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思想淵源 第叁章 《心經》與禅宗思想▪P5

  ..續本文上一頁聽不聞,有鼻不知香,有舌不談論,有身不覺觸,有意絕攀緣。一念相應,六根解脫。”《五燈》卷16《善甯》只要六根不爲境轉,就能顯發妙用:“六根門頭晝夜放大光明,照破山河大地。”《碧岩錄》第90則

  在“諸法空相”中,沒有色受想行識。這不是學理的問題,而是修證的體驗。洞山禅師少時誦讀《心經》,至“無眼耳鼻舌身意”處,忽然以手扪面,問師父說:“我明明有眼耳鼻舌等,爲什麼經文說沒有?”師父不能回答,遂指示他參谒禅宗大德,終于究明本心。雲門大師指出,只要對境無心,即可剔除六根對六塵的粘著性,從而六根清淨,六塵不染,這就是“無眼耳鼻舌身意”。《古尊宿》卷16《文偃》:“爲你有個眼見,所以言無不可,如今見時不可無也。然雖如此,見一切有什麼過?一切不可得,有什麼聲香味觸法?”  

  禅宗對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的體證,也是基于般若空觀。禅宗提醒學人防止六塵染汙自性:“不得空王真妙訣,動隨聲色被勾牽。”《古尊宿》卷45《克文》“往往總隨聲色轉,回頭又昧本來人。”同上因爲六塵常趁無明黑暗劫掠衆生中的善法,又稱爲六賊。六塵依六根爲媒介,如眼根貪色,耳根貪聲等,六根猶如惡奴,引賊入室,自劫家寶本性中的一切善法。爲了防止六賊劫掠家寶,就必須守護六根,使其面對六塵時勿生貪欲:

  學道猶如守禁城,晝防六賊夜惺惺。中軍主將能行令,不動幹戈致太平。 《五燈》卷18《妙普》

  學道好比守衛禁城,不但白天要防六賊,在無明的暗夜裏尤當清醒,因爲六賊喜乘無明暗夜劫掠善法。中軍主將即是純潔無染的佛性。只要此心把持得住,便心理祥和,沒有騷動。用般若直觀體證六塵的空性,六塵就完成了由染到淨的轉換,“六塵不惡,還同正覺”《信心銘》。 即可從色聲言語中悟入大道: “大道常在目前,雖在目前難睹。若欲悟道真體,莫除色聲言語。”《傳燈》卷29《寶志》還可以進一步獲得深入聲色而不被其所染的開悟心境:“聲色頭上睡眠,虎狼群裏安禅。荊棘林內翻身,雪刃叢中遊戲。竹影掃階塵不動,月穿潭底水無痕。”《五燈》卷16《志璿》

  體證諸法空相,先要獲得內空六根空、外空六塵空,然後根塵相對,應物無心,才是甚深微妙的禅境,故慧覺禅師說:“內空故“無眼耳鼻舌身意”,外空故“無色聲香味觸法”。不是“無”,何故?不見石頭大師道:“然于一一法,依根葉分布。””《古尊宿》卷46《慧覺》石頭語意,就是其《參同契》所說的“眼色耳聲音,鼻香舌鹹醋”,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鹹酸之味。宗杲《入定觀音》雲:

  世間種種音聲相,衆以耳聽非目睹。唯此大士眼能觀,瞑目谛觀爲佛事。于眼境界無所取,耳鼻舌身意亦然。善哉心洞十方空,六根互顯如是義。眼色耳聲鼻嗅香,身觸意思無差別。當以此觀如是觀,取此爲實成妄想。若離妄想取實法,展轉惑亂失本心。本心既失隨顛倒,不見大士妙色身。無眼耳鼻舌身意,互顯之義亦寂滅。亦無大士妙色身,亦無種種音聲相。佛子能作如是觀,永離世間生死苦。《大慧錄》卷16

  詩的開端贊歎觀世音具有六根互顯的神力。六根互顯即六根互用,是佛菩薩之六根所具有的特殊能力,謂六根離染汙得清淨時,一根具備他根的作用。北本《涅槃經》卷23:“如來一根亦能見色、聞聲、嗅香、別味、覺觸、知法。” 《法華經》卷6謂,菩薩至六根清淨位,亦得六根互用之德。《楞嚴經》卷4: “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明不循根,寄根明發,由是六根互相爲用。……圓明了知,不因心念。”  世間種種音聲相,一般人只能用耳朵去聽,而不能用眼睛去看,觀音菩薩卻能夠用眼看。觀音菩薩在用慧眼觀照時,對所有境界都毫不粘滯,心地虛明洞徹,如同十方虛空。神力無邊的觀音菩薩,眼可作耳用,耳可作鼻用,鼻可作舌用,舌可作身用。但“得恁麼受用自在了,眼依舊觀色,耳依舊聽聲,乃至鼻舌身意,一一依本分,故曰“眼色耳聲鼻嗅香,身觸意思無差別”,適來所謂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是也”《大慧錄》卷18。 眼色耳聲,根塵一一相對,毫不紊亂。但雖則眼色耳聲,又不可眼隨色轉,耳逐聲流,否則就成了衆生顛倒迷己逐物,難以見到大士的妙色身。眼耳鼻等既無其體,互顯之義亦無從安立。宗杲繼續運用般若空觀,通過對六根、大士妙色身、種種音聲相性的體證,使人進入“度一切苦厄”的“觀自在”之境。宗杲還開示學人說:

  爾眼若不空,將甚麼觀色?耳若不空,將甚麼聽聲?鼻若不空,將甚麼知香臭?舌若不空,將甚麼嘗味?身若不空,將甚麼覺觸?意若不空,將甚麼分別萬法?佛不雲乎:“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乃至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乃至聲聞、緣覺、菩薩、佛,及佛所說之法,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及說此法者、聽此法者,作如是說者、受如是說者,皆悉無有。同上卷25

  在絕對的空性中,一切都被幹淨徹底地遣除。

  3禅宗對六識空性的體證

  六識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對境所産生的六種認知作用,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禅宗運用般若空觀,強調對六識空性的體證。僧問趙州: “初生孩子還具六識也無?”趙州說:“急水上打球子。”僧複問投子趙州意旨如何,投子說:“念念不停留。”《五燈》卷4《從谂》在急水中行船,坐在船上的人會誤認爲水是靜止的。由意識所衍生的諸法也是如此。急水上打球,轉眼就流過。投子說“念念不停流”,謂嬰孩六識念念不停地遷流,如同急水之駛。雪窦頌雲:

  六識無功伸一問,作家曾共辨來端。茫茫急水打球子,落處不停誰解看? 《碧岩錄》第80則

  初生嬰孩,雖具六識,眼能見耳能聞,卻未曾分別六塵、好惡長短、是非得失。學道之人要像嬰孩一樣,對榮辱功名、逆情順境都毫不動心,眼見色如盲,耳聞聲似聾,才有真實受用之處。修行者到了無功用行的境界,雖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六塵卻不加分別。禅者如魯如愚,像是一潭死水,實際上卻是一湍急流,這便是“悟了同未悟”的風範神儀,是受過洗煉的向上境界。對此投子以念念流轉不停來表示,念念正念相續,在無心的狀態下,一瞬一瞬都是正念。要想達到這樣深不可測的境界,就必須體證六識的空性。

  與六識相關的表述是“見聞覺知”。見聞覺知是心識接觸外境的總稱,即眼識之用爲見,耳識之用爲聞,鼻、舌、身叁識之用爲覺,意識之用爲知。禅宗洞知“一切衆生,只爲心塵未脫,情量不除,見色聞聲,隨波逐浪”《五燈》卷12《普能》, 主張剔除見聞的粘著性:“眼不可見,耳不可聞。非見非聞,宛爾見聞。見色聞聲,脫出根塵。”《古尊宿》卷30《清遠》見色聞聲,而不爲聲色所惑,就是超出見聞的見聞,迥異于根塵相接而生起的對外境的執取活動。禅宗認爲,佛陀與衆生都有圓明的覺體,都同樣具有見聞的本性,而衆生之所以是衆生,就在于見聞之時不能空卻六塵。《古尊宿》卷45《克文》: “佛及衆生性,圓明體本同。見聞皆共有,取舍總非空。”  而不昧真如本性之時的見聞,則呈顯出應物無心、光華燦爛、澄明靜遠、通脫無礙的特征,所謂 “真如性淨,慧鑒無窮。如水分千月,能見聞覺知。見聞覺知,而常空寂” 《荷澤大師顯宗記》, “但于事上通無事,見色聞聲不用聾”《禅林僧寶傳》卷9《龍牙》。 運用“無念”法門進行觀照,雖有六識活動卻不礙本性的澄明。《神會錄》:“若言無念者,雖有見聞覺知而常空寂。”《大慧錄》卷26:“覺既正,則于日用二六時中,見色聞聲,嗅香了味,覺觸知法,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無不湛然。”  “眼耳絕見聞,半夜日輪午”《續古》卷4《佛心才》, 只有超出見聞的見聞,才能通向禅悟之境。

  與對五蘊、六根、六塵空性的體證相同,禅宗同樣不主張離棄見聞而證涅槃,因爲“見聞覺知,俱爲生死之因;見聞覺知,正是解脫之本!”《五燈》卷12《慧覺》只要保持心性的澄明,即可“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壇經·機緣品》, 正是:“見聞覺知本非因,當處虛玄絕妄真。見性不生癡愛業,洞然明白自家珍。”《祖堂集》卷5《叁平》見聞覺知並不是招致痛苦的根由,只要于見聞覺知之時,保持虛明的心境,就不會生起癡愛的罪業,而清楚地見到自家的無上珍寶,即晶瑩澄淨、纖翳不著的純明自性。

  禅宗體證到六根、六塵、六識的空性,遂能透過聲色紛纭的感官世界,徹見本來面目:“十八界既空,一切皆空,唯有本心蕩然清淨。”《傳心法要》  一如龐蘊所詠:

  正中正,心王如如六根瑩。六塵空,六識淨。六六叁十六,同歸大圓鏡。 《龐居士語錄》卷下

  “正中正”,即自主性中的自主性。此時晶瑩悟心,澄觀萬象。六根潔瑩,六塵空明,六識虛淨,六根、六塵、六識等所有的六六,都是六六叁十六般如其本然,一同呈顯在如實地映現一切法的大圓鏡智裏。此時即可以清明通脫的心靈,對自然物象作即物即真的感悟,《續古》卷4《慈航樸》:“花開似錦,普現法身。鳥語如篁,深談實相。見聞不昧,聲色全真。”  縱是隨聲逐色,也不礙其開悟心境:

  通方衲子果英靈,眼耳無妨信視聽。皓月豈離秋水碧,浮雲那礙曉峰青?聲色裏,醉還醒,六國安然本自甯。《通玄百問》

  對于通達灑脫的禅僧來說,見色聞聲都不礙其自性的清明。秋水涵碧,映照皓月清輝;曉峰滴翠,靜對浮雲往來。在聲色紛纭之中,仍然保持六根的清淨,主人公惺惺不昧,這是深得般若空觀叁昧的。

  4禅宗對十二因緣、四谛、智得的體證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老死,亦無老死盡。”佛爲緣覺乘而說十二因緣,使之從中得到覺悟。禅宗對作爲十二因緣之起點無明的體證尤爲深邃。禅宗認爲,無明的生起,是因爲衆生不敢承當…

《禅宗思想淵源 第叁章 《心經》與禅宗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