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宗思想渊源 第九章 《圆觉经》与禅宗思想▪P3

  ..续本文上一页如幻、如影、如响。从无量劫来流浪生死,贪爱所使无暂休歇。……何故?为无智慧,不能了知五蕴本空,都无所实,逐妄所生,贪欲所拘,不能自在。”  因此,学道者首先要断绝爱欲之念:“学道之门,别无奇特,只要洗涤根尘下无量劫来业识种子。汝等但能消除情念,断绝妄缘,对世间一切爱欲境界,心如木石相似,直饶未明道眼,自然成就净身。” 《禅关策进》

  其次,禅宗指出,人生最大的取舍莫过于爱欲。禅师谆谆开示:“诸人…… 因甚么不肯承当,自家歇去?良由无量劫来,爱欲情重,生死路长,背觉合尘,自生疑惑。”《五灯》卷15《白兆圭》“识托浮泡起,生从爱欲来。” 《善慧录》卷3与《圆觉经》“欲因爱生,命因欲有”的看法相同,禅宗清楚地意识到生命的本身就是爱欲的结果,因此,要想平息苦海波浪,必须先抽干爱河之水。

  但是,禅宗对《圆觉经》“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的观点并不只是被动地接受,而是进行创造性地转化。禅者站在般若空观的立场,指出到了彻悟的境界,欲望当体即空,爱欲不须断,烦恼不须除:

  诸佛如来住何所?并在贪淫爱欲中。今劝断贪淫爱欲,但是方便化童蒙。贪欲本相真清净,假说空名名亦空。行路难,路难心中非是心。寄语真修无念士,慎勿分别毁贪淫。《善慧录》卷3

  此偈立意奇警,指出诸佛如来也都在贪淫爱欲之中。佛教中关于断除贪淫的说教,仅是化导童蒙的权宜之说。从般若空观的立场来看,贪淫爱欲了无实性可得,因此当体是空,并且连这个“空”也了不可得,故真正修行之人,不可生起贪淫与清净等一系列对立。

  对《圆觉经》的迷人四方易处观、六尘缘影观,禅宗也有透彻之悟。禅宗指出,开悟是回到本源性的状态,认识这种本源状态,就是认识赤肉团上的无位真人,即我们生命深处的原真的自己:“《圆觉》云: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其实方本不移,悟时亦只依旧。……荐得则赤肉团便是无位真人,不荐则真人依旧面门出入。”《从容录》第38则本净禅师说:“汝莫执心,此心皆因前尘而有,如镜中像无体可得。若执实有者,则失本原。常无自性。”《宗镜录》卷1延寿很欣赏这种说法,并引《圆觉经》“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楞伽经》“不了心及缘,则生二妄想。了心及境界,妄想则不生”、《维摩经》“法非见闻觉知”三经与之印证同上。 宏智《圆觉经颂·金刚藏章》云:

  黄金出矿断前疑,岸走舟安觉所欺。动目是渠摇湛水,聚萤无我灼须弥。翳消便见飞华尽,机迅将知击电迟。识得堆堆庵内主,外魔那得到藩篱?《宏智广录》卷8

  诗意系隐括《圆觉经》而成。首句“黄金出矿”用《圆觉经》“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既已成金,不重为矿。经无穷时,金性不坏”意。黄金虽由冶炼而得,实际上早就存在于矿石之中,冶炼之前或之后,金性都存在,是始终不坏的。圆觉妙心也是如此,在生死在涅槃都是存在的,行般若观照,修种种法门,无非是使原有的圆觉妙心显现。“断前疑”是说,佛用这个比喻,断除了金刚藏菩萨 “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的疑问,之所以产生这种不合佛法的问题,是由于不知佛性有在缠出缠之别。在缠之时,则有无明;出缠之时,如黄金出矿,既已成金,不复为矿。众生若已成佛,不应再有烦恼。二三句“岸走舟安觉所欺。动目是渠摇湛水”,用《圆觉经》“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由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意。舟行似箭,舟中人会误以为河岸从两边飞驰而去;极清澈而宁静的水,本来波纹不动,若观看水的人,眼球不停地眨动,便会有湛水动摇的错觉,这是外尘欺骗我们感官的结果。殊不知妄想之云自飞,真月何曾动。攀缘之舟虽泛,觉悟之岸未移:“心本是佛,由念起而漂沉;岸实不移,因舟行而骛骤。”《圆觉经略疏·序》四句“聚萤无我灼须弥”,用《圆觉经》“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意,指用思维之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犹如用萤火烧须弥山似的徒劳无益。五句“翳消便见飞华尽”用《圆觉经》“譬如幻翳,妄见空华。……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华翳”意,以眼上翳消,则空中自然清明,而不复有空花显现,喻法眼明澈,遂不复有生死涅槃等对立,而获得无生无灭的圆满观照。六句谓禅者的机用,迅疾无比,连风驰电掣也逊一筹。末联说只要认识了在庵内静静趺坐着的、回光自照的主人翁,就会超越一切烦恼,天魔外道也对他无可奈何。

  三、《圆觉经》与禅宗的开悟论

  《圆觉经》的开悟论主要包括磨镜空观、不二法门、层层遣除、顿悟成佛几个方面,经文还指出参禅中的误区,警示学人要克服各种禅病,以得到正知正见。这深刻地影响了禅宗超越对立、解除痛苦、修行成佛的开悟论。

  1.磨镜见明的渐修空观

  磨镜空观,系借用佛经磨除镜垢以恢复其本明之义,形容《圆觉经》通过渐修的方法达到对我空法空的体证。《圆觉经》虽然宣说顿悟法门,但应机设教,也不废渐修法门。经文强调,众生之所以轮回生死,在于执幻为真,因此“一切菩萨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菩萨在没有大彻大悟以前,都在玩弄幻象,更何况一般的人。因此要获得解脱,必须修习空观。修习空观的第一步是体证四大的虚幻。《圆觉经·普眼章》指出修习圆觉,应当远离诸幻,先依奢摩他行,坚持净戒,宴坐静观身心幻垢、人法二空,乃至幻灭垢尽,一切清净,觉性平等不动:

  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

  经文指出,在体证自身生命的空幻之后,还应当进一步体证烦恼的空幻: “知是空花,即无轮转”,“知彼如空花,即能免流转”。无明烦恼的质性本空,如空中之虚花,自来自去,自生自灭,那个能够生起烦恼妄想的,本来没有动摇过,不用去除它。《圆觉经·普眼章》又云:“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由幻身灭到幻心灭、幻尘灭、幻灭灭、非幻不灭,这层层脱落、提升的过程,就是磨镜见心的渐修过程。

  “眼翳才消华自灭,灵光独照妄还熔”《宏智广录》卷8, 《圆觉经》的磨镜空观,对禅宗影响尤巨,禅者对“空花”、“第二月”、“幻化”进行了透彻的体证。

  禅宗指出,“了根达境,免却空花”《祖堂集》卷1《提多迦》, 空花本假,由于世人用病态的眼睛来看虚空,虚空才出现花影,实际上虚空还是虚空,并没有生出花朵来,空花既没有生处,也没有灭处。禅宗提醒学人不可执幻成真。了达万境如空花,便不会执着粘滞,从而超越是非对立,“梦幻空花,何劳把捉。得失是非,一时放却”《信心铭》, “心法不实,莫谩追求;梦幻空花,何劳把捉”《五灯》卷16《真悟》, “道本无瑕,拟心已差。才生朕兆,遍界空花”《古尊宿》卷30《清远》。 悟心绝点瑕,容不得任何分别。只要有丝毫的动念,就离开了它清净的原点,而生起了重重花影。

  与“空花”一样,“第二月”也是似有非有之物。好比眼翳之人,望真月时,幻见二月,以为天上有两个月亮。禅宗用以譬喻诸法皆无实体,而迷执的众生每每妄认地、水等四大为“自身相”,复以相续相、执取相等六粗之相为“自心相”,就像眼翳之人误认有空中花、第二月。禅宗指出,“常在生死海中沉没”的是 “第二月”,即真实生命之外的虚幻生命《祖堂集》卷8《本寂》。 当学人问“如何是第二月”,师家即答以“捏目看花花数朵,见精明树几枝枝” 《传灯》卷25《慧明》。 但禅宗同时又认为,妄身即真身,第二月即第一月。参本书《〈楞严经〉与禅宗思想》相关部分。

  禅宗对“幻化”的体证也非常之深刻,禅僧颂《圆觉经》经文云:

  今者妄身当在何?不应焰水更寻波。狂心误认鉴中影,岂异迷头演若多? 《颂古》卷5本觉一颂

  妄身无凭据,阳焰本无波。如果误认镜中的影子为真实的本我,则无异于迷失真性的演若达多。认识到肉质生命的虚幻,就可以超出罪福的二元对待观念, “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祖堂集》卷1《迦叶佛》“身心如幻化,满眼没怨亲”《庞居士语录》卷下, 即可“对前万境,不无瞥起之心。已达心源,不滞幻化之境”《祖堂集》卷20《瑞云僧》。 上升到对境无心的澄明悟境,遂不会执幻成真,像愚痴之人那样将浮沤般的生命执为实有,对幻化而成的肉质生命也不复执着。《善慧录》卷3:“浮沤自有还自无,象空象色总名虚。究竟还同幻化影,愚人唤作半边珠。”《传灯》卷30《华严僧》:“幻化色身,凭何为实。”  洞察死生幻化,还可产生身心若春雪般朗洁高华的生命情境:“死生倏忽便到来,幻化身心若春雪。唯有道人明月心,日用廓然长皎洁。”《古尊宿》卷45《克文》禅宗还进一步从中道不二的立场,提出幻身即法身的妙谛:“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证道歌》并通过“过桥村酒美”、 “隔岸野花香”这些日常生活的现景及其所显发的机用,来说明“幻化空身即法身”的妙义《五灯》卷14《清了》。 但尽管一切如幻,大乘菩萨仍然慈悲不舍众生,修习空花般的如幻三昧,“修习空花万行,宴坐水月道场,降伏镜里魔军,成就梦中佛果”《宏智广录》卷5。 

  《圆觉经》的“磨镜”喻也是禅宗常用的譬喻:“我既体知众生佛性…

《禅宗思想渊源 第九章 《圆觉经》与禅宗思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