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思想淵源 第叁章 《心經》與禅宗思想

  第叁章 《心經》與禅宗思想

  在佛教的叁藏十二部爲數近萬的經典中,有一卷字數最少、內涵豐厚、流傳廣遠的經典,這就是《心經》。《心經》,全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1卷,唐玄奘譯,大正藏第8冊。本書所論即主要依據此本。  玄奘大師譯經以《大般若經》600卷最爲突出,《大般若經》20萬頌、640萬言的精要,高度濃縮在《心經》短短的260字中,熟讀並悟解《心經》,不啻于掌握了《大般若經》的精華要義。《心經》是佛法的綱領。整個佛法以大乘佛法爲中心,大乘佛法以般若類經典爲中心,般若類經典又以此經爲中心,所以名爲《心經》。 “心”是比喻《心經》在佛法中的中心地位和中心作用,比喻此經是《大般若經》、一切般若法門乃至整個佛法的主體和中心。《心經》自傳入中國以來,至今已至少被翻譯21次,這在中國佛經翻譯史上是僅見的。參方廣钅昌《般若心經譯注集成·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有關《心經》的注疏,曆代以來不勝枚舉,編入《大藏經》者即有八十余種之多。這些注疏所注的經文除一種是羅什大師的譯本外,其余均爲玄奘譯本。千余年來,奘譯《心經》脍炙人口,傳誦不絕: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偏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僧婆诃!”

  《心經》般若空觀深邃澄明的般若之光,映照著睿智靈動的禅悟智慧。其五蘊皆空、色空相即、諸法空相、了無所得的般若空觀,深刻影響了禅宗破除五蘊執著、圓融真空妙有、體證澄明自性、徹見本來面目的思想內涵、思維方式。般若思想作爲大乘佛教的理論基礎,在佛教思想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般若真空與涅槃妙有,構成了禅宗思想的兩大源頭。禅宗汲取《心經》精髓,深化了禅宗思想、禅悟思維,並通過詩歌偈頌的形式,傳達對《心經》般若空觀的透徹之悟,從而使得流宕著般若慧光的禅宗詩歌,呈現出玲珑澄澈、色相俱泯的風致,成爲禅林詩苑的妙勝景觀。

  一、五蘊皆空的禅思詩情

  “般若”,略等于“智慧”。經文不譯爲智慧,而仍保留其梵音,稱爲“般若”,這是因爲“智慧”只诠解出般若的部分意義,而不能代表般若全部深遠意義。般若是正智,是真智妙慧,而智慧是世俗聰明,是世智辯聰,因此根據“尊重不翻”的譯經原則,保留了般若的原音。從般若的性質來看,可分爲叁種。一是文字般若,指借文字語言以開導衆生使之解悟;一是觀照般若,指用般若來觀照實相的當體;叁是實相般若,實相是諸法如實之相,它離一切相,又具足一切相。叁般若中,文字般若是解悟,觀照般若是修持,實相般若是大乘菩薩親證的境界。般若是離一切妄相的無分別智,是超越相對,否定一切差別觀,直透萬法皆空的智慧。

  1.般若空觀的五蘊皆空義

  《心經》的基本思想是運用般若進行深邃透徹的禅悟觀照,證得萬法的空性以獲得澄明自在的審美襟懷。“觀”是觀照,是以般若直觀照見諸法皆空而獲得自在解脫。“觀自在菩薩”,即是以深刻睿智的般若慧眼來觀照宇宙人生實相的大菩薩。當他深入般若直觀時,能夠從煩惱穢濁的此岸,直趨安詳清淨的彼岸。 “觀自在”不一定指觀世音菩薩,只要具有觀照自在功行的悟者就是“觀自在”。 見唐代慧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疏》,《般若心經譯注集成》第146頁。唐智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注》則將“觀”與“自在”拆讀,謂:“自在菩薩,大菩薩也。大菩薩不被五蘊所縛,故得自在。”見《集成》第363頁。  而能夠“照見五蘊皆空”的,就是“深般若”。

  深入般若直觀的菩薩,照見“五蘊皆空”,這是《心經》的要旨。佛陀出世的本懷,就是要使人認清宇宙人生的真相,解除身心的束縛,明心見性,獲得自在。佛教宣稱人人皆有佛性,只因無始以來爲根本無明所遮蔽,以致于不能彰顯。而這覆蔽真如佛性的就是五蘊,即構成我們身心乃至一切有爲法的五種要素:色、受、想、行、識。五蘊又稱爲五陰或五聚,“蘊”是積聚的意思,即某一類的總聚。“陰”是賊害的意思,指此五陰能賊害我們的性德。其中色是一切物質現象,受、想、行、識是精神現象。“色蘊”是物質組合類。《大乘五蘊論》:“雲何色蘊?謂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諸色。”四大種指地水火風四物,及堅濕暖動四性。稱爲“大”,是因爲它普遍地存在于任何物體中。“受蘊”是心理上感覺的組合。 “受”是領納之意,指身心器官與外界接觸時情緒上的苦樂感覺。“想蘊”是由內六根和外六塵相接而生起的概念。它的功能是認識外境,予境上加以名稱。 “行蘊”以造作爲義,相當于意志作用。行蘊的意志産生業果。“識蘊”是知覺的組合,是對境而了別識知事物之心的本體,實際上就是根塵相接所産生的認識作用,即六識。因爲五蘊是因緣所生法,而凡是因緣所生法,均沒有實體,所以叫做空,故經文說“照見五蘊皆空”。有的《心經》譯本,將“照見五蘊皆空” 譯爲“照見五蘊自性皆空”。如唐法月重譯《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唐智慧輪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均收于大正藏第8冊。  自性是不變、獨存的實體性,此實體性不可得,故曰“皆空”。從存在的現象上來把握本性空,緣起不礙實相;從畢竟空的實相中來了解緣起,實相不礙緣起。能這樣觀察、體驗,就可以“度一切苦厄”。衆生的苦厄,不外內外兩種,屬于自身的,如生老病死等;屬于外起的,如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等。衆生苦難的根源在于把自己看成有實體性,以自我爲前提,苦痛遂因之而起。若通達法性無我,則苦海波平,愛河浪息。

  佛教設立“五蘊”說的目的,在于破除衆生的我執。綜觀大、小乘之說,小乘有部等認爲五蘊和合的人是空,但五蘊的本身是實有;大乘般若思想則進一步說五蘊的本身也是空。體證五蘊皆空,就可以高蹈濁世,在塵出塵,獲得澄明自在的審美觀照。

  2.五蘊皆空的禅思詩情

  “五蘊皆空”的般若觀照,深切影響了禅宗思想,使禅宗思想沐浴著空明的意趣。禅宗對“五蘊皆空”有著透徹的體證。慧能警示說,“五蘊幻身,幻何究竟?”《壇經·頓漸品》用般若照見五蘊皆空,就會感受到浮沫般的色蘊虛無,水泡般的受蘊不有,陽焰般的想蘊非實,芭蕉般的行蘊空虛,幻化般的識蘊無依。《大莊嚴經》卷12、《雜阿含經》卷10等以沫、泡、焰、蕉、幻喻五陰。唐慧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疏》:“觀色如聚沫,觀受如水泡,想如陽炎,行如芭蕉,識如幻化,一一陰中,性不可得,故言“皆空”。”見《般若心經譯注集成》第153頁。《宗鏡錄》卷69:“《維摩》經雲:“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即色蘊空。“是身如泡,不得久立。”即受蘊空。“是身如焰,從渴愛生。”即想蘊空。“是身如芭蕉,中無有堅。”即行蘊空。“是身如幻,從顛倒起。”即識蘊空。五蘊既空,誰爲主宰?所有分別,是妄識攀緣。”  圓悟禅師認爲,父母未生之前,淨裸裸赤灑灑,沒有纖毫翳蔽。等到投胎既生之後,同樣淨裸裸赤灑灑,沒有纖毫翳蔽。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分別取舍之心漸重,人愈來愈深地陷墮在四大五蘊之中,情欲熾盛,清明的自性遂爲煩惱浮雲遮覆。法眼通徹之人,洞知四大空寂,五蘊本虛,回光返照,識取四大五蘊中那個輝騰今古、迥絕知見的本來面目,即可頓悟成佛。爲了警醒世人的迷昧,圓悟追問說,父母未生前,還有沒有這四大五蘊和合而成的形貌?剛來到這個世上咿呀學語之時,爲什麼不與人相爭?等到知識漸開,年齡增長,便爭人爭我。殊不知四大一旦離散,依前還複本來形貌,回複于清湛純明的自性《圓悟錄》卷12。 

  照見五蘊皆空,對由五蘊和合而成的人身遂不複執著。當生老病死的“四山” 相逼之時,禅者“五蘊皆空”《傳燈》卷15《大同》, 平靜安詳地面對死亡。他們清醒地認識到“浮世虛幻,本無去來。四大五蘊,必歸終盡”《五燈》卷20《錢端禮》, 遂能在生死關頭表現出“四大元無主,五陰本來空。將頭臨白刃,猶似斬春風”的曠達襟懷。《傳燈》卷26《諸方拈代》。範成大《題藥簏》:“合成四大本非真,便有千般病染身。地水火風都散後,不知染病是何人?”《全宋詩》卷2272  相反,如果不能洞察四大五蘊如夢、如幻、如影、如響,就會墮入生死輪回,而不能自在,以致于“從無量劫來流浪生死,貪愛所使,無暫休歇”,墜陷于情天欲海,難以自拔《古尊宿》卷11《楚圓》。 因此,參禅悟道,就要“放下個四大五蘊,放下無量劫來許多業識”《續古》卷1《死心新》,體證障蔽自性的四大五蘊的空性,“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壇經·般若品》。 禅宗詩歌對五蘊皆空有著通脫的吟詠:

  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五陰浮雲空去來,叁毒水泡虛出沒。 《證道歌》

  衆生性地元無染,只緣浮妄翳真精。不了五陰如空聚,豈知四大若乾城? 《傳燈》卷29《惟勁》

  權將漚水類余身,五蘊虛攢假立人。解達蘊空漚不實,方能明見本來真。 《祖堂…

《禅宗思想淵源 第叁章 《心經》與禅宗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