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思想淵源 第九章 《圓覺經》與禅宗思想

  第九章 《圓覺經》與禅宗思想

  《圓覺經》全名《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唐佛陀多羅譯。《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1卷,唐佛陀多羅譯,大正藏第17冊。本書所論即主要依據此本。  由于譯者生平事迹不詳等緣故,古德對此經的翻譯記載多有所疑,但都相信其契合佛理。《開元釋教錄》卷9:“此經近出,不委何年。……但真诠不謬,豈假具知年月耶?”《續古今譯經圖紀》、《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12也認爲此經譯出的年月有疑問。  它是佛爲文殊、普賢等十二位菩薩宣說如來圓覺的妙理和觀行方法。由于此經宣說“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一切衆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符合華嚴宗圓攝一切諸法、直顯本來成佛的圓教旨趣,後世都將它看作是華嚴類經典。

  《圓覺經》在禅門享有盛譽,與宗密的大力弘傳密切相關。宗密自謂“禅遇南宗,教逢圓覺。一言之下,心地開通。一軸之中,義天朗耀”《圓覺略疏序》,著有《圓覺經疏》等一系列著作,裴休爲序,“一字一義,聳動人天”《虛堂錄》卷9, 産生了很大的影響。除《圓覺略疏》4卷外,宗密還著有《圓覺經大疏》12卷、《大疏鈔》26卷、《略疏鈔》12卷、《大疏科》3卷、《道場證義》18卷。13世紀間,古雲元粹據宗密《疏鈔》撰《集注》2卷,潼川居簡序此書雲:“圭峰發明此經,造疏數萬言,……由唐至今,廣略並行,西南學徒,家有其書,於戲盛哉。”  不但宗密與《圓覺經》有如此深厚的關系,許多禅門大德也都與之結下了不解之緣。參《五燈》卷14《警玄》,卷16《法秀》,卷17《子琦》、《行偉》,卷20《寶印》。  

  《圓覺經》能在禅門中廣泛傳習的深層原因,是因爲它顯示的修行途徑,處處與禅法相合。“圓覺”是人人本具的圓滿覺悟之心,背之則凡,順之則聖。迷之則生死始,悟之則輪回息。《圓覺經》是了義經,即直接、完全彰顯佛法的經典,是在第一義的立場上所說。《圓覺經》講一乘圓教,沒有大乘小乘之分,只有見性成佛,是無所偏的圓教。太虛《圓覺經略釋》謂《圓覺經》“托本在佛”,是解讀《圓覺經》第一重應知之義。他經立說,或依于心,或依衆生、五陰、六塵,乃至般若,此經則依于佛地心境,以佛果境界作爲經義的根據。  《圓覺經》以其大乘了義,深刻地影響了禅宗思想、禅悟思維。作爲禅悟載體的禅宗詩歌,在運思方式、取象特點等諸多方面,也深受其影響,流漾著圓覺了義不二圓融、玲珑剔透的意趣,形成了獨特的美感特質。

  一、《圓覺經》與禅宗的本心論

  《圓覺經·文殊章》是《圓覺經》宗旨所在,宣說圓覺法門流出一切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顯示佛菩薩的因行果相都不外修證本有圓覺的道理。與佛陀宣說其他經文時有具體地點不同,此經是佛“入于神通大光明叁昧正受”時所講,亦即在定中所講。叁昧即正受,是大定、正定的境界。《大慧錄》卷17: “釋迦老子說法叁百六十余會,皆立時處。何謂時處?豈不見《圓覺經》末上雲: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叁昧正受”,只這個便是今日說法底時節。”《林間錄》卷上:“《圓覺經》以皆證圓覺、無時無性爲宗,故經首敘文不標時處,……《圓覺》冥合佛意。”  “神通大光明藏”是光華燦爛的定中境界,是人人具足的自心本性,也是第八阿賴耶識轉成大圓鏡智煥發的大光明境界。

  《圓覺經·文殊章》:“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爲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教授菩薩。”陀羅尼意爲總持,是能從總體上持攝一切諸法。一切染淨凡聖,無不從此中出入,這正是真心本體的特征。它“超出因果通貫古今,不立凡聖無諸對待。如太虛空遍一切處,妙體凝寂絕諸戲論。不生不滅非有非無,不動不搖湛然常住。喚作“舊日主人翁”,萬象森羅,染淨諸法皆從中出”,是超出因果、時空、凡聖、生滅、有無等一切對立的圓滿覺心,是禅宗所參證的“主人翁”、“威音那畔人”、“空劫前自己”《真心直說》。 “主人公”是人人本具的佛性。師彥禅師坐禅時,常自喚“主人公”,提醒自己避免昏沈,不要被物欲的我所蒙蔽《五燈》卷17《師彥》; 洞山禅師也常以“阿那個是阇梨主人公”來提撕學人《祖堂集》卷6《洞山》。 無名古宿偈雲:

  五蘊山頭一段空,同門出入不相逢。無量劫來賃屋住,到頭不識主人公。 《五燈》卷6《亡名古宿》

  “五蘊山頭”即是物質的我。禅宗指出,在肉身的裏面還有一個靈性的本我,這就是“主人公”,即純正的佛性,是人人本具的“本來面目”。“威音王佛” 是過去莊嚴劫最初的佛名,象征極其遙遠的時間,“威音那畔”指威音王出世之前,象征人類本有的純正精神境界;“空劫前自己”也是禅宗經常揭舉的話頭,與“父母未生前”、“空王以前”、“空王那畔”、“朕兆未萌以前”等意旨相同。佛教把一劫分成、住、壞、空四個階段,空劫時世界空無一物。“空劫前自己”的空劫,即指世界形成之前萬物尚沒有萌生之時。“空劫以前”指世界成立以前空空寂寂的時代,了無善惡、迷悟、凡聖、有無等差別對待,是沒有生起森羅萬象以前的絕對境界。“空劫前自己”是超越意識思量的本心本性。

  圓覺真心是超出垢淨的無染之心,它猶如摩尼珍寶般清淨無染。《圓覺經· 普眼章》:“善男子,譬如清淨摩尼寶珠,映于五色,隨方各現,諸愚癡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經文以摩尼珠比喻生命本來清淨,因爲無始劫來的習氣,造成了各人思想、感情、遭遇的歧異,呈現出各種不同的現象。衆生看到摩尼珠上的五光十色,遂誤以爲摩尼珠上的顔色是實有的。

  禅宗以摩尼在色,譬喻真心在纏:“《肇論》雲:“乾坤之內,宇宙之間,中有一寶,秘在形山。”此乃真心在纏也。”《真心直說》禅宗指出,像摩尼寶珠般的晶瑩自性,縱然是經曆再長遠的時間,爲塵勞所惑,而它的本體也不會受到染汙:“如清淨摩尼寶珠置泥潦之中,經百千歲亦不能染汙,以本體自清淨故。此心亦然,正迷時爲塵勞所惑,而此心體本不曾惑,所謂如蓮花不著水也。忽若悟得此心本來成佛,究竟自在如實安樂,種種妙用亦不從外來,爲本自具足故。”《大慧錄》卷26禅林以摩尼珠處在胎藏之內,形容人人都具有佛性。《證道歌》:

  摩尼珠,人不識,如來藏裏親收得。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顆圓光色非色。 《傳燈》卷30

  摩尼珠是無上珍寶,雖然不爲世人所認識,但卻存在于每個人生命的深處,收藏在妙明真心裏。日常動用、六根門頭,都有它作用的顯發。它光明圓滿,非色非空,不生不滅。如果昧于此理,就是抛卻本珠,尋聲逐色:“問:“承教有言,隨色摩尼珠。如何是本色?”師召僧名,僧應諾。師雲:“過者邊來。”僧便過,又問:“如何是本色?”師雲:“且隨色走!””《古尊宿》卷13《從谂》禅宗認爲,真珠無色亦無形,《五燈》卷1《釋迦牟尼》:“汝何迷倒之甚!吾將世珠示之,便各說有青、黃、赤、白色;吾將真珠示之,便總不知。”  雖然隨色顯現,自性之光卻亘古長明,“摩尼在掌,隨衆色以分輝。寶月當空,逐千江而現影”《黃龍四家錄·黃龍南》。 法眼指出,“摩尼不隨色,色裏勿摩尼。摩尼與衆色,不合不分離”《傳燈》卷29《法眼》, 意謂澄明自性,不受色塵的染汙。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禅者說映現出青黃赤白的,既是隨色摩尼珠,也是不隨色摩尼珠,《傳燈》卷18《師郁》:“問: “如何是隨色摩尼珠?”師曰:“青黃赤白。”曰:“如何是不隨色摩尼珠?” 師曰:“青黃赤白。””  因此,參禅者就不可執珠中實色,認性內虛身: “珠中無五方之色,因光所映。性中無五趣之身,隨業而現。迷珠者執珠中實色,昧性者認性內虛身。”《宗鏡錄》卷79

  《圓覺經·普賢章》:“一切衆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華從空而有,幻華雖滅,空性不壞。衆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滅盡,覺心不動。” 圓覺妙心是能生萬法的大陀羅尼門,不但涅槃真如生于圓覺妙心,種種幻化也從它而生,它是一切的本源。但盡管它是如此的神妙,對它同樣不可執著。禅宗非常注意破除對圓覺妙心能生萬法的執著。如義青就曾舉拄杖爲例,指出它“不從彼中生”,藉以破除對“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的表悟。《續古》卷2《投子青》:“舉:“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拈起拄杖雲:“只如山僧拄杖子,且不從彼中生。何故?若從彼中生,爭得在山僧手裏?禅德若知生處,祖師向諸人腳跟下乞命。””  禅宗還指出,對圓覺境界不可言語計度,起心追尋。一落文字,即成過咎:“問:“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名爲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未審圓覺從甚麼處流出?”師曰:“山僧頂戴有分。” 曰:“恁麼則信受奉行。”師曰:“依稀似曲才堪聽。””《五燈》卷10《惟素》

  《圓覺經》從真心本體的角度,強調圓覺妙心超越一切對立。圓覺妙心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如同摩尼寶珠,雖映現出各種顔色,卻潔淨如故。禅宗以“主人翁”、“威音那畔”、“空劫前自己”等來象征這顆本原的心,強調真心在纏而不染。這顆圓覺妙心,也就是“大光明藏”,正如宏智《圓覺經頌 ·大光明藏》所詠:

  衲僧撥轉鐵牛機,默耀靈通底是誰?月兔影沈雲母地,海禽夢臥珊瑚枝。韶陽佛法嫌饒舌,魯祖家風解惜眉。端坐環中虛白處,縱經塵劫個難移。《宏智廣錄》卷8

  詩意謂心眼明淨的禅僧,能夠撥轉如同鐵牛般的祖師心印,此時圓覺悟心,在靜穆中吐露著光華,與宇宙天地相融彙流注。潔瑩明月將她的清輝灑在美如雲母的大地上,海中的禽鳥也沐浴著空明的月色,在玲珑剔透的珊瑚枝上棲眠。這是內證…

《禅宗思想淵源 第九章 《圓覺經》與禅宗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