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思想淵源 第二章 《起信論》與禅宗思想▪P5

  ..續本文上一頁視爲無始無明的起因,因此,截斷妄念之流,就成爲禅宗修行的重要課題。禅宗主張截斷念念相續之流,以達到念念不住的開悟: “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爲系縛。于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壇經·定慧品》念念不住即是離念,是禅宗修證的基本方法:“大凡修行須是離念,此個門中最是省力。只要離卻情念,明得叁界無法,方解修行。”《古尊宿》卷32《清遠》。《圓悟錄》卷14: “一片田地唯離念絕情,迥超常格。”  離念也可以看作是無念:“若也起心即滅,覺照自亡,即是無念。是無念者,無一切境界。如有一切境界,即與無念不相應故。”《神會錄》。《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上:“無念者,一切處無心是,無一切境界,無余思求是,對諸境色,永無起動,是即無念。無念者,是名真念也。”  但離念、無念並不是離絕念頭而墮入死水頑空,而是即念離念,即念無念,即金剛般若式的無住生心。《宗鏡錄》卷92:“若無念之人非是離念,但是即念無念,念無異相,雖有見聞,皆如幻化。”  

  “無念”成爲《壇經》的一個基本思想,在《壇經》中,慧能宣稱:“我此法門從上已來,頓漸皆立無念爲宗,無相爲體,無住爲本。……無念者,于念而不念。……于一切境上不染,名爲無念。……是以立無念爲宗。即緣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念從此而生。”在“無念”、“無相”、“無住”當中,“無念”是根本性的概念。在《起信論》中,“無念”是指與真如之心相契合的精神境界,達到這種境界就得到相當于佛的智慧。而慧能所說的“無念”不是要求人們離群索居,閉目塞聽,什麼也不想,什麼也不念,而是在現實的社會環境之中,照常從事各種活動,只是對任何事物、任何對象都不産生取舍的念頭,沒有執意的好惡、美醜的觀念。在慧能弟子神會的《壇語》中,“無念” 也構成了其禅法體系的核心觀念。神會指出,“心無有起,是真無念”,如果做到無好惡取舍,就可斷除妄心,達到無念的境界,就可以從生滅門頓入心真如門,達到真正的開悟。據《曆代法寶記》記載,劍南淨衆禅派創始人無相禅師每當舉行“授緣”法會時,往往向衆人宣說“無憶、無念、莫忘”,並說無念就是《起信論》中的“真如門”,而“有念”則是其中的“生滅門”。無相的弟子、保唐禅派的創始人無住禅師,在說法時套用《起信論》的心性理論說,人有“兩種根本”,一是“無始生死根本”,以思慮、分別永不停息的“攀援心”爲自性,此即所謂的“妄心”;一爲“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是指清淨的真如佛性。人之所以流轉叁界,就是由于“妄心”的作用,經常處于“有念”,以致于將本有的清淨佛性覆蓋。如果能夠“遠離虛妄”,達到“無念”的境界,就可以消除一切“罪垢”煩惱,達到“見性”開悟。本段關于“無念”對禅宗的影響,參楊曾文《唐五代禅宗史》中第171頁、第221頁、第261頁、第271頁的相關論述。  

  《起信論》謂“或有衆生無善根力,則爲諸魔外道鬼神之所惑亂。若于坐中現形恐怖,或現端正男女等相,當念唯心,境界則滅,終不爲惱。”禅宗亦深得此意。道樹禅師山居時,“常有野人,服色素樸。言譚詭異,于言笑外,化作佛形及菩薩羅漢天仙等形,或放神光,或呈聲響。師之學徒睹之,皆不能測。如此涉十年後,寂無形影。師告衆曰:“野人作多色伎倆眩惑于人,只消老僧不見不聞。伊伎倆有窮,吾不見不聞無盡。””《傳燈》卷4《道樹》使道樹得以持守禅心的,正是無念法門。通過無念、離念的禅法訓練,可以養成存在而超越的處世態度。雖然生活于現象界,卻不爲紛纭生滅的現象所迷惑,而獲得澄明甯靜的襟懷。

  2.破除我執,心物雙泯

  《起信論》強調遠離我法二執,這對禅宗思想也産生了重要影響。根除“我見”是禅宗的基本思想。“經雲叁界無別法,惟是一心作。當知心是萬法之根本也。雲何邪念無明不了?妄執爲我。我見堅固,貪嗔邪見,橫計所有,生諸染著。” 《永嘉集》“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咄!都不見,最親見!”《如淨語錄》卷上惟勁《覺地頌》雲:

  出沒任真同水月,應緣如響化群情。衆生性地元無染,只緣浮妄翳真精。不了五陰如空聚,豈知四大若乾城?我慢癡山高屹屹,無明欲海杳溟溟。……了此幻性同陽焰,空花識浪複圓成。太虛忽覺浮雲散,始覺虛空本自清。今古湛然常皎瑩,不得古今凡聖名。《傳燈》卷29《惟勁》

  衆生性地原本清明皎潔,如同明月映照在清澈的潭水。由于不覺念起,致使虛浮的妄情妄見,遮蔽了自性的純明。衆生妄執有我,殊不知色受想行識五陰不過是虛假和合而無實在的主人,譬如無人的聚落;組成生命的地水火風四大,如同海市蜃樓般虛幻不實。由執著自我而生起的忄喬慢之心,如同高山亂石般聳立;由無明癡迷而形成的欲望之海,浩無涯際,波濤洶湧,實際上,它不過是依托心性而起的識浪所産生的幻覺,是自心變現的幻境造成了自心的恐怖。只要明白這種虛幻之性是空花陽焰般不實,就會空花滅卻識浪平,翳障自性天空的浮雲便會散滅,還本心一個澄澄湛湛的本來。本心超越一切分別對立,一切古今凡聖的觀念都脫落無痕。

  3.不二法門,消除差別

  《起信論》:“究竟離妄執者,當知染法、淨法皆悉相待,無有自相可說。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非色、非心,非智、非識,非有、非無,畢竟不可說相。而有言說者,當知如來善巧方便,假以言說引導衆生。其旨趣者,皆爲離念歸于真如。”染法相對淨法而成,淨法與染法相對而有。沒有染法就沒有淨法。對染說淨故有淨,對淨說染故有染,所以染淨二者都沒有自己的形相,都不可用語言來表達。一切染淨諸法,既非色法,又非心法,既非無分別的智心,又非有分別的識心,既非執著色相之有,也非斷滅色相之空,終究不可用言語來表達。之所以有言說是如來隨機破執的方便,其旨趣是爲了使衆生遠離分別念,歸向真如之法。

  禅宗深谙此理,運用不二法門,破除相對觀念。慧能說:“道無明暗,明暗是代謝之義。明明無盡,亦是有盡,相待立名故。經雲:“法無有比,無相待故”。” 《祖堂集》卷2《慧能》禅宗致力于破除真妄的對待,《傳燈》卷30澄觀《心要》:“然迷悟更依,真妄相待。若求真去妄,猶棄影勞形。若體妄即真,似處陰影滅。若無心忘照,則萬慮都捐。”  破除能所的對待,《宗鏡錄》卷5:“心境豁然,名爲見道。于見道中,相待之真妄自融,對治之能所皆絕,能所盡處自然成佛。”  破除覺與不覺的對待。《宗鏡錄》卷6:“故《論》雲:“若離不覺之心,則無真覺自相可說。”以覺對不覺說共相而轉,若無不覺覺無自相。如獨掌不鳴,思之可見。乃至染淨諸法,悉亦如是,皆相待有,畢無自體可說,如離長,何有短?離高,何有低?”  諸法皆因相待而得以成立,故參禅者要想體證諸法的空性,就必須離四句、絕百非,破除非有非無、非色非心等一切對立。禅宗精神的根本特質正在于破除相對觀念而獲得心靈的超越,正如寶志《大乘贊》所說:“報你衆生直道,非有即是非無。非有非無不二,何須對有論虛?有無妄心立號,一破一個不居。兩名由爾情作,無情即本真如。” 《傳燈》卷29《寶志》“無分別”是禅宗開悟論的基石。禅宗指出,般若無知而無所不知,正是無分別智能夠“分別”一切,所謂“如來以無分別智,能分別一切。豈有分別之心而能分別一切?”《神會錄》這種無分別心,如同朗月平等一如地將它的清輝灑向千萬條江河,映物無心,“大智無分別,大用無理事。如月印千江,似波隨衆水”《正法眼藏》卷3之下。 表現在禅者的處世態度上,便是騰騰任運、如魯似愚的悟者風範,“但一切時中行住坐臥,但學無心,亦無分別,亦無依倚,亦無住著。終日任運騰騰如癡人相似”《宛陵錄》。 如此,饑來吃飯困來眠,分別不起即灑脫:“佛法本無許多,若以無心無念、無事無爲、無計較、無分別,至竟著衣,至竟吃飯,何曾動著一絲毫。” 《圓悟錄》卷12一念放下無分別,所行步步悉真如:“行路易,路易真不虛。善惡無分別,此則是真如。”《善慧錄》卷3

  《起信論》主張通過施、戒、忍、進、止觀五門發起大乘正信,其一以貫之的主線仍是無分別,如《起信論》的施門說“亦當忍于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禅宗主張八風吹不動天邊月式的自在解脫:

  安耐毀譽,八風不動。《永嘉集》

  二六時中,對五欲八風,如盲人視物。《續古》卷2《法昌遇》

  正士由心于是觀,不爲八風之所牽。《善慧錄》卷3

  八風吹不動者,真是珍寶山也。《最上乘論》

  對五欲八風,不被見聞覺知所縛,不被諸境惑,自然具足神通妙用,是解脫人。《祖堂集》卷14《懷海》

  “如何是祖燈?”“八風吹不滅。”《傳燈》卷23《橫龍》

  世間富貴驕奢,五欲八風,入作無門。《續古》卷4《應庵華》

  八風吹不動,千古鎮常安。《從容錄》第19則

  禅宗還將此化作生動的吟詠:

  知心非心意非意,八風傷逼豈懷愁。隨風東西無我所,獨脫逍遙不系舟。 《善慧錄》卷3

  寒山無漏岩,其岩甚濟要。八風吹不動,萬古人傳妙。《全唐詩》卷806

  生也猶如著衫,死也還同脫褲。生也無喜無憂,八風豈能驚怖?《傳燈》卷30蘇溪《牧護歌》

  善慧詩以“不系舟”意象表征對八風的態度。詩意謂洞知虛妄的心意非真心本體,就會對八風的摧逼采取超然的態度,而獲得閑雲野鶴般的潇灑自在,又如同不系之舟隨波漂流。寒山詩以“無漏岩”意象表征修養純淨的心性,它堅固圓滿,不受八風的影響。蘇溪詩以“著衫”、“脫褲”意象表征生死一如的禅悟體驗,說明既已透過生死大…

《禅宗思想淵源 第二章 《起信論》與禅宗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