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飯盛在缽裏,水盛在桶裏,這就是萬法圓融互攝之境,對此,縱是擅長口才的雄辯家,想推求玄妙道理,也不容有開口處。“北鬥南星位不殊,白浪滔天平地起。”北鬥星位于北,南極星位于南,各各安住其位。爲什麼會平地掀起滔天巨浪似地生出各種議論?這是由于人的相對意識在作怪。“擬不擬,止不止,個個無衤軍長者子。” 對此塵塵叁昧,不能有分別計量的念頭。《頌古》卷33湛堂准頌:“直下是,休擬議。缽裏飯,桶裏水。”《從容錄》第99則天童覺頌:“缽裏飯,桶裏水,開口見膽求知己。擬思便落二叁機,對面忽成千萬裏。” 如果歇不下計量之心,就像《法華經》中所說的那個背離故鄉,流浪遠方,窮得連褲子都沒得穿的長者子,“個個”句:化用寒山子《六極常嬰苦》詩意,見《全唐詩》卷806。 棄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持缽效貧兒。
雪窦此詩先以“缽裏飯,桶裏水”的現量境斷絕意識思量,繼而創造出與 “缽裏飯,桶裏水”相侔的北鬥南星現量境,再以寒山子詩所描述的《法華經》無褲長者子意象,形容擬議尋思,猶如窮子悖離精神家園在外流浪乞食,形象生動而富有諧趣。
2.超越思量的現量境
善財五十叁參,最後谒見普賢,咨聞法要,智悲圓滿,行願功成,得到了一切佛果微塵數叁昧法門。禅林頌雲:
打鼓弄琵琶,還他一會家。木童能撫掌,石女解煎茶。雲散天邊月,春來樹上花。善財參遍處,黑豆未生芽。《頌古》卷4延慶忠頌
善財參見普賢時,已證得了根本智,兩人一唱一和,金聲玉振。彼此體證到的境界,似木童撫掌,如石女煎茶,善財的心境,如同浮雲散盡,騰輝耀彩,月映千家;好似陽春到來,姹紫嫣紅,花開處處。善財遍參所證悟的,是文字沒有産生之前的現量境,正如雲門所頌:“黑豆未生前,商量已成顛。更尋言語會,特地隔西天。”《古尊宿》卷18《文偃》
對不可思量的現量境,禅宗常以“晝入礻氏陀之苑,皓月當天。夜登靈鹆之山,太陽溢目。烏鴉似雪,孤雁成群。鐵狗吠而淩霄,泥牛鬥而入海”《五燈》卷14《道楷》之類的詩學象征加以表達,在禅宗機語中,經常有“盞子撲落地,碟子成七八片”、“觀世音將錢買胡餅,放下手卻是饅頭”等常識看來匪夷所思的感悟。雲門示衆:“古佛與露柱相交,是第幾機?”自答雲:“南山起雲,北山下雨。”雪窦頌雲:
南山雲,北山雨,四七、二叁面相睹。新羅國裏曾上堂,大唐國裏未打鼓。苦中樂,樂中苦,誰道黃金如糞土。《碧岩錄》第83則
雲門用“南山起雲,北山下雨”這句話,使西土二十八位四七祖師,東土六位二叁祖師,一一相睹,這就是“古佛與露柱相交”之機。南山北山一體,起雲下雨圓融。西土與東土的祖師,雖然生存的時空各不相幹,南山與北山的雲雨也沒有交彙互涉的可能,但如從東西互存、南北一體的完整性來看,就可以了達其親切相交、一體無別的境界。這是個物微塵和個物微塵相即相入的“事事無礙法界”,亦即個體和個體圓融交攝而不互礙的自他不二之境。雪窦的頌,簡潔明快地表達了古佛與露柱相交的意趣。爲避免使人生起執著于圓融的觀念,雪窦又隨說隨掃說,雖然南山起雲北山下雨,但這並不是新羅上堂大唐打鼓的惡平等,而是差別性中有平等性,平等性中有差別性,這就自然而然地逗引起了下文:“苦中樂,樂中苦,誰道黃金如糞土。”苦是苦,樂是樂,苦是樂,樂是苦。黃金是糞土,黃金非糞土。這正是華嚴相即自在的帝網珠光,是重重無盡的圓融之境。這種圓融精神在禅詩中表現爲超出思量分別的境界:
夜半烏雞抱鹄卵,天明起來生老鹳。鶴毛鷹嘴鹭鸶身,卻共烏鴉爲侶伴。高入煙霄,低飛柳岸。向晚歸來子細看,依稀恰似雲中雁。《五燈》卷14《警玄》
虛空問萬象,萬象答虛空。誰人親得聞,木叉傳角童。同上卷4《景岑》
井底生紅塵,高峰起白浪。石女夜生兒,龜毛寸寸長。同上卷15《曉聰》
“烏雞”孵“鹄卵”,生的是“老鹳”。“老鹳”又長出了“白鶴”的毛, “鷹”的嘴,“鹭鸶”的身形,與“烏鴉”成爲伴侶。等傍晚歸巢時細看,卻又像“雲中雁”似的!只有在華嚴珠網中,這種景象才能出現。而虛空與萬象對答,木童側耳聆聽,井底紅塵滾滾,高峰白浪滔滔,石女生下了兒子,龜殼上長起了絨毛,都是心路滅絕時才能體證到的華嚴與禅的妙境。矛盾、對峙的世俗意象,在這裏被諧和地組合到一起。對此,“見即便見,不在思量。不曆文字,不涉階梯。若以世智辨聰解會,無有是處!”《慧林宗本禅師別錄》這是超越了一切對立、消解了一切焦慮、脫落了一切粘著的澄明之境。
3.“彌勒樓閣”:華嚴與禅的至境
《華嚴經·入法界品》通過詩學象征,根據華嚴自性緣起、十玄六相、事事無礙的宗旨,描繪了善財進入彌勒樓閣的莊嚴景象。善財經由五十叁參,得到了文殊、普賢的印證後,來到精神世界至極圓滿之象征彌勒樓閣前,對它的不可思議發出了由衷的贊歎:
是于一切法無分別者之所住處,是了法界無差別者之所住處。……是以一劫入一切劫、以一切劫入一劫而不壞其相者之所住處,是以一刹入一切刹、以一切刹入一刹而不壞其相者之所住處,是以一法入一切法、以一切法入一法而不壞其相者之所住處。
就在善財激情洋溢地贊歎彌勒樓閣的時候,只見彌勒領著眷屬,彈指出聲,樓閣的大門頓時洞然開啓,善財進入之後,樓閣大門又重新閉上。善財一進入彌勒樓閣,就被它的莊嚴宏麗所征服。原來,善財在樓閣中看到了百千萬億座樓閣,每一座樓閣中都有一位彌勒,領著衆多眷屬,同時還有一個善財,都在自己的面前站立……在這則恢弘博大的詩意象征中,“彈指出聲,其門即開”象征著豁然見性,故名爲“開”;“入已還閉”象征著“所悟如本,非從新得”,故名“還閉”。善財在彌勒樓閣中所見所證,乃是“光光涉入,影影相含,如十玄門,重重無盡”。《宗鏡錄》卷38。按《黃龍四家錄·晦堂心》:“樓閣門前才斂念,不須彈指早開扃。”亦顯示樓閣之開在于一念心開。
表達彌勒樓閣式超越語言文字、超越思量情識的現量境禅詩,可以舉出善慧大士與杜順大師的作品爲代表: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善慧錄》卷3
懷州牛吃禾,益州馬腹脹。天下覓醫人,炙豬左膊上。《林間錄》卷下引杜順《法身頌》
對此現量禅境,任何語言文字都是多余。它空明澄澈,晶瑩玲珑,瞻之在前,即之在後,迥超思量,不可湊泊。然而,如果華嚴與禅的至境只是一味的剿除掃蕩,則容易流于高處不勝寒的頑空,而禅實際上是充滿生機圓趣的活生生的禅。因此,必須透過這孤峭萬仞的鐵壁銀山,百尺竿頭更進步,垂手入廛,灰頭土面,華嚴與禅才有堅穩的基石。禅林頌善財結束五十叁參進入彌勒樓閣雲:
知識曾參五十叁,精金百煉罷錘鉗。回頭萬壑煙雲散,午夜蟾光浸碧潭。 《頌古》卷4坦堂圓頌
南方經曆幾雲煙,收得珍奇貨滿船。彈指便風帆到岸,一時翻作大光錢。 同上無准範頌
善財參谒五十叁位善知識,踏遍百城煙水,或順或逆,或小或大,或淺或深,或權或實,或性或相,或空或有,皆各有所證。根據他們的生命體驗,獲得生命境界的指點,如同精金百煉。此時進入彌勒樓閣,蓦然回首處,生命中的種種疑團、困惑,如同千岩萬壑的煙雲悉皆消散,頓時彰顯出生命的本真,那是光風霁月纖翳不染的午夜,月光晶瑩剔透,映浸在碧潭之中。玉宇澄碧,水天一色,光鏡相含,重重無盡,是豎窮叁際橫亘十方的清明澄澈。在這圓融現量之境裏,任何言語意念都沒有存在的余地。第二首詩則表達了超越圓融的體悟。善財南參,經曆缈缈雲煙,得到諸方指點,如同將奇珍異寶,滿載而歸。就在彌勒彈指樓閣門開的刹那,善財好似乘著便風,回到了精神的故裏,此時一切知識、觀念都不再有用,如同一文不值的大光錢。奇特還原于平常,至味回歸于淡泊。此時,即使是圓融的觀念,也似紅爐片雪,無影無蹤,這就形成了禅宗極爲“獨特”而又極爲“平常”的感悟:“師姑元是女人作”《古尊宿》卷31《清遠》、 “八兩元來是半斤”《頌古》卷7龍門遠頌、 “春來草自青”《五燈》卷15《文偃》、 “五九盡日又逢春,冬到寒食一百五”同上卷11《省念》、 “六六元來叁十六”《黃龍四家錄·晦堂心》、 “菊花開日重陽至,一葉落時天下秋”。《通玄百問》:“圓通禅師問:“我有一句子,明盡十玄門、六相義,還有人道得麼?”萬松和尚答:“收。”林泉老人 頌:“收,截斷衆流。叁玄叁要,無比無俦。菊花開日重陽至,一葉落時天下秋。””
本章探討了《華嚴經》的禅悟內涵、華嚴宗的禅悟思維對禅宗思想的影響。《華嚴經》是取之不盡用之無竭的寶藏,其影響于禅宗思想是多方面的。《華嚴經》、華嚴宗的禅悟內涵、禅悟思維,經由禅宗的創造性汲取、轉換,形成了禅宗的時空圓融境、理事圓融境、事事圓融境、現量直觀境,使禅思禅詩呈顯出帝網交光、珠珠疊映、圓美諧和、重重無盡的美感特質,在中國禅林詩苑綻放出淨域奇葩,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枝枝互依倚,花光交相映,呈顯著圓融諧和、莊嚴絢麗、爛漫無垠的春色。華嚴與禅的圓融境,矚目于世間一切對立、差別和矛盾的消解、統一與和諧,既是禅宗思想的特征之本,也是人類一切審美與藝術創造所孜孜以求的至美境界。
《禅宗思想淵源 第七章 《華嚴經》、華嚴宗與禅宗思想》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