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思想淵源 第九章 《圓覺經》與禅宗思想▪P3

  ..續本文上一頁如幻、如影、如響。從無量劫來流浪生死,貪愛所使無暫休歇。……何故?爲無智慧,不能了知五蘊本空,都無所實,逐妄所生,貪欲所拘,不能自在。”  因此,學道者首先要斷絕愛欲之念:“學道之門,別無奇特,只要洗滌根塵下無量劫來業識種子。汝等但能消除情念,斷絕妄緣,對世間一切愛欲境界,心如木石相似,直饒未明道眼,自然成就淨身。” 《禅關策進》

  其次,禅宗指出,人生最大的取舍莫過于愛欲。禅師諄諄開示:“諸人…… 因甚麼不肯承當,自家歇去?良由無量劫來,愛欲情重,生死路長,背覺合塵,自生疑惑。”《五燈》卷15《白兆圭》“識托浮泡起,生從愛欲來。” 《善慧錄》卷3與《圓覺經》“欲因愛生,命因欲有”的看法相同,禅宗清楚地意識到生命的本身就是愛欲的結果,因此,要想平息苦海波浪,必須先抽幹愛河之水。

  但是,禅宗對《圓覺經》“欲脫生死,免諸輪回,先斷貪欲,及除愛渴”的觀點並不只是被動地接受,而是進行創造性地轉化。禅者站在般若空觀的立場,指出到了徹悟的境界,欲望當體即空,愛欲不須斷,煩惱不須除:

  諸佛如來住何所?並在貪淫愛欲中。今勸斷貪淫愛欲,但是方便化童蒙。貪欲本相真清淨,假說空名名亦空。行路難,路難心中非是心。寄語真修無念士,慎勿分別毀貪淫。《善慧錄》卷3

  此偈立意奇警,指出諸佛如來也都在貪淫愛欲之中。佛教中關于斷除貪淫的說教,僅是化導童蒙的權宜之說。從般若空觀的立場來看,貪淫愛欲了無實性可得,因此當體是空,並且連這個“空”也了不可得,故真正修行之人,不可生起貪淫與清淨等一系列對立。

  對《圓覺經》的迷人四方易處觀、六塵緣影觀,禅宗也有透徹之悟。禅宗指出,開悟是回到本源性的狀態,認識這種本源狀態,就是認識赤肉團上的無位真人,即我們生命深處的原真的自己:“《圓覺》雲: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其實方本不移,悟時亦只依舊。……薦得則赤肉團便是無位真人,不薦則真人依舊面門出入。”《從容錄》第38則本淨禅師說:“汝莫執心,此心皆因前塵而有,如鏡中像無體可得。若執實有者,則失本原。常無自性。”《宗鏡錄》卷1延壽很欣賞這種說法,並引《圓覺經》“妄認四大爲自身相,六塵緣影爲自心相”、《楞伽經》“不了心及緣,則生二妄想。了心及境界,妄想則不生”、《維摩經》“法非見聞覺知”叁經與之印證同上。 宏智《圓覺經頌·金剛藏章》雲:

  黃金出礦斷前疑,岸走舟安覺所欺。動目是渠搖湛水,聚螢無我灼須彌。翳消便見飛華盡,機迅將知擊電遲。識得堆堆庵內主,外魔那得到藩籬?《宏智廣錄》卷8

  詩意系隱括《圓覺經》而成。首句“黃金出礦”用《圓覺經》“如銷金礦,金非銷有。既已成金,不重爲礦。經無窮時,金性不壞”意。黃金雖由冶煉而得,實際上早就存在于礦石之中,冶煉之前或之後,金性都存在,是始終不壞的。圓覺妙心也是如此,在生死在涅槃都是存在的,行般若觀照,修種種法門,無非是使原有的圓覺妙心顯現。“斷前疑”是說,佛用這個比喻,斷除了金剛藏菩薩 “若諸衆生,本來成佛,何故複有一切無明”的疑問,之所以産生這種不合佛法的問題,是由于不知佛性有在纏出纏之別。在纏之時,則有無明;出纏之時,如黃金出礦,既已成金,不複爲礦。衆生若已成佛,不應再有煩惱。二叁句“岸走舟安覺所欺。動目是渠搖湛水”,用《圓覺經》“譬如動目,能搖湛水。又如定眼,由回轉火。雲駛月運,舟行岸移,亦複如是”意。舟行似箭,舟中人會誤以爲河岸從兩邊飛馳而去;極清澈而甯靜的水,本來波紋不動,若觀看水的人,眼球不停地眨動,便會有湛水動搖的錯覺,這是外塵欺騙我們感官的結果。殊不知妄想之雲自飛,真月何曾動。攀緣之舟雖泛,覺悟之岸未移:“心本是佛,由念起而漂沈;岸實不移,因舟行而骛驟。”《圓覺經略疏·序》四句“聚螢無我灼須彌”,用《圓覺經》“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以輪回心,生輪回見,入于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意,指用思維之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猶如用螢火燒須彌山似的徒勞無益。五句“翳消便見飛華盡”用《圓覺經》“譬如幻翳,妄見空華。……生死涅槃,同于起滅,妙覺圓照,離于華翳”意,以眼上翳消,則空中自然清明,而不複有空花顯現,喻法眼明澈,遂不複有生死涅槃等對立,而獲得無生無滅的圓滿觀照。六句謂禅者的機用,迅疾無比,連風馳電掣也遜一籌。末聯說只要認識了在庵內靜靜趺坐著的、回光自照的主人翁,就會超越一切煩惱,天魔外道也對他無可奈何。

  叁、《圓覺經》與禅宗的開悟論

  《圓覺經》的開悟論主要包括磨鏡空觀、不二法門、層層遣除、頓悟成佛幾個方面,經文還指出參禅中的誤區,警示學人要克服各種禅病,以得到正知正見。這深刻地影響了禅宗超越對立、解除痛苦、修行成佛的開悟論。

  1.磨鏡見明的漸修空觀

  磨鏡空觀,系借用佛經磨除鏡垢以恢複其本明之義,形容《圓覺經》通過漸修的方法達到對我空法空的體證。《圓覺經》雖然宣說頓悟法門,但應機設教,也不廢漸修法門。經文強調,衆生之所以輪回生死,在于執幻爲真,因此“一切菩薩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菩薩在沒有大徹大悟以前,都在玩弄幻象,更何況一般的人。因此要獲得解脫,必須修習空觀。修習空觀的第一步是體證四大的虛幻。《圓覺經·普眼章》指出修習圓覺,應當遠離諸幻,先依奢摩他行,堅持淨戒,宴坐靜觀身心幻垢、人法二空,乃至幻滅垢盡,一切清淨,覺性平等不動:

  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于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于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爲相,實同幻化。

  經文指出,在體證自身生命的空幻之後,還應當進一步體證煩惱的空幻: “知是空花,即無輪轉”,“知彼如空花,即能免流轉”。無明煩惱的質性本空,如空中之虛花,自來自去,自生自滅,那個能夠生起煩惱妄想的,本來沒有動搖過,不用去除它。《圓覺經·普眼章》又雲:“彼之衆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由幻身滅到幻心滅、幻塵滅、幻滅滅、非幻不滅,這層層脫落、提升的過程,就是磨鏡見心的漸修過程。

  “眼翳才消華自滅,靈光獨照妄還熔”《宏智廣錄》卷8, 《圓覺經》的磨鏡空觀,對禅宗影響尤巨,禅者對“空花”、“第二月”、“幻化”進行了透徹的體證。

  禅宗指出,“了根達境,免卻空花”《祖堂集》卷1《提多迦》, 空花本假,由于世人用病態的眼睛來看虛空,虛空才出現花影,實際上虛空還是虛空,並沒有生出花朵來,空花既沒有生處,也沒有滅處。禅宗提醒學人不可執幻成真。了達萬境如空花,便不會執著粘滯,從而超越是非對立,“夢幻空花,何勞把捉。得失是非,一時放卻”《信心銘》, “心法不實,莫謾追求;夢幻空花,何勞把捉”《五燈》卷16《真悟》, “道本無瑕,擬心已差。才生朕兆,遍界空花”《古尊宿》卷30《清遠》。 悟心絕點瑕,容不得任何分別。只要有絲毫的動念,就離開了它清淨的原點,而生起了重重花影。

  與“空花”一樣,“第二月”也是似有非有之物。好比眼翳之人,望真月時,幻見二月,以爲天上有兩個月亮。禅宗用以譬喻諸法皆無實體,而迷執的衆生每每妄認地、水等四大爲“自身相”,複以相續相、執取相等六粗之相爲“自心相”,就像眼翳之人誤認有空中花、第二月。禅宗指出,“常在生死海中沈沒”的是 “第二月”,即真實生命之外的虛幻生命《祖堂集》卷8《本寂》。 當學人問“如何是第二月”,師家即答以“捏目看花花數朵,見精明樹幾枝枝” 《傳燈》卷25《慧明》。 但禅宗同時又認爲,妄身即真身,第二月即第一月。參本書《〈楞嚴經〉與禅宗思想》相關部分。

  禅宗對“幻化”的體證也非常之深刻,禅僧頌《圓覺經》經文雲:

  今者妄身當在何?不應焰水更尋波。狂心誤認鑒中影,豈異迷頭演若多? 《頌古》卷5本覺一頌

  妄身無憑據,陽焰本無波。如果誤認鏡中的影子爲真實的本我,則無異于迷失真性的演若達多。認識到肉質生命的虛幻,就可以超出罪福的二元對待觀念, “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無罪福”《祖堂集》卷1《迦葉佛》“身心如幻化,滿眼沒怨親”《龐居士語錄》卷下, 即可“對前萬境,不無瞥起之心。已達心源,不滯幻化之境”《祖堂集》卷20《瑞雲僧》。 上升到對境無心的澄明悟境,遂不會執幻成真,像愚癡之人那樣將浮漚般的生命執爲實有,對幻化而成的肉質生命也不複執著。《善慧錄》卷3:“浮漚自有還自無,象空象色總名虛。究竟還同幻化影,愚人喚作半邊珠。”《傳燈》卷30《華嚴僧》:“幻化色身,憑何爲實。”  洞察死生幻化,還可産生身心若春雪般朗潔高華的生命情境:“死生倏忽便到來,幻化身心若春雪。唯有道人明月心,日用廓然長皎潔。”《古尊宿》卷45《克文》禅宗還進一步從中道不二的立場,提出幻身即法身的妙谛:“君不見,絕學無爲閑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證道歌》並通過“過橋村酒美”、 “隔岸野花香”這些日常生活的現景及其所顯發的機用,來說明“幻化空身即法身”的妙義《五燈》卷14《清了》。 但盡管一切如幻,大乘菩薩仍然慈悲不舍衆生,修習空花般的如幻叁昧,“修習空花萬行,宴坐水月道場,降伏鏡裏魔軍,成就夢中佛果”《宏智廣錄》卷5。 

  《圓覺經》的“磨鏡”喻也是禅宗常用的譬喻:“我既體知衆生佛性…

《禅宗思想淵源 第九章 《圓覺經》與禅宗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