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思想淵源 第叁章 《心經》與禅宗思想▪P4

  ..續本文上一頁,再觀照十八界空。能取的六根,和所取的六塵,和合而發爲眼耳鼻舌身意六識,總成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之所以都叫做界,是因爲它們互相關聯,但各自的作用又有差別,不相混淆。由于十八界是衆緣合成,求其實性了不可得,故也是畢竟空寂。凡夫皆執色身爲我,所以有眼、耳等六根的見聞覺知。有能見即有所見,根塵相對,因之有相應的色、聲等六塵,以及眼識、耳識等六識。凡夫皆執十八界爲實有之法,遂被十八界所纏縛困惑。在眼,見明暗美醜;在耳,聞動靜善惡;在鼻,嗅香臭通塞;在舌,嘗酸甜苦辣;在身,觸冷暖滑澀;在意,分愛憎取舍。眼著色,耳著聲,鼻著香,舌著味……時時刻刻都在分別揀擇,無有停息。《心經》說十八界空,正是爲了喚醒衆生的癡迷。

  在觀照十二處、十八界之空性後,《心經》繼續觀照十二緣起性空:“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十二緣起,即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佛菩薩等之所以能夠解脫生死痛苦,就在于洞知十二緣起的法則,把握其流轉的原因。流轉中的緣起法,其性本空,無實體性,故經文說“無無明”、 “無老死”。“無明盡”、“老死盡”,是還滅的十二緣起。事物的生起由于因緣,事物的散滅也是由于因緣,生滅都是因果現象,所以還滅門中的清淨法也是緣起的,也是空無自性,所以經文說“無無明盡”、“無老死盡”。緣起法重在說明諸法的彼此依存性。在複雜的現象中把握彼此與前後的必然法則,對流轉的雜染法與還滅的清淨法,就能正確地悟解它。依緣而起的一切,不含有任何實在性,所以菩薩修般若時見十二緣起畢竟空,沒有生起相,也沒有十二緣起的滅盡相。

  “無苦集滅道。”此觀四谛空。人有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等苦。人生是苦,谛實不虛,名苦谛。人生諸苦根源于無明、愛、見等煩惱,名集谛。滅苦即得解脫,是滅谛。欲得滅苦,須依滅苦之道,如八正道、六波羅蜜,是道谛。四聖谛具備二重因果,即世間因果與出世間因果。世間因果是以苦谛爲果,集谛爲因;出世間因果是以滅谛爲果,道谛爲因。這二重染淨因果,從衆緣而起,緣起無自性,故菩薩行深般若時,觀此四谛畢竟空。

  “無智亦無得。”此觀能證智與所證理空。“智”是能觀,“得”爲所觀; “智”爲能得,“得”是所得。所證所得,從空有的角度說,即空性;從生死涅槃的角度說,即涅槃;從有爲無爲的角度說,即無爲。對此智與得,經文都說是 “無”,這是般若的甚深體驗。用語言文字說來有能知所知、能得所得的差別,而般若空觀中實則能所不立。能所既不可得,能證之智與所證之理,也畢竟空寂。前說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空,是就事象的分類說,屬于事;後說十二緣起、四谛,是就事象以顯理說,屬于理。十二緣起、四谛是觀理,“智”、“得”是證果。事象與理性,觀行與智證,在般若體驗中,均是畢竟空寂,不可擬議。

  2.諸法空相的禅思詩情

  《心經》通過對五蘊等一切法的否定,使人契入“諸法空相”。宗密從緣生的角度,闡述了《心經》諸無的妙谛:“以皆假托衆緣無自性故,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故空中無色,無眼耳鼻舌身意,無十八界,無十二因緣,無四谛,無智亦無得,無業無報,無修無證。生死涅槃,平等如幻。”《禅源諸诠集都序》卷2體證諸法緣生假有,有著極強的宗教實踐意義。用這種體驗觀照世界,萬物皆是因緣合成,都是心靈的變現,“叁界唯心,萬法唯識,所以夢幻空花,何勞把捉?”《臨濟錄》 臨濟洞察組成色身的四大之無常,指出只要歇卻內心對外物的攀援,使根境不和合而産生妄識,即是菩提樹,垂滿智慧之珠;如果心逐境生,就會滋生貪念,就是無明之樹,挂遍煩惱之果。《臨濟錄》:“四大色身是無常,乃至脾胃肝膽發毛爪齒,唯見諸法空相。你一念心歇得處,喚作菩提樹;你一念心不能歇得處,喚作無明樹。”  臨濟還指出深入貪愛與痛苦之中,洞觀其緣生不實的空性,就是“害母”式的大解脫。《臨濟錄》:“貪愛爲母。你一念心入欲界中,求其貪愛,唯見諸法空相,處處無著,名爲害母。”  體證諸法空性,對諸法就不會執著,躍入生命的澄明之境。《臨濟錄》:“入華嚴世界,盡見諸法空相,皆無實法。”  

  1禅宗對《心經》六不的體證

  《心經》用六不來遮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對此六不,禅宗亦有透徹之悟。慧能指出:“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壇經·行由品》就佛法的第一義谛而言,一切諸法均無自性,生無生的實性,滅無滅的實性,這便是不生不滅的空性。空性超出有爲法,不在生滅中。弘忍回答學人爲什麼“自心本來不生不滅”時,引《維摩經·菩薩品》“如無有生”、“如無有滅”闡發說:““如”者,真如佛性,自性清淨,清淨者心之原也。真如本有,不從緣生。”《最上乘論》主張真如心體不生不滅,是禅者的共識。《楞伽師資記》:“從本以來空寂,不生不滅。”《古尊宿》卷14《從谂》:“本自不生,今亦無滅。”《大慧錄》卷27:“真淨妙明,不生不滅。”六祖還特別強調不生不滅的超時空性,指出它迥異于外道的將生止滅。《壇經·宣诏品》:“外道所說不生不滅者,將滅止生,以生顯滅,滅猶不滅,生說不生。我說不生不滅者,本自無生,今亦不滅,所以不同外道。”  禅宗提持向上一路,甚至連不生不滅也予否定:

  毗藍園裏不曾生,雙林樹下何曾滅。不生不滅見瞿昙,眼中又是重添屑! 《大慧錄》卷6

  詩意謂認爲佛陀不生不滅,固然是對佛陀法身的正確認知,《祖堂集》卷17《岑和尚》:“若人見幻本來真,是即名爲見佛人。圓通法界無生滅,無滅無生是佛身。”  但如果執著于“不生不滅”,便是有了一個“不生不滅”的觀念。而在禅悟之境裏,容不得纖毫的意識雲翳,縱是不生不滅的觀念,仍是眼中著屑。《傳燈》卷28《桂琛》載,學僧問“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如何是不生不滅法?”桂琛曰:“用不生不滅作麼!”亦是對不生不滅的遣除。  

  “不垢不淨”也是般若的體性:“真性即不垢不淨,凡聖無差。”《禅源諸诠集都序》卷1“不垢不淨,甯用起心而看淨相?”《五燈》卷2《慧忠》惟寬告誡學人不要起分別之心修道:“心本無損傷,雲何要修理?無論垢與淨,一切念勿起。”學僧質疑說垢的意念不可有,難道有淨的意念也不行?惟寬說:“如人眼睛上,一物不可住。金屑雖珍寶,在眼亦爲病。”《傳燈》卷7《惟寬》一缽和尚《歌》雲:

  垢即淨,淨即垢,兩邊畢竟無前後。亦無垢,亦無淨,大千同一真如性。 《傳燈》卷30《一缽歌》

  泯滅了淨垢對立的觀念,即是諸法空相,通過拂垢來追求淨相,不啻南轅北轍。同樣,“不增不減”也是般若的體性:“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叁昧。” 《壇經·頓漸品》在六祖看來,只要心地無非、無癡、無亂,即是自性的戒定慧,此時覺悟之心,不增不減,是能摧毀一切煩惱的銳利無比的金剛心。龐蘊詩雲:

  空中自見清涼月,一光普照娑婆徹。此光湛然無去來,不增不減無生滅。 《龐居士語錄》卷下

  晶瑩的自性,如同皎皎明月,清輝照徹娑婆世界。自性的光芒無去無來,不增不減,超出時空,永恒存在。

  與《心經》“六不”遮诠異曲同工,禅宗在體證自性的超越性時,常運用遣除一切二分觀念的方法,通過否定的形式來表示肯定:“此心從無始曠大劫來,與如今不別,未曾有生死。“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好不惡,不來不去,亦無是非,亦無男女相,亦無僧俗老少,無聖無凡,亦無佛,亦無衆生,亦無修證,亦無因果,亦無筋力,亦無相貌,猶如虛空,取不得舍不得,山河石壁不能爲礙,出沒往來自在神通。”《第六門血脈論》“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減,在賢聖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禅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傳燈》卷5《慧能》正是通過對二分法的否定,使人契入諸法空相的澄明之境。但是,金屑雖貴,落眼成翳。在禅宗看來,縱是對諸法空相也不可執著。因此,當學人執著地詢問“如何是諸法空相”時,禅師即以“山河大地”截斷其妄念之流 《五燈》卷10《希奉》。 

  2禅宗對六根、十二處、十八界空性的體證

  《心經》在用“六不”遮顯諸法空相之後,對六根、十二處、十八界等全予遣除。禅宗清楚地認識到六根攀援外境所帶來的過患,《五燈》卷12《寶應》: “流浪生死,六根爲患。”同書卷6《張拙》:“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  主張“于自己六根門頭,刮削並當得淨潔”《古尊宿》卷2《懷海》。 所謂“無眼耳鼻舌身意”,就是使六根對境時,不生攀援追逐的意識: “欲識解脫道,諸法不相到。眼耳絕見聞,聲色鬧浩浩。”《五燈》卷8《紹修》只要剔除眼耳見聞的粘著性,縱然聲色紛纭,也絲毫影響不了心性的澄明:“眼耳若通隨處足,水聲山色自悠悠。”同上卷16《宗赜》六根不染,即是解脫生死的禅定與智慧:“于一一境,不惑不亂,不嗔不喜。六根不染,即定慧之功。”《顯宗記》“六根之源,湛如止水。是爲禅定,乃脫生死。” 《傳燈》卷29《白居易》六根不染,即能保持純明的自性:“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壇經·定慧品》“六根永滅邪思漏,便得光明解脫身。”《汾陽錄》卷下“耳聞無相理,眼空不受色。鼻嗅無相香,舌嘗無相食。身著無相衣,意隨無相得。”《龐居士語錄》卷中  “有眼觑不見,有耳…

《禅宗思想淵源 第叁章 《心經》與禅宗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