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思想淵源 第九章 《圓覺經》與禅宗思想▪P2

  ..續本文上一頁的不可言說的境界,其意趣宛似雲門禅師在衆人滔滔說禅之際的緘口不語, “魯祖家風”句,參《碧岩錄》第6則:“一日劉王诏師雲門入內過夏,共數人尊宿,皆受內人問詢說法,唯師一人不言,亦無人親近。有一直殿使,書一偈,貼在碧玉殿上雲:“大智修行始是禅,禅門宜默不宜喧。萬般巧說爭如實,輸卻雲門總不言。””  也好像魯祖每當見有人前來參訪時的面壁而坐。端坐在心靈的虛明澄澈之處,縱使經曆塵沙劫數的漫長時間,這顆圓覺真心也不會變動。詩以精美絕倫的藝術形象,描寫出大光明藏光華四射、澄明高遠的意境。

  二、《圓覺經》與禅宗的迷失論

  禅宗的迷失論揭示澄明本心沈迷的緣由。《圓覺經·淨諸業障章》宣示覺性本淨,但由于衆生從無始以來,妄執有我、人、衆生、壽命,妄生嗔愛,墮妄業道,遂不能入于清淨覺海。《圓覺經·金剛藏章》提出了一個學佛者容易疑惑的問題:既然人性本淨,又何來的輪回、無明?這個問題,也許是佛學中最難解答的問題:“若諸衆生本來成佛,何故複有一切無明?十方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複生一切煩惱?”對這一疑問,佛的回答是,人生的迷惑在于取舍,即相對意識的生起:“一切世界,始終生滅,前後有無,聚散起止,念念相續,循環往複,種種取舍,皆是輪回。未出輪回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回,無有是處。”《圓覺經·金剛藏章》輪回的根源在于取舍,取舍是由于種種恩愛貪欲:

  一切衆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回。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當知輪回,愛爲根本。由有諸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欲因愛生,命因欲有。衆生愛命,還依欲本。愛欲爲因,愛命爲果。由于欲境,起諸違順。境背愛心而心生則憎嫉,造種種業,是故複生地獄餓鬼。知欲可厭,愛厭業道,舍惡樂善,複現天人。……是故衆生,欲脫生死,免諸輪回,先斷貪欲及除愛渴。《圓覺經·彌勒章》

  無明是一切煩惱的根本。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生命便在這十二因果鏈中不停地輪回。由于無明與貪愛相和合而生我,因此佛教有無明爲父,貪愛爲母之喻。而在《圓覺經》中,無明與貪愛是一體不二的,“從無始際”而生起的、成爲輪回根本的“種種恩愛貪欲”,即是無明的本身。卵胎濕化等諸種生命形式,都是淫欲的結果。由于有各種欲望,形成了循環不已的因果鏈。生命是欲望的結果,愛欲是生命的動因。面對外境或生貪著或生厭離,便入地獄餓鬼之道;洞知欲望的虛幻不實,舍棄惡念而長養善心,即可重新回到天人之境。因此要脫生死免輪回,首先必須斷除貪欲和渴愛。這與《楞嚴經》對愛欲的看法如出一轍。《楞嚴經》卷4:“愛河幹枯,令汝解脫。”卷6:“若不斷淫,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只名熱沙”,“淫心不除,塵不可出”, “落愛見坑,失菩提路”,“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縱得妙悟,皆是淫根”,“成愛見魔,失如來種”。卷8:“當觀淫欲,猶如毒蛇,如見怨賊”,“欲愛幹枯,根境不偶”。  

  在《圓覺經》看來,無明沒有起始,恒常存在,是生死流轉的根本惑體。對此佛教中約有叁種解釋:一、從緣生的角度說,一切有爲法皆因緣和合而生,故無初始。如認爲有初始,就是外道而非佛法。二、從惑體相依的角度說,謂枝末無明依根本無明,根本無明依真如,乃是緣起法自然之理。此時無明是惑的根本,無明之先沒有初始的惑法,故稱無始。按此種解釋,則無始爲根本之異稱。《起信論》以“忽然念起”爲無明,天臺宗稱爲“元品無明”,《起信論》之注疏家則稱爲“根本無明”。“忽然”、“元品”、“根本”等,都是“有始”的異稱。大乘經論多依此義,這是去妄歸真的教法,是“權大乘”之義。叁、從真妄同體的角度說,謂真如與無明,乃一法之異稱,如水與冰,冰之自性即爲水,無明之自性即爲真如。《楞嚴經》卷10說:“妄元無因,于妄想中,立因緣性。”指出發生妄想的本元,根本無所謂爲什麼原因而發生。只是在妄想當中,建立它的因緣性。《圓覺經·文殊章》:

  一切衆生從無始以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爲自身相,六塵緣影爲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花及第二月。

  一切衆生本具真如,與諸佛如來無別,因爲最初的一念妄動,便生起無明。因爲這種無明沒有因由,沒有最原始的相狀,所以說是無始無明。經文以“猶如迷人,四方易處”來說明無明雖然顛倒,但覺性不動,好比某人雖然迷于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其實還在原地。人身由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而成,其實並沒有實體。衆生遺失本來清淨之性,妄認四大假合之身爲我,這就是顛倒。“六塵緣影”是外六塵與內六根相互作用而産生的虛幻影像,對此《楞嚴經》稱爲前塵分別影事。前塵現前的認識境界如形,此心第六識如影。影隨形進退,喻心隨塵起滅。塵有則有,塵滅則滅。“六塵緣影”就是心逐境轉,執幻爲真。衆生遺失了本覺妙明真心,妄認緣塵的分別心爲真實的心相,這就是我執顛倒。

  《圓覺經·文殊章》中的一段經文可以看作是如來對金剛藏菩薩的回答: “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于醒,了無所得。”不但因無明妄執所生的種種顛倒沒有實體,而且能執的無明妄心也沒有實體。無明但由一念妄動而有,非實有自體可得。“一切衆生,于無生中,妄見生滅。”花起花滅,與虛空不相關連;無明起滅,也未牽動圓覺性。

  金剛藏菩薩提出的問題,也是參禅者所亟切關注的問題。唐中宗時,複禮請問諸方學僧有關真如與無明之關系,曾作五言十句詩頌:

  真法性本淨,妄念何由起?從真有妄生,此妄安可止?無初即無末,有終應有始。無始而有終,長懷懵茲理。願爲開秘密,析之出生死!《林間錄》卷上

  此詩前四句意在說真如法性本來清淨,無明妄念由何而起?若從真如而生,那麼無明也與真如一樣都沒有終了之時,然而佛教常說無明斷盡則終歸真如,這種說法豈不令人無法理解。後六句意在說明無始則無末,反之,有終必有始,若說無始而有終,此一疑問也終究不得解決。因而希望學者開顯密意,指示可免于生死的途徑。偈文主要提出無明妄無始而有終的疑問,在理論上應當作何種解釋。慧洪答偈雲:

  真法本無性,隨緣染淨起。不了號無明,了之即佛智。無明全妄情,知覺全真理。當念絕古今,底處尋終始?本自離言筌,分別即生死。《林間錄》卷上

  偈意謂自性本無垢淨之分,如同摩尼寶珠,隨著各種業緣而現出種種光色。如果不能了達此理,就墜于無明生死,反之就是圓覺智慧。無明即是妄念,覺悟即是佛理。覺悟在一念之中,超越了古今、凡聖等一切對立,又哪裏有什麼無明之始可尋?悟心離言絕念,膠葛名相,揀擇分別,當下即是生死。這是從本體的角度作出的解釋。澄觀答偈雲:

  迷真妄念生,悟真妄則止。能迷非所迷,安得全相似。由來未曾悟,故說妄無始。知妄本自真,方是恒常理。分別心未亡,何由出生死。《華嚴經大疏鈔》卷34之下

  澄觀的回答,是從緣起論的角度,說明因爲迷失真性而導致了生死的流轉。

  《圓覺經》以妄見空華譬喻世人執妄爲真,從而導致了自性的沈迷。白居易《讀禅經》描狀了世人的執幻爲真:

  須知諸相皆非相,若住無余卻有余。言下忘言一時了,夢中說夢兩重虛。空花哪得兼求果,陽焰如何更覓魚?攝動是禅禅是動,不禅不動即如如。《全唐詩》卷455

  一切諸相皆非相。得了道的境界是無余涅槃,有余涅槃是小乘境界的道果,無余涅槃是大乘境界的道果。但如果執著于無余涅槃,把它當作一個境界來追求,就反而落入有余涅槃了。言下頓悟,廓爾忘言,即可一了百了;人生如夢,所作所爲更是夢中之夢,是虛幻中的虛幻。空花本來虛,陽焰原是幻,因此不可求什麼果位,覓什麼禅道。有的參禅者跏趺打坐,拚命想壓製心中的雜念,以爲這就是學佛就是清靜,結果內心反而躁動得更加厲害。如果不求清淨也不求空,自然而然,方是不禅不動,契合如如本心。此詩形象地摹寫出世人執幻爲真迷失自性的境況。

  人生的輪回源于分別取舍,分別取舍的根源是愛欲。《圓覺經·彌勒章》宣示愛欲爲輪回根本,一切衆生由于貪欲,産生無明,顯出五性差別不等,提醒修行者求善知識,漸斷諸障,證大圓覺。對這一思想,禅宗也引爲同調。

  首先,禅宗指出,生死輪回的根源是分別心。““教中道:種種取舍,皆是輪回。未出輪回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回,無有是處。你等諸人,到這裏且作麼生辨圓覺?”良久曰:“荷葉團團團似鏡,菱角尖尖尖似錐。”” 《五燈》卷12《文悅》荷葉圓如鏡,菱角尖似錐,萬法皆有其各自的相狀形態,禅者既要知道它們在相狀上有區別性,又要看到它們在本性上都是緣生幻象,而不可執著于相狀。禅宗認爲,“空劫已前,乾坤未剖,凝然一片,非聖非凡。……洎乎世界安立,四姓雜居,憎愛情生,悟迷相返。妄認四大爲自身相,六塵緣影爲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花,造種種業,受種種報。枉流諸趣,曠劫于今。”《續古》卷3《開福甯》在乾坤未剖之時,相對的觀念還沒有産生,沒有聖凡之別。等到憎愛之情生起,“妄心以六塵緣影爲心,無性爲體,攀緣思慮爲相”《宗鏡錄》卷3, 人生遂開始了漫長的精神的流浪,以致于“劫劫生生輪回不絕,無終無始如汲井輪!”《原人論》禅宗指出,之所以在生死之河中漂流沈溺,是因爲不能體證四大五蘊不淨之身的空性,爲貪愛所驅使,從而失去了生命的解脫自在。《古尊宿》卷11《楚圓》:“只如四大五蘊不淨之身,即無實義,如夢、…

《禅宗思想淵源 第九章 《圓覺經》與禅宗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