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向漸修的。
2灑脫不羁的奔放氣質
在《楞伽經》卷3中,提出了行五無間業凡夫俗子惡逆至極的業報的人卻不入地獄的觀點。這五無間業是:殺父、殺母、殺害得道的羅漢、破壞和合修行的僧衆、惡心蓄意出佛身血。接著又用反辭解釋五無間業的含義:能斷無明的爲“殺父”;能斷貪愛的是“害母”;能斷除導致沈迷妄想的心理狀態的是“殺阿羅漢”;能了解身心五陰積聚的業力的是“破和合僧”;能斷除七種識和自共相的作用,並轉入第八如來藏識,變爲大圓鏡智的,是“出佛身血”。這五種無間業都是在內證自性的過程中發生的,行此等事不但沒有罪過,而且是莫大的善行,因爲他們能從中證得真如自性平等的道理。“貪愛名爲母,無明則爲父。覺境識爲佛,諸使爲羅漢。陰集名爲僧,無間次第斷。謂是五無間,不入無擇獄。” 卷3這種觀念對禅宗産生了很大影響。“無明爲父,貪愛爲母。……自己是刀,還殺自己無明貪愛父母,故雲殺父害母。”《古尊宿》卷2《懷海》 臨濟對此更是大張旗鼓不遺余力地提倡:
無明是父。爾一念心求起滅處不得,如響應空,隨處無事,名爲殺父。…… 貪愛爲母。爾一念心入欲界中,求其貪愛,唯見諸法空相,處處無著,名爲害母。 ……爾向清淨法界中,無一念心生解,便處處黑暗,是出佛身血。……爾一念心正達煩惱結,使如空無所依,是破和合僧。……見因緣空,心空法空,一念決定斷,迥然無事,便是焚燒經像。
道流,爾欲得如法見解,但莫受人惑,向裏向外,逢著便殺:逢佛殺佛,逢祖殺祖,逢羅漢殺羅漢,逢父母殺父母,逢親眷殺親眷,始得解脫,不與物拘,透脫自在。《臨濟錄》
這種主張,與佛教史上同類的思想融彙在一起,促進了臨濟宗禅風機鋒峻烈、意態奔放的風格的形成,以致于有叱咤風雲的“臨濟將軍”之譽。這對禅宗破偶像、決網羅的精神氣質之形成亦有莫大的裨益。
3含穢茹垢的河沙境界
大乘佛教悲智雙運。上求菩提爲智,下化衆生爲悲。“娑婆往來八千度”,從涅槃的彼岸返回此岸,活動在無常世界的痛苦中間,才能實現真正的大悲。而真正的涅槃是智與悲的根源,無私地關懷著陷于生死流轉的一切衆生的解脫: “譬如河沙,一切魚龜、輸收魔羅、師子象馬、人獸踐踏。沙不念言彼惱亂我,而生妄想。……一切外道,諸人獸等,一切煩惱,如來不念而生妄想。”卷4 這種河沙境界,影響了禅者謙卑寬容的襟懷。黃檗發揮此旨說:
恒河沙者,佛說是沙。諸佛菩薩釋梵諸天步履而過,沙亦不喜。牛羊蟲蟻踐踏而行,沙亦不怒。珍寶馨香,沙亦不貪。糞尿臭穢,沙亦不惡。此心即無心之心,離一切相,衆生諸佛,更無差別。但能無心,便是究竟。《傳心法要》
享譽禅林的趙州石橋,也正是以其“度驢度馬”、“個個度人”《五燈》卷4《從谂》的大乘悲懷,而引起禅者的推崇。“趙州的石橋正像恒河的沙,盡管被千萬牲口踐踏,盡管千萬牲口的屎尿排在上面,這恒河沙卻從不抱怨。千萬牲口的腳印在恒久的時間中都慢慢被平複,而他們的屎尿都被吸收,留下那沙子永遠是幹淨的。趙州的石橋亦是如此。……禅者……正像這樣一座橋,爲了他的人類同胞之福祉默默地工作著。”鈴木大拙語禅者正像恒河沙、趙州橋,永遠的謙卑平懷,含垢忍穢,普度衆生。
4叁身四智的圓滿自心
“叁身”是《楞伽經》中常提到的觀念之一。所謂叁身,指佛的法、報、化叁身。而“四智”,則是指將有煩惱的八識轉變而成的四種智慧,即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成唯識論》卷10謂:其一,眼耳鼻舌身等五識可以轉爲“成所作智”,得此智後,可以出入十方世界,以身口意叁業爲衆生行善;其二,第六識意識可以轉爲“妙觀察智”,得此智後,能根據有情衆生的不同情況而自在說法,教化衆生;其叁,第七識末那識可以轉爲“平等性智”,得此智後,能平等普度一切衆生。其四,第八識阿賴耶識、藏識 可以轉爲“大圓鏡智”,得此智後,即能如大圓鏡的光明,遍映萬象,纖毫不遺。據說具備這四種智慧,即可達到佛果,實現從凡入聖的轉變或飛躍。在《楞伽經》裏並沒有明確提出“四智”之名,而“四智”在唯識宗的其他經典裏卻屢見不鮮。返本溯源,禅僧往往從《楞伽經》中體會叁身四智。智通禅師初看《楞伽經》約千余遍,而不會叁身四智。禮拜六祖,求解其義:
祖曰:“叁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若離本性,別說叁身,即名有身無智。……偈曰自性具叁身,發明成四智。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若離叁身,別譚四智,此名有智無身也。”……複說偈曰:“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若于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師禮謝,以偈贊曰:“叁身元我體,四智本心明。身智融無礙,應物任隨形。”《壇經·機緣品》
《壇經》汲取《楞伽經》精髓,熔鑄唯識思想,由此可見一斑。只不過,慧能把極爲繁瑣的叁身四智簡明化了。慧能指出,人的本心本性中具有叁身,明心見性也就實現了叁身;而四智,也存在于人的本心本性中,如果離開本心本性談叁身四智,則所談的不過是空洞的概念,只能叫做有身無智。只要在轉識成智時實現徹底的轉變,即使身處紛亂的塵世繁興,仍如常在大定之中,心靈永遠甯靜,不爲外界事物所幹擾。智通聽後,當即悟出叁身原本就在我的體內,四智原本就在我的心中。叁身與四智融合而無礙,如水映月隨物現形。這就將繁瑣的名相化爲人的一念真心,將《楞伽經》活用于禅者的生活之中。永嘉玄覺《證道歌》高唱“叁身四智體中圓”,更是將自性具足一切的禅學感悟,化爲蕩氣回腸的詩人吟詠。
《楞伽經》素以繁雜艱澀聞名,禅宗則素以直捷明快著稱。但通過對楞伽妙谛、禅者悟心的審視,可以看出,《楞伽經》在繁瑣的底層有著禅悟的靈性濫觞,禅宗在直捷的深處有著《楞伽經》的理性淵源。《楞伽經》叁界唯心萬法唯識的理念、佛凡一體染迷淨悟的如來藏思想、纏縛由心一念心歇的解脫主張、鏡花水月即凡即聖的證悟智慧、超越相對不落言筌的語言觀念以及教禅並重宗說兼通的判教方法等,深刻影響了禅宗的本心論、迷失論、開悟論、境界論,並産生了禅機靈動的禅宗詩偈。因此,解悟受《楞伽經》影響的禅宗思想,必須有熟參楞伽妙谛的理性視角。禅宗在汲取楞伽妙谛的同時,將這種教理禅機化、禅趣化,較之經文簡明扼要,直截根源,從而將枯燥煩冗的理念化爲生機遠出的禅悟體驗,將繁瑣紛纭的名相化爲珠圓丸轉的禅機禅趣,將複雜嚴密的推理化爲直契本心的生命感受,形成了一則則禅門公案,並發爲箭鋒相拄的吟詠,凝成睿智深沈、澄明通脫的禅韻詩情。
《禅宗思想淵源 第一章 《楞伽經》與禅宗思想》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