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惱;悟空即色,成大悲而不入涅槃。悲智雙運,自度度人。
其叁,禅宗運用諸法空相的般若空觀,體證六根、六塵、六識乃至十二因緣、四聖谛、智得與證果的空性,躍入脫落一切意識雲翳的內證之境。
其四,禅宗運用了無所得的般若空觀,體證到悟了同未悟的禅境,明本心見本性,徹見我與萬物的本來面目,並以虛明澄湛、晶瑩灑脫的審美情懷,感悟宇宙萬物的原真。
從禅宗思想體系來看,《心經》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遮顯了本來面目的質性,是禅宗的本心論;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預設著人類意識攀援外境、分別取舍的境況,是禅宗的迷失論;“行深般若”通過般若空觀來體證諸法空性,是禅宗的開悟論;“觀自在”,以澄明灑脫的審美襟懷,對宇宙法性作原真的感悟,是禅宗的境界論。般若空觀的空明慧光,與晶瑩靈動的禅思詩情,交相輝映,熠熠生輝。
般若觀自在,能除一切苦。禅宗的最高境界是“自在”,禅宗對般若空觀表達了無限的景仰和絕對的肯定:般若無上尊貴,是諸佛之母。般若是無上咒,無等等咒,破除一切相對的觀念。說法的諸佛,度生的方便,都從般若中産生。用般若智慧消除人生痛苦,即可成就圓滿菩提。《壇經·般若品》:“摩诃般若波羅密,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叁世諸佛從中出。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此修行,定成佛道!”神會《菩提達摩南宗定是非論》: “恒沙叁昧八萬四千諸波羅蜜門皆從般若波羅蜜生。” 般若是燃燒的大火,一切肯定否定的觀念都熔化無余;般若是珍貴的寶藏,是挹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智慧甘泉;般若是苦海的慈航,拯度衆生達到安詳解脫的彼岸;般若是不滅的心燈,照亮衆生昏沈黯淡的漫漫長夜!《圓悟錄》卷6:“般若如大火聚,般若如無盡藏,般若如泛海舟楫,般若如照夜明燈。” 般若是六度之首,是佛法的眼睛,只有在它的引導下,才可能邁向生命的圓滿;《古尊宿》卷45《克文》: “六種波羅岸,先乘般若舟。” 般若不是枯木死灰般的斷空,而是生機洋溢的真空,是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生機活趣,是花枝春滿天心月圓的飽滿甯谧,是觸處現成的生命情境;《傳燈》卷25《清聳》:“摩诃般若,非取非舍。若人不會,風寒雪下。”《人天眼目》卷4:“古松搖般若,幽鳥弄真如。況有歸真處,長安豈久居。” 般若是圓融通達的智慧,用它來觀照差別、無常、假有的現象界,就會洞明諸法緣生之理,不會對如幻假有無自性的依他現象,分別計度執爲實法,從而除去遍計所執性的妄識,獲得圓滿、成就、真實的真如法性。《從容錄》第62則雲:“若了依他起,能除遍計情。常依般若觀,何慮不圓成!”
在禅者看來,體證般若的要旨在于息卻是非之心,《善慧錄》卷3:“還源去,欲求般若易。但息是非心,自然成大智。” 般若是息卻是非之心、圓融不二、通脫自在的觀照。《壇經·般若品》謂:“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 息卻是非之心,圓融不二,即可上升到脫落是非的澄明之境,回歸于清明澄湛的本源,這也是全部佛法的要旨。《龐居士語錄》卷中:“般若無是非,無實亦無虛。八萬四千卷,終歸同一如。” 從這個意義上說,觀自在即是般若,般若即是觀自在。“觀自在”的“觀”,雙泯能觀所觀,是大自在大解脫的禅悟觀照:
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識得性,無喜亦無憂。《祖堂集》卷2《摩挐喀羅》
體達眼耳鼻舌身意的空性,即可轉識爲智,頓悟成佛;著相分別,就會迷失本性,而隨塵境流轉:眼見色,執著地分別明暗與美醜,見性隨之而昏昧;耳聞聲,執著地分別音響善惡,聞性隨之而流失;鼻嗅氣,執著地分別香臭通塞,嗅性隨之而迷昧;舌嘗味,執著地分別酸甜苦辣,嘗性隨之而迷失;身觸物,執著地分別痛癢滑軟,覺性隨之而流轉。這都是由于不明本性的妙用,隨境流轉,轉而不能幽,遂昧失本性,淪于苦海。運用般若空觀進行禅悟觀照,心隨萬物生起種種妙用,卻絲毫不注入什麼東西,隨緣起用,無所執著,才是真正的大受用、大自在。
了悟“諸法空相”,證得一切色相都是因緣所生,是了無自性的鏡花水月,就可以透過色相見本性,就會無住生心,解脫自在。《證道歌》:“不見一法即如來,方得名爲觀自在。” 禅宗的終極關懷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就是獲得澄明自在的審美襟懷:
見聞覺知無障礙,聲香味觸常叁昧。如鳥空中只麼飛,無取無舍無憎愛。若會應處本無心,始得名爲觀自在。《傳燈》卷5《本淨》
見聞覺知,原是障蔽晶瑩自性的塵埃,但悟道之人,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作觸,都不受束縛,雖然根塵相對,卻像鳥兒飛翔在空中般自由,毫無取舍憎愛。這正是應物不藏、無住生心的自在自由之境。“觀色空,即眼自在;觀聲空,耳自在;乃至法虛空,即意自在;能觀心空,即內自在;所觀境不實,即外自在。無有一法可得,是故得名自在。”慧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疏》,《般若心經譯注集成》第144頁。 觀照自在的禅者,“入色界不被色惑,入聲界不被聲惑,入香界不被香惑,入味界不被味惑,入觸界不被觸惑,入法界不被法惑”《古尊宿》卷4《義玄》, 將聲色紛纭的紅塵,化爲澄明靜遠的生命感受,“終日吃飯未曾咬著一粒米,終日行未曾踏著一片地。……終日不離一切事,不被諸境惑,方名自在人”同上卷3《黃檗》, “二六時中,雖終日吃飯不曾咬著一粒米,終日著衣不曾挂一條線,終日說話不曾動著舌頭。 ……只爲不落心意識,不落淨穢邊,透出威音那邊,全明本元要地”《圓悟錄》卷11。 般若空觀在諸多層面,給禅悟思維以靈性的啓迪,使得表達禅思的禅詩,也閃爍著般若慧光,從而在中國禅林詩苑,形成了妙勝的景觀。
《禅宗思想淵源 第叁章 《心經》與禅宗思想》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