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關,就不會被八風所驚怖了。
必須指出的是,《起信論》的解脫論,基本上是偏重于漸修。《真心直說序》:“或曰:昔聞馬鳴造《起信》,六祖演《壇經》,黃梅傳《般若》,皆是漸次爲人。” 雖然《起信論》也說“或示超地速成正覺”,指出不需要從一地至另一地按步驟地修行,可以一念之間頓超十地,頓悟成佛,但《起信論》同時指明這是“以爲怯弱衆生故”而權設的方便,是爲了使畏懼佛道難行而生怯弱之心的衆生,增強信心發起正信而說的。從其所強調的“熏習”等修行法門來看,《起信論》還是偏于漸修的。只有到了禅宗,才將電光石火般的頓悟法門發展到極致。
四、《起信論》與禅宗的境界論
《起信論》的境界論,主要表現爲離絕一切差別之相所獲得的內證超越的心靈:
此真如者,依言說分別,有二種義。雲何爲二?一者如實空,以能究竟顯實故;二者如實不空,以有自體具足無漏性功德故。所言空者,從本已來一切染法不相應故,謂離一切法差別之相,以無虛妄心念故。……依一切衆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別,皆不相應,故說爲空。若離妄心,實無可空故。
真如的自性,既不是“有”相,也不是“無”相,既不是“非有”相,也不是“非無”相,又不是“亦有亦無”相。既不是“一”相,也不是“異”相,既不是“非一”相,也不是“非異”相,又不是“亦一亦異”相。它超越了一切差別相待之相。這既是真如的特點,也是悟心的特質。釋恒清《大乘起信論的心性論》說:“將真如說爲“空”與“不空”,是依《勝鬘經》的“空如來藏”與 “不空如來藏”而來。所謂的“空”是指“從本以來心真如與一切染法不相應”。也就是《勝鬘經》說的如來藏與雜染法,從來即“相異,相離,相脫”,所以“空”是指本來就與清淨如來藏不相幹的雜染煩惱法。但因衆生有妄念,與真如不能相應。若能離妄心,則“實無可空者”。所謂“不空”是指衆生真如心中本具真常無漏功德的清淨法。由于此本然存在的清淨無漏法帶有一種“實存的喚醒作用”,驅策衆生邁向“還元”的道路。”臺大《哲學論評》第12期 《起信論》雲:
所言覺者,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說名本覺。何以故?本覺義者,對始覺義說。以始覺者,即同本覺。始覺義者,依本覺故而有不覺,依不覺故說有始覺。又以覺心源故,名究竟覺。不覺心源故,非究竟覺。
所謂覺,就是自性清淨心的本體遠離一切妄念。“本覺”是相對“始覺”來說的。由于有“本覺”本心論:清淨心的特質,才有“不覺”迷失論:清淨心的迷失,釋恒清《大乘起信論的心性論》:“這是說衆生由于“本覺” 的善性誘導激發,喚起對“不覺”無明的覺醒始覺,漸漸回歸本然心源,而證“究竟覺”本覺。此處的“依本覺故而有不覺”,不能依文解意,否則誤以爲衆生破無明,由始覺後,會再由本覺起無明,成佛之後,豈不再還爲衆生?猶如前述的“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本覺僅爲不覺的依止因,非造作因。” 臺大《哲學論評》第12期可備一說。 通過後天修習,啓發先天“本覺” 而形成的佛教覺悟,就是“始覺”開悟論:運用種種方法,回于清淨心。 因此,在這個意義上,“以始覺者,即同本覺”,本始合一,即是明心見性境界論:清淨心的體驗。 這段經文,囊括了禅宗思想本心論、迷失論、開悟論、境界論四個層面,涵蘊了由本覺到不覺、由不覺到始覺、由始覺到本始合一的禅宗審美感悟生發機製。
《起信論》將始覺劃分爲四個層次:1不覺。雖能覺知善惡之念,但尚未能覺知煩惱。2相似覺。能夠覺知由于人我的執著而有起惑、造業、受苦等異相,舍離了煩惱和執著,發生類似真覺的智慧。3隨分覺。覺悟到一切念境皆空,再離此空相。覺悟到空相亦無所有,舍離了一切分別的粗念執著相。 4究竟覺。一念觀心與無念相應,覺知一念無明動心初起之時,在自心本體中沒有初起之相。遠離最初的一切微細動念,得見心的自性本體,湛然常住,無有變異。
禅宗受《起信論》的境界論的影響而形成的感悟,約有如下數端:
1.始本合一,明心見性
《起信論》主張始覺本覺合一,這成爲禅宗境界論的基本觀念。禅宗的終極關懷是徹見“本來面目”,徹見“本來面目”就是通過始覺複歸于本覺:“始覺合本謂之佛,言以如今始覺合于本覺。……如禅和家,忽然摸著鼻孔,便是這個道理。”《大慧錄》卷18“佛無別體,但是始覺,翻前第二不覺,合前第一本覺。始本不二,唯是真如顯現,名爲法身大覺,故與初悟無二體也。” 《禅源諸诠集都序》卷4“日夜推究,只是養育此心。乃至悟得了,便見未發心時亦則不失。馬鳴祖師謂之始覺即本覺,本覺即不覺,本始不二,名究竟覺。”《古尊宿》卷33《清遠》。《大慧錄》卷16:“無盡居士注《海眼經》,題說佛成就雲:“始覺合本之謂佛。”他雖是個俗人,然卻見徹識得根本。謂始覺時,從明星上起信,忽然覺悟自性本來是佛,大地有情更無差別。無盡喚作始覺合本覺方始成佛。參禅人能恁麼辨白得了,然後休歇身心,識取本來面目。” 基于這種觀念,禅宗強調本覺存在于每個人的身上,《宏智廣錄》卷1: “水中鹽味,色裏膠青。體之有據,取之無形。用時密密,寂處惺惺。是諸佛之本覺,乃衆生之妙靈。”《宗鏡錄》卷3:“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者,此即真心,亦雲自性清淨心,亦雲清淨本覺。以無起無生,自體不動,不爲生死所染,不爲涅槃所淨,目爲清淨。” 世人由于不能認識本覺的存在,而産生“不覺”。 《神會錄》:“衆生雖有自然佛性,爲迷故不覺。被煩惱所覆,流浪生死,不得成佛。”《宗鏡錄》卷19:“一切衆生皆本覺成就,以不覺故,認隨染之覺,見勝劣之境,起忻厭之心,但逐妄輪回,頓迷真覺。” 只要頓悟佛教真理,即可舍妄歸真,合于本覺。《原人論》:“不覺則迷真逐妄,曆劫輪回。頓覺則舍妄歸真,隨順解脫。”《宗鏡錄》卷57:“甘心受黑城之極苦,不覺不知。沒命貪夢宅之浮榮,難惺難悟。若能了最初一念,起滅何從,頓入無生,複本真覺,則塵塵寂滅,六趣之籠檻難羁;念念虛玄,九結之網羅休絆。”卷84: “故知一切衆生本覺佛智,本自圓具,但以妄覆而不自知。若了妄空,真覺頓現,如雲開月朗,塵去鏡明。” 始本合一,《起信論》用“一念相應”來表示: “一念相應,覺心初起,心無初相。以遠離微細念故,得見心性。”一念觀心與無念相應,從此更無所斷,覺知一念無明動心初起之時,自心本體中沒有初起之相。一切動念都盡,唯有一心在,故雲心無初相。遠離最初的微細動念,就可以顯現不變的自性本體。始覺達到圓滿階段,與本覺完全契合。始本合一,此時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禅宗將“一念相應”式的始本合一作爲終極關懷:“相念不生,真如性淨。覺滅心空,一念相應,頓超凡聖。”神會《頓悟無生般若頌》。《五燈》卷16《善甯》:“有眼觑不見,有耳聽不聞,有鼻不知香,有舌不談論,有身不覺觸,有意絕攀緣。一念相應,六根解脫。”《古尊宿》卷48《德光》:“蓦然一念相應,如桶底子脫相似,直至成佛,永無退轉。”《續古》卷5《佛照光》:“蓦然一念相應,彈指超佛越祖。”《宗鏡錄》卷98: “千頃和尚雲:本來是佛,只爲衆生從無始劫來瞥起一念,從此奔流迄至今日。所以佛出世來,令滅意根絕諸分別,一念相應便超正覺,豈用教他多知多解,擾亂身心。”
2.心性圓明,如鏡皎潔
《起信論》指出本覺的體相有四種重要的義理,它與博大深廣的虛空相等,猶如一面清淨的鏡子。一者“如實空鏡”,指本覺的體相遠離一切心的境界之相,沒有任何事物和現象可以示現,所以沒有任何覺照的意義。二者“因熏習鏡”,謂如實不空,一切世間境界,悉于中現。覺體具有無量性德,爲淨法之因,能由內熏衆生之妄心,猶如鏡體能顯現萬象。叁者“法出離鏡”,謂覺體原埋藏在衆生煩惱之中,名如來藏。今出離煩惱,純一淨明,猶如淨鏡拂拭而離垢,是無限的清淨。四者“緣熏習鏡”,謂覺體出離煩惱時,隨物應機而有無邊妙用,能與衆生作外緣熏力,能普遍照耀衆生之心,使之修習善根。禅宗表征悟心時經常運用的喻象即是“淨鏡”:
雪洗寒岩兮,山林氣清。秋生煙水兮,江湖色明。猶淨鏡兮對諸像,似空谷兮隨諸聲。遊戲因緣叁昧用,自然轉處不留情。《宏智廣錄》卷9
晶雪飄洗的寒岩,山林氣色肅清。秋意滋生的煙波,江湖水色澄明。它是映現萬象的明鏡,是含受諸聲的空谷。它具備了容與萬物的遊戲叁昧,卻並不在映照之時注入任何成分……它是煩惱塵勞所不能染的本心,《壇經·般若品》: “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宗鏡錄》卷16:“以性淨無染妄不可得,如幻刀不能斫石,苦霧不能染空。” 是潔瑩無瑕的淨蓮。《密庵語錄》: “終日在聲色中出沒,聲色不能染汙。世出世間,如蓮花不著水。” 要使此心如同“淨鏡”,就要使虛妄的念頭不起:“心性不起,即是大智慧光明義故。若心起見,則有不見之相。心性離見,即是遍照法界義故。”《起信論》 不起虛妄分別之心,就能煥顯真如本覺的無限光明,使真如自體遍照法界,正可謂“心外無法,遍照義成。苟有去來相見,則遺正義也”《林間錄》卷下。 禅宗所努力修證的,就是使此心如“明鏡”、“淨鏡”、“古鏡”,使此心 “如明鏡當臺,胡來胡現,漢來漢現”,纖毫畢現地映現萬物的原真,並進而主張“打破鏡來相見”,連明鏡映物的心念也予以超越。
3.真如本心,內證絕言
“真心無分別”《起信論》, 故能遍照法界。以無分別故,色心不二: “所謂從本以來,色心不二。以色性即智性故,色體無形,說名智身。以智性即色性故,說名法身遍一切處。所現之色無有分齊,隨心能現十方世界。無量菩薩,無量報身,無量莊嚴,各各差別,皆無分齊,而不相妨。”《起信論》因色身的本性就是本覺心智,所以色身的本體無有形相,故而也是智身。因智身的本性就是色身的形相,故法身無處不遍。法身所顯現出來的種種妙色,沒有任何區別和界限,隨著如來藏清淨心能顯示出十方世界。在這十方世界裏,有無數的菩薩、報身、莊嚴,呈顯出種種差別,卻沒有區別和界限。色心不二,遂成爲禅宗的基本觀念:“雲何正觀?彼我無差,色心不二。菩提煩惱,本性非殊。生死涅槃,平等一照!”《永嘉集》遠離色心等一切虛妄分別,導向了對“唯證相應”境界的體驗:
非有非無,不老不死。瑩若金波之破夜,湛如玉井之涵秋。唯證相應,言傳不到。《宏智廣錄》卷4
在內證境界裏,舉凡有無、斷常、生死等一切二元對立蕩然無存。此時心體瑩潔,如旭日驅除暗夜的陰霾,似玉井涵漾秋色的澄碧。脫落了言筌與思維, “非色非心,非智非識,非有非無”《起信論》, 是一顆淨裸裸赤灑灑圓陀陀的覺悟之心,《圓悟錄》卷4:“非如非異,耀古勝今。非色非心,超宗越格。淨裸裸絕承當,赤灑灑沒回互。”卷6:“迥無依倚,杳絕端倪,非色非心,非如非異”,“一段光明,非中非外,非色非心。” 是超越了“凡夫境界”、“菩薩境界”的“佛境界”。《傳燈》卷25《玄則》:“古人道,但有纖毫即是塵。且如今物象嶷然地,作麼生消遣?汝若于此消遣不得,便是凡夫境界。”《祖堂集》卷14《馬祖》:“侍者雲:“此是什麼人境界?”師雲: “此是菩薩人境界。””《古尊宿》卷1《懷海》:“不是智知,不是識識,絕思量處凝寂體盡,忖度永亡,如海大流盡波浪不複生,亦雲如大海水無風匝匝之波,忽知匝匝之波。此是細中之粗,亡知于知,還如細中之細,是佛境界。”
綜上所述,《起信論》對禅宗思想産生著深刻而廣泛的影響。在本心論上,禅宗受其心真如門的影響,表現爲真心本體超越一切、自性清淨遠離垢染;在迷失論上,禅宗受其影響,表現爲對一心二門的參究、一切分別源于自心、妄執與情識是迷昧之源;在開悟論上,禅宗受其影響,表現爲對無念、無我、不二法門觀念的提倡;在境界論上,禅宗受其影響,表現爲始覺本覺合一、心性如鏡之圓明、真心超越分別。《起信論》通過影響禅宗思想、禅悟思維,進一步影響到表征禅悟體驗的詩歌,從而在中國佛學史、詩學史上,留下了一筆豐厚的精神財富。
《禅宗思想淵源 第二章 《起信論》與禅宗思想》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