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思想淵源 第二章 《起信論》與禅宗思想

  第二章 《起信論》與禅宗思想

  《起信論》全稱《大乘起信論》,全1卷,相傳爲印度馬鳴菩薩所造,南朝梁代真谛譯。收于大正藏第32冊。本書所論即主要依據此本。  其主旨是闡明如來藏緣起,從理論、實踐兩方面歸結大乘佛教中心思想,是一部體系嚴密的大乘佛教總結性的理論著作,是禅宗史的共識:“馬鳴菩薩撮略百本大乘經宗旨,以造《大乘起信論》。”《傳燈》卷13《宗密》“亦如祖師馬鳴菩薩,廣釋經造論,末後唯製一卷略論,名《大乘起信論》。……以此一論之要義,總攝諸部之廣文。以源攝流,有何不盡。”《宗鏡錄》卷39

  “一心”、“二門”、“叁大”、“四信”、“五行”是《起信論》的主要理論。所謂“一心”,指衆生心,即人性本具的如來藏自性清淨心。它一方面有清淨無漏的善性,另一方面也表現出染汙有漏的惡性,這就是“一心開二門”,即心真如門和心生滅門。心真如門闡說衆生心性本體不生不滅,遠離言說之相,畢竟平等而常恒不變;心生滅門揭示衆生心性之現象,即真如緣起。生滅門分流轉門、還滅門二種,流轉門中揭出“生滅”與“不生不滅”和合的“阿賴耶識”,並由此生起叁細、六粗、五意、六染而流轉于迷界;還滅門則是從迷界之中,依十信、十住等階次修行,而還至涅槃真如界。所謂“叁大”,即指體、相、用。衆生心體空而無妄,真心常恒不變,淨法滿足,是體大;含藏無量無盡如來功德性,是相大;能發揮無盡的功德本性,産生一切世間和出世間的善因果,是用大。所謂“四信”,指虔信真如與佛、法、僧叁寶。所謂“五行”,指笃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止觀。

  《起信論》在理論上和《楞伽經》有著深厚聯系,自隋唐時代的慧遠、元曉、法藏等開始,經過宋、元,直到明末的德清、智旭等對《起信論》頗有研究的大家,都認爲它是宗《楞伽經》而作。至于《起信論》的著、譯者到底是誰,則成爲學界懸案之一,迄今尚無定論。但所有的研究者對本論的價值都一致肯定,將它看作是嚴密精湛的大乘佛教思想的偉大著作。它是各宗所依據的重要經論之一,大乘佛教的主要宗派如華嚴、天臺、禅、淨、密等都深受其影響。宋代延壽撰寫《宗鏡錄》即經常依准《起信論》的旨意。禅宗與《起信論》結下了不解之緣, 如《傳燈》卷4《道林》:“詣長安西明寺複禮法師,學《華嚴經》、《起信論》。複禮示以《真妄頌》,俾修禅那。”《五燈》卷20《寶印》:“從德山清素得度具戒,後聽《華嚴》、《起信》,既盡其說,棄依密印于中峰。”《禅林僧寶傳》卷29《德普》:“年十八得度受具,秀出講席,解《唯識》、《起信論》,兩川無敢難诘者,號義虎。”  禅宗強調生起正信是開悟的重要前提,注重培養不退轉的大乘正信,《楞伽師資記》:“一發道心,乃至成佛,亦不退也。”《圓悟錄》卷6:“直得淨裸裸赤灑灑,是個無生法忍不退轉輪,截斷兩頭,歸家穩坐。”《大慧錄》卷13:“此一念心既發,當時成佛已竟,盡未來際永不退失。”  主張通過揚棄文字而把握《起信論》的精髓。《羅湖野錄》卷4:“妙喜老師謂其是講《因明》、《百法》、《起信》等論師,及參得禅了,開口更不著經論一字。”  禅宗的重要著作《觀心論》、《大乘五方便》、《壇經》、《壇語》、《傳心法要》、《禅門師資承襲圖》、《禅源諸诠集都序》、《臨濟錄》等,以及禅宗的重要人物慧能、神會、無相、無住、馬祖、黃檗、宗密、義玄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起信論》的影響。在本心論、迷失論、開悟論、境界論等層面上,《起信論》對禅宗思想産生了巨大的影響,並進一步影響到作爲禅悟載體的禅宗詩歌,爲中國禅林詩苑增添了新的內涵與神韻。

  一、《起信論》與禅宗的本心論

  《起信論》的骨綱是一心二門,一爲心真如門,一爲心生滅門。“心真如門” 是如來藏心的第一重含義,是從體性上來說的。它非染非淨、非生非滅、不動不靜、平等一味;“心生滅門”是如來藏心的第二重含義,是從相用上來說的。它表現爲隨熏轉變,形諸染淨;染淨雖成,性恒不動等。真如爲生滅之體,生滅爲真如之用。《起信論》說:

  心真如者,……所謂心性不生不滅,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真如自體相者,一切凡夫、聲聞、緣覺、菩薩、諸佛,無有增減。非前際生,非後際滅,畢竟常恒。從本已來,性自滿足一切功德。所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故,遍照法界義故,真實識知義故,自性清淨心義故,常樂我淨義故,清涼不變自在義故……名爲如來藏,亦名如來法身。

  不變的心的本性,就是如來藏自性清淨心。一切諸法都是因爲衆生的虛妄心念而形成千差萬別的相狀,其本質虛幻不實。若離絕妄念,就沒有一切境界之相。因此一切法從本體來說,遠離言說、名字、思慮,平等無二,永恒不變。語言是思維的外化,因而《起信論》注重破除語言與思維的意義:

  以一切言說,假名無實。但隨妄念,不可得故。言真如者,亦無有相。謂言說之極,因言遣言。……當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故名爲真如。

  言說只是方便,是建立在對待分別的基礎上的,因此不能指稱超越二元對待的實體,故《起信論》雲:“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非色非心,非智非識,非有非無,畢竟不可說相。而有言說者,當知如來善巧方便,假以言說引導衆生。其旨趣者,皆爲離念歸于真如。”《起信論》還進一步指出,連“真如”也只是爲了使人體證佛教真理而權且設立的名目,在第一義上,對“真如”的名相也不可執著。因爲“真如”本無名字,說個“真如”早非“真如”了。

  《起信論》的“心真如”觀念強調真心自體的超越性,“如來藏”觀念強調 “一切衆生皆有佛性”,即人人皆有永恒清淨的本心本性。禅宗思想深受《起信論》本心論的影響,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真心本體,超越一切

  依《起信論》的觀點,萬法都是虛妄心念的顯現,“若離妄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惟一真心矣”《人天眼目》卷5, “真心本體,超出因果,通貫古今,不立凡聖,無諸對待,如太虛空,遍一切處,妙體凝寂,絕諸戲論,不生不滅,非有非無,不動不搖,湛然常住。”《真心直說》宗密還指出《起信論》“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與《金剛經》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的息息相通之處。《原人論》:“《起信論》雲:“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即無一切境界之相。”《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離一切相,即名諸佛。””  延壽則指出,妄念若消,萬法本閑,法眼清明,見聞不昧。《宗鏡錄》卷44:“如《起信論》雲:“一切諸法,皆由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妄念,則無境界差別之相。”故知妄念空而根境謝,識想消而塵垢沈,則法眼應時清明,常光了然頓現。見聞本性既爾,諸根所現亦然。”  宗杲則繼承《起信論》心性離相特別是離絕語言相的觀念,將之運用于禅法實踐之中:“佛法要妙,離言說相,離文字相,離心緣相。不可以有心求,不可以無心得,不可以語言造,不可以寂默通!”《大慧錄》卷5。同書卷19:“唯親證親悟底人,不假言詞,自然與之默默相契矣。……到這個田地,方可說離言說相,離文字相,離心緣相。”同書卷28:“諸佛諸祖,並無一法與人,只要當人自信自肯自見自悟耳。若只取他人口頭說底,恐誤人。此事決定離言說相,離心緣相,離文字相。”  通過離言絕慮,參禅者走向了內證之路:《宗鏡錄》卷6: “離言說相,豈可以言談?離心緣相,豈可以心度?實謂心言路絕,唯證相應耳。”

  言之者失其真,離名字相。知之者返其愚,離心緣相。有之者乖其性,離影像相。無之者傷其軀,離寂滅相。恁麼說話,大似泥中洗土塊。《宏智廣錄》卷4

  境緣無好醜,好醜起于心。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偏知。《傳燈》卷4《法融》

  禅師首先強調要離文字、名字、心緣、影像、寂滅諸相,因爲言說喪失本真、知之即有不知、執實乖離本性、斷滅墮于頑空。接著又運用金剛般若隨說隨掃,提醒學人不可膠著于自己的開示,而要會取言外言,意外意。法融禅偈則指出,好醜等一切對立分別都根源于妄心妄情的分別計度。只要遣除了妄心妄名,真心就會無所不在無所不知。

  2.自性清淨,遠離垢染

  《起信論》主張人人皆有不增不減“清涼不變”的“真如自體”,即自性清淨心。這也是禅宗本心論的基本觀念。所謂自性清淨心,“亦雲清淨本覺。以無起無生自體不動,不爲生死所染,不爲涅槃所淨,目爲清淨”《宗鏡錄》卷3。慧能開示學人時曾引《菩薩戒經》“我本元自性清淨”、《維摩經》“即時豁然,還見本心”,以說明“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的禅理。《菩薩戒經》的“本元自性清淨”、《維摩經》的 “本心”,即是《起信論》所說的“自性清淨心”。宗密指出,禅宗初祖達摩所傳授的,正是這個自性清淨心。《禅源諸诠集都序》卷2:“此教說一切衆生皆有空寂真心,無始本來性自清淨。明明不昧,了了常知。盡未來際,常住不滅,名爲佛性,亦名如來藏,亦名心地。”  自性清淨又分爲兩種,一是本來清淨,一是離垢清淨。衆生真如之心體,本來清淨無染,稱爲本來清淨;這個清淨的心體,遠離一切煩惱垢染,稱爲離垢清淨《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6:

  既雲本淨,不待斷障,即知群生本來皆有,但以惑翳而不自悟。故佛開示,皆令悟入,即《法華》中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如上所引,佛本出世只爲此事也。彼雲:使得清淨者,即《寶性》中離垢…

《禅宗思想淵源 第二章 《起信論》與禅宗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