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圆觉经》与禅宗思想
《圆觉经》全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唐佛陀多罗译。《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1卷,唐佛陀多罗译,大正藏第17册。本书所论即主要依据此本。 由于译者生平事迹不详等缘故,古德对此经的翻译记载多有所疑,但都相信其契合佛理。《开元释教录》卷9:“此经近出,不委何年。……但真诠不谬,岂假具知年月耶?”《续古今译经图纪》、《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12也认为此经译出的年月有疑问。 它是佛为文殊、普贤等十二位菩萨宣说如来圆觉的妙理和观行方法。由于此经宣说“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符合华严宗圆摄一切诸法、直显本来成佛的圆教旨趣,后世都将它看作是华严类经典。
《圆觉经》在禅门享有盛誉,与宗密的大力弘传密切相关。宗密自谓“禅遇南宗,教逢圆觉。一言之下,心地开通。一轴之中,义天朗耀”《圆觉略疏序》,著有《圆觉经疏》等一系列著作,裴休为序,“一字一义,耸动人天”《虚堂录》卷9,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除《圆觉略疏》4卷外,宗密还著有《圆觉经大疏》12卷、《大疏钞》26卷、《略疏钞》12卷、《大疏科》3卷、《道场证义》18卷。13世纪间,古云元粹据宗密《疏钞》撰《集注》2卷,潼川居简序此书云:“圭峰发明此经,造疏数万言,……由唐至今,广略并行,西南学徒,家有其书,於戏盛哉。” 不但宗密与《圆觉经》有如此深厚的关系,许多禅门大德也都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参《五灯》卷14《警玄》,卷16《法秀》,卷17《子琦》、《行伟》,卷20《宝印》。
《圆觉经》能在禅门中广泛传习的深层原因,是因为它显示的修行途径,处处与禅法相合。“圆觉”是人人本具的圆满觉悟之心,背之则凡,顺之则圣。迷之则生死始,悟之则轮回息。《圆觉经》是了义经,即直接、完全彰显佛法的经典,是在第一义的立场上所说。《圆觉经》讲一乘圆教,没有大乘小乘之分,只有见性成佛,是无所偏的圆教。太虚《圆觉经略释》谓《圆觉经》“托本在佛”,是解读《圆觉经》第一重应知之义。他经立说,或依于心,或依众生、五阴、六尘,乃至般若,此经则依于佛地心境,以佛果境界作为经义的根据。 《圆觉经》以其大乘了义,深刻地影响了禅宗思想、禅悟思维。作为禅悟载体的禅宗诗歌,在运思方式、取象特点等诸多方面,也深受其影响,流漾着圆觉了义不二圆融、玲珑剔透的意趣,形成了独特的美感特质。
一、《圆觉经》与禅宗的本心论
《圆觉经·文殊章》是《圆觉经》宗旨所在,宣说圆觉法门流出一切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显示佛菩萨的因行果相都不外修证本有圆觉的道理。与佛陀宣说其他经文时有具体地点不同,此经是佛“入于神通大光明三昧正受”时所讲,亦即在定中所讲。三昧即正受,是大定、正定的境界。《大慧录》卷17: “释迦老子说法三百六十余会,皆立时处。何谓时处?岂不见《圆觉经》末上云: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只这个便是今日说法底时节。”《林间录》卷上:“《圆觉经》以皆证圆觉、无时无性为宗,故经首叙文不标时处,……《圆觉》冥合佛意。” “神通大光明藏”是光华灿烂的定中境界,是人人具足的自心本性,也是第八阿赖耶识转成大圆镜智焕发的大光明境界。
《圆觉经·文殊章》:“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教授菩萨。”陀罗尼意为总持,是能从总体上持摄一切诸法。一切染净凡圣,无不从此中出入,这正是真心本体的特征。它“超出因果通贯古今,不立凡圣无诸对待。如太虚空遍一切处,妙体凝寂绝诸戏论。不生不灭非有非无,不动不摇湛然常住。唤作“旧日主人翁”,万象森罗,染净诸法皆从中出”,是超出因果、时空、凡圣、生灭、有无等一切对立的圆满觉心,是禅宗所参证的“主人翁”、“威音那畔人”、“空劫前自己”《真心直说》。 “主人公”是人人本具的佛性。师彦禅师坐禅时,常自唤“主人公”,提醒自己避免昏沉,不要被物欲的我所蒙蔽《五灯》卷17《师彦》; 洞山禅师也常以“阿那个是阇梨主人公”来提撕学人《祖堂集》卷6《洞山》。 无名古宿偈云:
五蕴山头一段空,同门出入不相逢。无量劫来赁屋住,到头不识主人公。 《五灯》卷6《亡名古宿》
“五蕴山头”即是物质的我。禅宗指出,在肉身的里面还有一个灵性的本我,这就是“主人公”,即纯正的佛性,是人人本具的“本来面目”。“威音王佛” 是过去庄严劫最初的佛名,象征极其遥远的时间,“威音那畔”指威音王出世之前,象征人类本有的纯正精神境界;“空劫前自己”也是禅宗经常揭举的话头,与“父母未生前”、“空王以前”、“空王那畔”、“朕兆未萌以前”等意旨相同。佛教把一劫分成、住、坏、空四个阶段,空劫时世界空无一物。“空劫前自己”的空劫,即指世界形成之前万物尚没有萌生之时。“空劫以前”指世界成立以前空空寂寂的时代,了无善恶、迷悟、凡圣、有无等差别对待,是没有生起森罗万象以前的绝对境界。“空劫前自己”是超越意识思量的本心本性。
圆觉真心是超出垢净的无染之心,它犹如摩尼珍宝般清净无染。《圆觉经· 普眼章》:“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诸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经文以摩尼珠比喻生命本来清净,因为无始劫来的习气,造成了各人思想、感情、遭遇的歧异,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现象。众生看到摩尼珠上的五光十色,遂误以为摩尼珠上的颜色是实有的。
禅宗以摩尼在色,譬喻真心在缠:“《肇论》云:“乾坤之内,宇宙之间,中有一宝,秘在形山。”此乃真心在缠也。”《真心直说》禅宗指出,像摩尼宝珠般的晶莹自性,纵然是经历再长远的时间,为尘劳所惑,而它的本体也不会受到染污:“如清净摩尼宝珠置泥潦之中,经百千岁亦不能染污,以本体自清净故。此心亦然,正迷时为尘劳所惑,而此心体本不曾惑,所谓如莲花不著水也。忽若悟得此心本来成佛,究竟自在如实安乐,种种妙用亦不从外来,为本自具足故。”《大慧录》卷26禅林以摩尼珠处在胎藏之内,形容人人都具有佛性。《证道歌》:
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颗圆光色非色。 《传灯》卷30
摩尼珠是无上珍宝,虽然不为世人所认识,但却存在于每个人生命的深处,收藏在妙明真心里。日常动用、六根门头,都有它作用的显发。它光明圆满,非色非空,不生不灭。如果昧于此理,就是抛却本珠,寻声逐色:“问:“承教有言,随色摩尼珠。如何是本色?”师召僧名,僧应诺。师云:“过者边来。”僧便过,又问:“如何是本色?”师云:“且随色走!””《古尊宿》卷13《从谂》禅宗认为,真珠无色亦无形,《五灯》卷1《释迦牟尼》:“汝何迷倒之甚!吾将世珠示之,便各说有青、黄、赤、白色;吾将真珠示之,便总不知。” 虽然随色显现,自性之光却亘古长明,“摩尼在掌,随众色以分辉。宝月当空,逐千江而现影”《黄龙四家录·黄龙南》。 法眼指出,“摩尼不随色,色里勿摩尼。摩尼与众色,不合不分离”《传灯》卷29《法眼》, 意谓澄明自性,不受色尘的染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禅者说映现出青黄赤白的,既是随色摩尼珠,也是不随色摩尼珠,《传灯》卷18《师郁》:“问: “如何是随色摩尼珠?”师曰:“青黄赤白。”曰:“如何是不随色摩尼珠?” 师曰:“青黄赤白。”” 因此,参禅者就不可执珠中实色,认性内虚身: “珠中无五方之色,因光所映。性中无五趣之身,随业而现。迷珠者执珠中实色,昧性者认性内虚身。”《宗镜录》卷79
《圆觉经·普贤章》:“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幻华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灭尽,觉心不动。” 圆觉妙心是能生万法的大陀罗尼门,不但涅槃真如生于圆觉妙心,种种幻化也从它而生,它是一切的本源。但尽管它是如此的神妙,对它同样不可执着。禅宗非常注意破除对圆觉妙心能生万法的执着。如义青就曾举拄杖为例,指出它“不从彼中生”,藉以破除对“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的表悟。《续古》卷2《投子青》:“举:“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拈起拄杖云:“只如山僧拄杖子,且不从彼中生。何故?若从彼中生,争得在山僧手里?禅德若知生处,祖师向诸人脚跟下乞命。”” 禅宗还指出,对圆觉境界不可言语计度,起心追寻。一落文字,即成过咎:“问:“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未审圆觉从甚么处流出?”师曰:“山僧顶戴有分。” 曰:“恁么则信受奉行。”师曰:“依稀似曲才堪听。””《五灯》卷10《惟素》
《圆觉经》从真心本体的角度,强调圆觉妙心超越一切对立。圆觉妙心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如同摩尼宝珠,虽映现出各种颜色,却洁净如故。禅宗以“主人翁”、“威音那畔”、“空劫前自己”等来象征这颗本原的心,强调真心在缠而不染。这颗圆觉妙心,也就是“大光明藏”,正如宏智《圆觉经颂 ·大光明藏》所咏:
衲僧拨转铁牛机,默耀灵通底是谁?月兔影沉云母地,海禽梦卧珊瑚枝。韶阳佛法嫌饶舌,鲁祖家风解惜眉。端坐环中虚白处,纵经尘劫个难移。《宏智广录》卷8
诗意谓心眼明净的禅僧,能够拨转如同铁牛般的祖师心印,此时圆觉悟心,在静穆中吐露着光华,与宇宙天地相融汇流注。洁莹明月将她的清辉洒在美如云母的大地上,海中的禽鸟也沐浴着空明的月色,在玲珑剔透的珊瑚枝上栖眠。这是内证…
《禅宗思想渊源 第九章 《圆觉经》与禅宗思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