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主張徹骨徹髓的頓悟。《圓悟錄》卷6:“釋迦老子,叁世諸佛,心髓一時頓現,便恁麼承當。全心即佛,全佛即心。心否無二,更疑個什麼!” 禅宗非常欣賞《圓覺經·普覺章》“心花發明照十方刹”式的頓悟,《圓悟錄》卷5:“人人心華發明,處處照十方刹。”《大慧錄》卷17: “忽然心花發明,照十方刹。便能于一毛端現寶王刹,坐微塵裏轉大*輪。” 《高峰禅要》:“心華頓發,洞照十方,如杲日麗天,又如明鏡當臺,不起一念,頓成正覺。”《密庵語錄》:“蓦然一念頓消,心花發現。塵劫來事,盡在于今。” 正覺《圓覺經頌·普覺章》雲:“藥病相攻雙去難,心華開發自家禅。天真曆曆非修證,日用堂堂豈授傳。高步丹霄知得計,止啼黃葉信成權。底時屑屑行泥滓,可笑蝸牛自氵宛涎。”《宏智廣錄》卷8主張高步丹霄式的一念頓悟。正覺《圓覺經頌·普賢章》雲:
侬家活計本天然,刹刹塵塵見普賢。犀角一星蟾影透,神珠九曲蟻絲穿。覺非漸次亡棱縫,幻自消熔得混圓。妙應通身無向背,古菱花不染媸妍。《宏智廣錄》卷8
詩意謂衲僧家風,純乎天然,刹刹塵塵都可以見到普賢境界。澄明透澈、晶瑩圓潤的悟性,如犀角中空,與月影相通;也好似九曲黃河中的神珠,用系蟻的絲線就可以穿成一貫。覺悟無漸次階級,是突發而徹底的覺悟;幻翳消除,當下即得混沌圓融。頓悟之時,沒有向背的區別,本心如同明澈的古鏡,活潑而原真地反映外物,卻不會被美醜所汙染。
開悟論的最高境界是無修無證。宗密著《圓覺疏鈔》,對圓覺了義深有體證,曾將經文“一切衆生皆證圓覺”的“證”字改爲“具”字,認爲經文作“證”當是翻譯者的錯誤,但又聲明自己並沒有看到梵文原本。後來真淨克文撰寫文章,痛訾宗密,“謂之“破凡夫”、“臊臭漢”。若一切衆生皆具圓覺,而不證者,畜生永作畜生,餓鬼永作餓鬼。……凡夫亦不須求解脫。何以故,一切衆生皆已具圓覺,亦不須求證故”《大慧錄》卷30。 這種批評未免過于偏激。因爲《圓覺經》也明確宣示:“修習此心得成就者,于此無修,亦無成就。”這是立足于圓覺了義的立場所說。禅宗對此亦有深切體證。本淨曾批評執著于“修道” 的禅林風氣說:“道本無修,禅師強修;道本無作,禅師強作;道本無事,強生多事;道本無爲,于中強爲”《祖堂集》卷3《本淨》, 並作《無修無作偈》:“道性如虛空,虛空何所修?遍觀修道者,撥火覓浮漚。”“道體本無修,不修自合道。若起修道心,此人不會道。”《傳燈》卷5《本淨》因爲本覺妙明,心行處滅,所以不許修證。《第六門血脈論》:“心性本空,亦非垢淨。諸法無修無證,無因無果。佛不持戒,佛不修善,佛不造惡。”《古尊宿》卷1《懷海》:“不許修行得佛。無修無證,非心非佛。”《臨濟錄》:“無佛無法無修無證,將與麼傍家,擬求什麼物?” 但是,禅宗同時指出,也不可執著“無修無證”而流于膚淺的表悟,否則就像歸巢的鳥兒,反而被谷口的白雲迷住了。《傳燈》卷16《元安》:“問:“《經》雲飯百千諸佛,不如飯一無修無證者。未審百千諸佛有何過,無修無證者有何德?”師曰:“一片白雲橫谷口,幾多歸鳥夜迷巢。””《正法眼藏》卷3之下:“你莫見恁麼道了,便撥無因果,作地獄業。以平常無事,喚作無佛法知見,饑來吃飯,困來即眠,以此爲無修證,以此爲無功用,且莫錯會好!”
《圓覺經》極爲注重修行,雖說境而明境在行,雖說果而明行之果。禅宗開悟論揭示修行成佛的方法和途徑。修行之道上存在著誤區,産生各種似是而非的禅病。《圓覺經·普覺章》宣示欲求圓覺,應除作、任、止、滅四病,以證圓覺真心。與《圓覺經》一樣,禅宗也非常注意對這些禅病的遣除。
1遣除一念不生的境界
《圓覺經》指出圓覺妙心恒常、光明、圓滿,但有些修行者將一念不生的清淨境界當作大道,這就是認賊爲子。《圓覺經》非常注意對認清淨境界爲道、未得謂得等禅病的破除,經中指出,將來的衆生不了我、人、衆生、壽者四相,雖多生多世勤苦修行,永遠不會成佛,不能證得果位。因爲清淨境界、空境界、光明境界,都是“我”所變現的,而“我”則由“業”所變,“業”由“心”所變, “心”由一念無明所變。如果把“我”所變現的清淨認作是成佛的境界,認爲自己有所證悟有所成就,就是凡夫。認爲一念不生的清淨境界就是道,正是業力的根本。禅宗也很注意對這種禅病的遣除。“我今問汝:汝若認昭昭靈靈是汝真實,爲什麼瞌睡時又不成昭昭靈靈?若瞌睡時不是,爲什麼有昭昭時?汝還會麼,這個喚作認賊爲子,是生死根本,妄想緣氣!”《傳燈》卷18《宗一》
《圓覺經》認爲要達到清淨覺地,必須要“身心寂滅”。這是一種勝妙境界,但如果執著于此,則會成爲弊病,因此禅宗對之同樣予以遣除:“如今人多是得個身心寂滅、前後際斷、一念萬年去,休去歇去,似古廟裏香爐去,冷湫湫地去,便爲究竟。殊不知卻被此勝妙境界,障蔽自己正知見不能現前,神通光明不得發露。”《古尊宿》卷44《克文》
《圓覺經·清淨慧章》:“衆生爲解礙,菩薩未離覺”,指出一般衆生被自己的知識、觀念、見解障礙住了,所以不能認識自己的本心。而見了道的菩薩之所以還沒有成佛,是因爲他擔心自己的清淨境界失掉了,始終還停留在覺悟的境界裏。禅宗也認爲只有上根大智,才能真正脫離生死:“《圓覺》曰:“衆生爲解礙,菩薩未離覺。”故知脫生死于言下,自非上根大智,何以臻此?”《林間錄》卷上
2破除“未得謂得”的增上慢
《圓覺經·淨諸業障章》指出,“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是佛家所忌的增上慢。禅宗認爲,這種增上慢甚至可以在隨緣的表悟中體現出來。圓悟指出: “有般底人道:“本來無一星事,但只遇茶吃茶,遇飯吃飯。”此是大妄語,謂之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原來不曾參得透。見人說心說性說玄說妙,便道“只是狂言,本來無事”,可謂一盲引衆盲”《碧岩錄》第9則。 雲門則設“叁病”來破除禅病,說佛法修行容易犯叁種弊病,即“未到走作”、“已到住著”、 “透脫無依”《五家宗旨纂要》卷下。 “未到走作”,指修行未達悟境,仍停滯于相對分別的迷妄中。“已到住著”,指已達悟境,然因執著悟境,以致不得自由自在。“透脫無依”,指自以爲已達悟境,而得不依于一物之自由。對《圓覺經·淨諸業障章》所批評的“增長我見”禅病,禅宗也大力破除,指出 “生輕薄想,增長我見,如來說爲可憐憫者”。《大慧錄》卷19。《圓悟錄》卷14:“末世衆生,希望成道,毋令求悟,惟益多聞,增長我見。心憤憤口悱悱,品藻當代,淩铄先德。”《虛堂錄》卷9:“守寂湛之性,便爲至寶,懷在胸中,終日昭昭靈靈,雜知雜解,自擔負我亦有見處,曾得宗師印證,惟只增長我見。” 《圓覺經·淨諸業障章》指出“動念之與息念,皆歸迷悶”,不但動念錯誤,滅絕念頭同樣錯誤。禅宗主張死中得活,枯木生花,反對斷滅頑空,反對“不識玄旨,徒勞念淨”《信心銘》式的窒息生機。
四、《圓覺經》與禅宗的境界論
圓覺境界也是禅悟的境界,兩者有很多共同的特征:圓覺境界與禅悟境界都不可用輪回之心測度;《祖堂集》卷8《本寂》:“問:“承教中有言:“未出輪回而弁圓覺,彼圓覺性則同輪回。”如何是未出輪回而弁圓覺?”師雲: “如人在途中說家事。””《圓悟錄》卷8:“教中尚道:“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又雲:“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祖師道:“但盡凡情,別無聖量。凡情盡處,聖量見前。””《黃龍四家錄·黃龍南》:“有作思惟,從有心起。用此思惟,辨于佛境,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縱經塵劫,終不能著。” 圓覺境界與禅悟境界是纖塵不立的境界; 《證道歌》:“放四大,莫把捉,寂滅性中隨飲啄。諸行無常一切空,即是如來大圓覺。” 圓覺境界與禅悟境界是自證自悟的境界;《古尊宿》卷48《德光》:“欲得徑捷,須離卻語言文字真實參究。所以古德道:“念得《楞嚴》《圓覺經》,猶如瀉水響泠泠。有人問著西來意,恰似蚊虻咬餡釘。”” 圓覺境界與禅悟境界是頓悟的境界;《禅源諸诠集都序》卷3:“逐機頓者,遇凡夫上根利智,直示真法,聞即頓悟,全同佛果。如《華嚴》中初發心時即得阿耨菩提,《圓覺經》中觀行成時即成佛道。” 圓覺境界與禅悟境界是圓融不二的境界。《傳燈》卷25《德韶》:“敲打虛空鳴<鳥角>々,石人木人齊應諾。六月降雪落紛紛,此是如來大圓覺。”
1.圓融燦爛的一真法界
《圓覺經·文殊章》:“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于不二境,現諸淨土。”“本”是形而上的道體,任何叁世諸佛與一切六道衆生,在形而上的道體上,是完全平等沒有差別的。在諸佛菩薩自性平等本際裏,沒有一處不清淨,沒有一處不圓滿。《宏智廣錄》卷8:“平等本際,非去來今。……超出生滅,混融正偏。”《傳燈》卷26《慧誠》:“上座各有本分事,圓滿十方亘古亘今。” 《古尊宿》卷36《大同》:“古人圓滿十方,無一法可是可非。” 真如本際,泯滅了一切對立觀念。宗密:“順隨,不二也。……生死涅槃爲二,凡夫順生死,二乘趣涅槃。今皆不住,故雲“隨順”。”見《圓覺經略疏》卷上,大正藏第39冊。 在此境界裏,宇宙的當下皆是真如,皆是淨土。這是脫落了一切相對觀念的光華燦爛的華嚴一真法界。《圓覺經·普眼章》:
心清淨故,見塵清淨。見清淨故,眼根清淨;根清淨故,眼識清淨。……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複如是。……一世界清淨故,多世界清淨。多世界清淨故,如是乃至盡于虛空,圓裹…
《禅宗思想淵源 第九章 《圓覺經》與禅宗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