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思想淵源 第叁章 《心經》與禅宗思想▪P2

  ..續本文上一頁集》卷9《洛浦》

  永嘉大師指出,一旦覺悟,則法身只是生命的真實、永恒的存在。除了原本的心態之外,別無一物可得。當回溯到生命的源頭,佛性便皎然現前。此時就會發現,障蔽清明自性的陰霾,原本不有,當體是空,只不過像暫掩日光的浮雲而已。由五蘊派生的貪嗔癡叁毒,也像倏生倏滅的泡沫,暫有還無,虛幻不實。 《續古》卷1《慈明圓》:““五陰浮雲空去來,叁毒水泡虛出沒。”若如是者,是爲“度一切苦厄”,乃至無量無邊煩惱知解,悉皆清淨,是爲清淨法身。”  惟勁禅師指出,衆生執幻成真,遂使得浮妄的五蘊四大障蔽了清明的本性;洛浦禅師以水上泡沫譬喻五蘊合成的人身,不但深知五蘊合成的人身不實,而且洞察五蘊的本身亦空,從而明明白白地見到超出虛幻蘊漚之外的亘古長新的本來面目。 臨濟大聲疾呼:“五蘊身田內有無位真人,堂堂顯露,無絲發許間隔。何不識取!”《傳燈》卷28《義玄》“赤肉團上有一無位真人,常從汝等諸人面門出入,未證據者,看,看!”《臨濟錄》“赤肉團”是五蘊和合的身體,“無位真人”是本來面目。禅的終極關懷就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就是照見五蘊的空相,破除對五蘊的執著,發現五蘊之中輝騰今古的清明自性,複歸于纖塵不染的生命源頭:

  般若靈珠妙難測,法性海中親認得。隱顯常遊五蘊中,內外光明大神力。 《傳燈》卷30《丹霞》

  五蘊山頭古佛堂,拈香擇火好承當。何須向外求賢聖,終日無非是道場! 《頌古》卷4本覺一頌

  在五蘊之中的清明自性,就是“般若靈珠”、“古佛堂”、“無相佛”, “五陰山中古佛堂,毗盧晝夜放圓光”,《祖堂集》卷20《灌溪》“五蘊山頭無相佛,放光動地廓周沙”《圓悟錄》卷6, 也就是“赤肉團上” 壁立千仞的“無位真人”,也就是“埋在形山”的“一寶”《寶藏論》。

  當五蘊成爲障蔽自性的塵埃時,必須用般若照見其空性。“照見五蘊皆空”,是說五蘊根本不可得,不可執著它爲實有,但並不意味著徹底否定五蘊。如果只看到五蘊的“空”,則是避俗求真,落入新的執著。當照見其“如夢、如響、如光影、如陽焰、如像、如幻、如化”的空性《大般若經》卷409, 就不會對它生起執著,此時五蘊不再是障蔽自性的塵埃,而是自性的顯現,是自性的妙用,與真如無二無別,故《大般若經》雲:“五蘊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五蘊。……若五蘊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無二無別。” 卷513“如來真如即五蘊真如,五蘊真如即世間真如,世間真如即一切法真如。”卷560這與“諸煩惱是道場”《維摩經·菩薩品》、  “淫怒癡性即是解脫”《維摩經·觀衆生品》思想息息相通,是“生死即涅槃”式的大乘佛教的圓融境界。龐蘊詩雲:

  易複易,即此五蘊成真智。十方世界一乘同,無相法身豈有二?若舍煩惱覓菩提,不知何方有佛地?《龐居士語錄》卷下。“成”,《祖堂集》卷15《龐居士》作“有”,其他禅錄所引,多作“有”,皆不及“成”字義長。  

  離煩惱之外並無菩提可求。“真智”在表面上雖與“五蘊”相對立,但在本體上,二者是相即、同一的。若如實地觀照諸法空相,洞明緣起與無自性,以般若直觀照徹貪嗔癡等煩惱,則知煩惱的全體皆是法性,四大五蘊即是真智本身。能否完成轉變,關鍵在于能否“行深般若”。一念具五陰,一念除五陰:“微有念生,便具五陰叁界輪回生死,皆從汝一念生。”《傳燈》卷12《楚南》  “迷時六識五陰皆是煩惱生死法,悟時六識五陰皆是涅槃無生死法。”《第五門悟性論》故僧問什麼是清明的自性時,趙州即答以“四大五陰!” 《傳燈》卷28《從谂》。王梵志詩:“若欲覓佛道,先觀五蔭好。妙寶非外求,黑暗由心造。……觸目即安心,若個非珍寶。”《王梵志詩校注》卷7可見,五蔭的好壞,全在一心的轉換。  僧問大龍:“色身敗壞,如何是堅固法身?”大龍答:“山花開似錦,澗水湛如藍。”《碧岩錄》第82則暗示在五蘊和合而成的色身之外,別無法身可覓,山花澗水的當體就是實相。在禅者看來,四大五蘊,行住坐臥,開單展缽、僧堂佛殿、廚庫叁門,無一不是自性的 “法王身”《黃龍四家錄·黃龍南續補》。

  “行深般若”而“照見五蘊皆空”,能夠“度一切苦厄”,解除人生的種種痛苦,而直濟涅槃解脫的彼岸。據有的學者研究,“度一切苦厄”五字,梵文原經中並沒有,筆者通檢般若類經典,“度一切苦厄”僅在什譯本和奘譯本中出現過,而在《大般若經》並無出現。有的學者指出,相傳梵文原本沒有這五字,這五字乃玄奘大師所增。參《集成·前言》第13頁。  它是玄奘大師爲了強調主旨而增加的一句話。這句話確有畫龍點睛之妙。“度一切苦厄”,就是將人類精神從“不自在”提升到“觀自在”,獲得灑脫通達安詳圓滿的澄明襟懷。

  二、色空相即的禅思詩情

  般若空觀“五蘊皆空”旨在破除我執,並進一步破除法執。但破有易沈空,因此《大般若經》從煩惱菩提不二的角度強調五蘊即真智,這實際上已經蘊含著色空不二的命題。《心經》作爲《大般若經》的提綱,五蘊即真智也是應有的潛在涵義。在般若空觀的“五蘊皆空”義之後,經文對之作進一步的深化,這就是般若空觀的色空相即義。

  1.般若空觀的色空相即義

  《心經》在談色空不二的般若體驗時,用了極爲精警凝練、生動形象的語言: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這段經文表征了緣起性空、性空相有的般若空觀。《心經》中最關鍵的一個字就是“空”。“色”指有形質的一切萬物,“空”指事物的空性。經文說“五蘊皆空”、“色不異空”,並不意味著世界人物一無所有,在山河大地之外,還有另一個叫做空的東西。“空”並不爲我們肉眼所能見到,能夠見到的空,是和色相對待的空,仍屬于色的範圍。所謂“空”,指萬物雖有形相,而究其實際,無非是因緣和合的假相,真體顯時,相皆空寂,所以說“色不異空”。但這個 “空”並不是斷滅頑空,而是真空,是色蘊的本體。本體上雖無青黃赤白長短方圓等相,而此等假相,正依本體而立,是本體的顯現,所以叫“空不異色”。簡言之,色雖分明顯現而無實體,故雲色不異空;雖無實體而分明顯現,故雲空不異色。世人于有相處執色,無色處執空,故先以色空不異破其偏見。

  但“不異”的說法,仍有“相等”的含義,觀念上仍然有色與空的相對性存在。因此,經文又在色空不異的基礎上,進一步說明色空的絕對等同,指出一切色都是假相變現,並不是滅色之後才是空,而是色的本身就是空。因爲它沒有實在的自性,是幻有而非實有,故當體是空參太虛《法性空慧學》。 

  同樣,受想行識也是因緣所生的有爲法,體性不可得,不可得即是空。另一方面,受想行識由于緣起而存在,與空是一體的兩面,所以與空相即。一切法的生滅有無,都因無自性畢竟空而得成立,“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中論》卷4。

  色空相即的理趣,佛教的小乘諸派及大乘中的唯識學派皆不曾論及,它是大乘般若思想的精華。從對禅宗修行的指導意義上來看,色空相即導向了即俗而真、悲智雙運的禅修方向。印順指出,“就現實“五蘊”而體證“空相”中,表現爲大乘菩薩的,不只是“照見五蘊皆空”,而是從“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去證入的”《妙雲集》下編。 小乘聖者,觀五蘊而證入空寂,離世間而覓涅槃。而大乘聖者則認爲,五蘊與空相決非對立,沒有離五蘊的空,也沒有離空的五蘊,應即俗而真,親證“世間即涅槃”,“生死即解脫”,“煩惱即菩提”, “即世而出世”。由此可見,“般若的空義,是在諸法緣生義上建立,若只明諸法空相,不談緣生與大悲,其所談之空,便易落虛無斷滅的惡趣,不能成爲空有不礙的正義;同時惡趣空即是撥無因果,沒有罪福,那麼救世利人的大悲心也就失掉了”。竺摩《泛論般若》,《般若思想研究》第14頁,《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45冊。  

  盡管菩薩即俗而真、即色是空,不離世俗,甚至以貪、嗔、癡、慢爲方便,但在修證的過程中,大乘菩薩還是“照見五蘊皆空”,還是證入“諸法空相”, “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因爲五蘊是衆生的生死現實,而修行者所趣證的目標決不是五蘊。修證的主要途徑,正是即“色”觀“空”而契入“空相”。在沒有契入“空相”以前,談不上即色即空的妙悟。所以觀“空”而契入“空相”,是轉迷爲悟、轉凡成聖的關捩所在,正如印順所說:“般若的“照見五蘊皆空”,是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有無礙的正觀爲方便,而契入“諸法空相” 的。”《妙雲集》下編

  2.色空相即的禅思詩情

  從禅宗思想史來看,較早地從理論上論析色空相即的,是傳爲僧肇所作的《寶藏論》。

  對色空相即的般若空觀,《寶藏論》以水與泡的關系來作類比:水喻空 因風吹而成泡喻色,泡即是水,非泡滅水。泡滅爲水,水即是泡,非水離泡。執色懼空者,不知色即是空;執空懼色者,不知空即是色。《寶藏論》:“夫以相爲無相者,即相而無相也。故《經》雲“色即是空”,非色滅空。譬如水流,風擊成泡,即泡是水,非泡滅水。夫以無相爲相者,即無相而相也。經雲空即是色,色無盡也。譬如壞泡爲水,水即泡也,非水離泡。夫愛有相畏無相者,不知有相即無相也。愛無相畏有相者,不知無相即是相也。”  

  初期禅宗即已體證到色空不二,如道信禅師從修證過程由淺入深的層次來剖析色空相即的真谛:“初地菩薩,初證一切空,後證得一切不空,即是無分別智,亦是色。色即是空,非色滅空,色性是空。”《楞伽師資記》從一切皆空,上升到一切不空,再上升到色空相即,逐層提升的軌迹十分明顯…

《禅宗思想淵源 第叁章 《心經》與禅宗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