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思想淵源 第叁章 《心經》與禅宗思想▪P6

  ..續本文上一頁自心是佛,從而墮入煩惱的窟宅:“衆生少信自心佛,不肯承當多受屈。妄想貪嗔煩惱纏,都緣爲愛無明窟。”《汾陽錄》卷下而運用般若空觀來審視無明,就會發現“有相身中無相身,無明路上無生路”《傳燈》卷29《寶志》, “無明智慧等無異,當知萬法即皆如” 同上卷3《向居士》, “無明即是一切諸佛得道之處,所以緣起是道場” 《古尊宿》卷3《黃檗》。 楚圓指出:“只如諸人無明之性,即汝之本覺妙明之性。蓋爲不了生死根源,執妄爲實,隨妄所轉,致墮輪回,受種種苦。若能回光返照,自悟本來真性,不生不滅。故曰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續古》卷1《慈明圓》可見,能否轉變無明,在于能否“回光返照”。一念入迷,墮入十二因緣,正如黃檗所雲:“你如今才別起一念,即入十二因緣。無明緣行,亦因亦果。乃至老死,亦因亦果。”《古尊宿》卷3《宛陵錄》  與此相反,只要回光返照,妄念不生,無明就會當下殒滅,正如拾得所詠:

  君不見叁界之中紛擾擾,只爲無明不了絕。一念不生心澄然,無去無來不生滅!”《全唐詩》卷807

  《心經》“無苦集滅道”是佛對小乘所說的法門。禅宗對苦集滅道的空性亦有透徹的體證。淨覺雲:“四谛者,苦集滅道是也。以現在四大、五陰爲苦谛,以過去無明種子爲集谛,以觀苦、斷集、滅未來生死爲滅谛,以四禅、八定爲道谛。此皆世俗而說也。若解時,苦集本空,識龜毛之不有;滅道不實,了兔角之元無。即四谛本空,空無四谛。此空破聲聞妄想四谛生滅之見也。”《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見《般若心經譯注集成》第346頁。  《心經》的“無智亦無得”,則是佛對大乘所說的法門。在般若直觀中,能知所知、能得所得畢竟空寂:

  明與無明無二相,說苦斷集爲凡愚。人法性空非智得,假設叁乘並是無! 《心經疏》,《般若心經譯注集成》第186頁。

  以般若空觀來看,明與無明體性相同,苦集滅道只是爲緣覺所說,佛爲小乘說無色受想行識使之領悟人法雙空,爲緣覺乘說十二因緣使之從緣而悟,爲大乘說無智亦無得。其實,連小乘、緣覺、大乘叁乘的本身都是空無體性,更何況運用方便權宜爲叁乘之人所說的法。

  四、了無所得的禅思詩情

  “無所得”是般若觀照時一切皆空的基礎。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緣起、四谛、智、得,其自性均不可得,所以是空相。筆者在“無所得”前冠一“了” 字,即表示徹底的空性。

  1.般若空觀的了無所得義

  在般若空觀看來,一切法沒有固定不變的自性,衆生因無明而執爲實有,以有所得心求一切法,從而陷入種種苦惱。般若空觀照見五蘊等一切法空,由此遠離我法二執而得到解脫。“無所得”是五蘊等一切法皆空的理由:以無所得故,無色、受、想、行、識;以無所得故,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以無所得故,無十二因緣,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但是,大乘佛學的真正精神不僅僅在于去除妄想分別,還要有轉身一路,要依據“無所得”的實相有所作爲,所以認識了諸法的空相,還不是最終目的。如果只強調一切無所得,一切不可安立,則容易引起斷滅。所以經文在“以無所得故”後,接著說“菩提薩埵”,正是體證諸法空性了無所得,培植空明自在的襟懷,才是徹底的覺悟。或者說,無所得的本身,就是圓滿覺悟。《大般若經》卷487:“如實觀察諸菩薩摩诃薩,但有假名,菩提薩埵俱自性空不可得故。” 可見菩提自性也是空。  依據般若空觀而得到圓滿覺悟,心中就沒有障礙,安詳甯靜,獲得究竟涅槃;叁世諸佛,依般若空觀,而獲得無上正等正覺。因此,般若空觀是具有大神力的陀羅尼,能解脫生死煩惱的魔障;是能夠大放光明的陀羅尼,能破除衆生愚癡無明的昏暗。世出世間的一切諸法,無一法能夠勝過般若,它是無與倫比的陀羅尼。般若能夠除去人生的一切痛苦,使人得到實實在在的受用。經文最後的咒語,再一次向人們發出熱切呼喚:“去,去,度過煩惱海,到彼解脫岸!大衆到彼岸,速速證菩提!”

  2.了無所得的禅思詩情

  大乘的般若經典,以及歸納《般若經》空義的《中論》,都以強調空義爲特色。這個“空”有理論與實踐二方面的含義。理論性的空,指一切物質無固定實體,是無自性空;實踐性的空,則是無所得、無執著的態度。般若空觀了無所得是觀照諸法空相的基礎。《心經》說一切皆空,于一切不可得處乃得無上正等正覺。禅宗深得個中叁昧。禅宗主張,真正的覺悟一法不立,一絲不挂,一塵不染。要體證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本來面目,就要將一切放下,無得無證,才能與之相應。

  “無所得”是禅悟思維的一大特色。六祖將無所得看作是最上乘的佛法,可見禅宗對它的重視。《壇經·機緣品》載,智常問六祖:“佛說叁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願爲教授。”六祖說:“法無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見聞轉誦是小乘,悟法解義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萬法盡通,萬法俱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最上乘。”  禅宗宣稱:“凡有所得,即有虛妄。聖無所得,即無虛妄。”《絕觀論》“無所得者,即是真解脫。”《神會錄》“願一切衆生依般若波羅蜜故,獲無所得,一時成佛。”《菩提達摩南宗定是非論》在禅宗看來,開悟的所得,並不是得到了什麼東西,而是並沒有得到什麼東西,因此清遠說:“如今明得了,向前明不得底,在甚麼處?所以道,向前迷底,便是即今悟底;即今悟底,便是向前迷底。”《古尊宿》卷32《清遠》五祖法演偈雲:

  山前一片閑田地,叉手丁甯問祖翁。幾度賣來還自買,爲憐修竹引松風。 《五燈》卷19《法演》

  “田地”象征“本來面目”。它本來就是自己所有,由于逐妄迷真,以致于一度失去。如今重新得到,仍舊是原先的那片田地。禅宗把未能明心見性者喻爲不耕種“祖父田園”的不肖子孫,說他們向外馳求,只能得些浮財,解決不了根本的饑飽《黃龍錄續補》。 因此,禅宗主張“直下識取本來契券”。 《續古》卷1《祖心》。又同書卷1《守卓》:“罷卻從前流浪,識取祖父契書,承認本家田業。”  佛性本有,故迷時不失,悟時不得:“本源自性天真佛,故不可以佛更得佛,不可以無相更得無相,不可以空更得空,不可以道更得道。” 《古尊宿》卷3《黃檗》參禅的目的是明心見性,所明之心是本心,所見之性是本性,是本來面目,離開本來心、本來面目,別無另一面目可尋。如果舍此他求,就是“騎驢覓驢”。既得驢開悟之後,以爲真有得,就犯了“騎驢不肯下”的禅病。行昌偈雲:

  因守無常心,佛演有常性。不知方便者,猶春池拾礫。我今不施功,佛性而見前。非師相授與,我亦無所得。《壇經·頓漸品》

  世俗之人把世間的“無常、苦、無我、不淨”誤認爲“常樂我淨”,這是顛倒的認識,簡稱“四顛倒”。二乘人據此否認有出世間的“常樂我淨”,又形成了新的“四顛倒”。《涅槃經》中大力破除這八顛倒。小乘破世俗有,大乘又破小乘有,建立涅槃真實,《涅槃經》提出常、樂、我、淨爲涅槃四德。但從禅悟的立場來說,它不過是方便法門。過河不須筏,在禅悟之境裏,不但沒有無常,也沒有與無常對立的“常”的存在之余地。不知此理,猶如不能在春池中拾取無價珍寶,只是拾些瓦礫般的糟粕。頓悟之時,佛性自然現前。它原本就存在于我們每個人身上,既不是師家傳授,也不是從外而得。《楞嚴經》的迷頭認影喻,也是禅宗用來象征佛性無所得的範本。《傳燈》卷25《匡逸》:“迷時即有質礙,爲對爲待,種種不同。忽然惺去,亦無所得。譬如演若達多認影爲頭,豈不是擔頭覓頭。然正迷之時頭且不失。及乎悟去,亦不爲得。”  龐蘊偈雲:

  菩提般若名相假,涅槃真如亦是虛。欲得心神真解脫,一切名相本來無。 《龐居士語錄》卷下

  將菩提、般若、涅槃、真如等一切名相都予以否定,以體證纖翳不著的空性,即可獲致真正的解脫。脫落了悟之心的禅者,回歸于饑食困眠、自在自爲的生命律動:“明明無悟法,悟法卻迷人。長舒兩腳睡,無僞亦無真。”《五燈》卷5《善會》這就是得無所得。正因爲無所得,禅宗才有“去年貧,無卓錐之地;今年貧,卓錐之地也無”的灑脫;開悟之時的禅者,才能澄觀萬象,此時,萬象都以其纖翳不著的原真狀態在悟者大圓鏡般的心靈中騰踔、呈現:“師姑元是女人作”、“春來草自青”、“八兩元來是半斤”、“兩個五百文,依前是一貫”、“明星見處月叁更,個個眉毛眼上橫”、“但得雪消去,自然春到來”、 “五九盡日又逢春”、“冬到寒食一百五”、“日出東方月落西”、“六六叁十六”、“九九八十一”……乃至于“石頭大的大,小的小”、“長者長法身,短者短法身”,都是不加粉飾的本來面目。而能夠感受、欣賞這原真狀態、“本來面目”的,就是“觀自在”,是脫落一切意識雲翳、纖塵不著的澄明悟心。

  《心經》開篇“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是全經的總綱,《心經》的一切義理,乃至整個佛法的義理,都盡在其中,而首句“觀自在菩薩”更是綱中之綱,重中之重。《心經》的般若空觀由五蘊皆空、色空相即、諸法空相、了無所得四個部分構成,這些思想成爲禅宗思想最爲重要的源頭,禅宗思想、禅悟思維深受其影響:

  其一,禅宗運用五蘊皆空的般若空觀體證五蘊空性,指出執著五蘊和合而成的人法,是導致衆生輪回痛苦的根源;同時又從煩惱即菩提的立場,肯定五蘊的本身即是佛性,關鍵在于一心的轉換。

  其二,禅宗運用色空相即的般若空觀,圓融真空妙有,既避免了執色而引起的痛苦煩惱,又避免了執空而引起的斷滅枯寂。悟色即空,成大智而遠離煩…

《禅宗思想淵源 第叁章 《心經》與禅宗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