境界論之內證境、現量境、日用境的表征。禅宗進行創造性的闡釋與轉換,從而使《法華經》慧光在禅宗思想中熠熠顯現,使得禅宗思想浸潤著大乘妙理,流漾著《法華經》意象,表征著禅者獨特的生命體驗。堪稱古典詩歌珠峰的唐代詩歌,受《法華經》義理、譬喻的深刻影響,從一個方面體現了唐代詩人對《法華經》精神的創造性繼承。

  

  

《禅宗思想淵源 第八章 《法華經》與禅宗思想》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