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思想淵源 第二章 《起信論》與禅宗思想▪P4

  ..續本文上一頁“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骷髅不二如來。大師曰“叁界唯心”,豈欺我哉!”《林間錄》卷上

  一切分別皆源于自心,心生則法生,心滅則法滅。“以心生則種種法生,以無明力不覺心動能現一切境界,則心隨熏動,故雲生也。若無明滅境界隨滅,諸分別識皆滅無余,故言心滅則種種法滅。此則心原還淨,故雲滅也。”《宗鏡錄》卷73《起信論》心生法生心滅法滅的觀點,成爲禅宗開示學人的口頭禅:“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故知一切諸法皆由心造,乃至人天六道地獄修羅,盡由心造。”《宛陵錄》“道流,你欲得作佛,莫隨萬物。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一心不生,萬法無咎。”《古尊宿》卷4《義玄》  “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心法兩忘,如撾塗毒鼓,聞者皆喪。又如大火聚,近之則燎卻面門。悟之者立地成佛,迷之者永劫輪回。”《密庵語錄》  禅宗指出,本心能生萬種法,本心能滅萬種法。《傳燈》卷5《慧能》: “汝等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無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萬種法。故經雲:“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因此要想認識實相,唯有安頓好自心。只要此心不執著于善惡等相對分別,萬法就會如其本然地呈現。《傳燈》卷7《法常》:“若欲識本,唯了自心。此心元是一切世間、出世間法根本,故 “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心但不附一切善惡而生,萬法本自如如。”  禅宗詠爲:

  心生種種法生,森羅萬象縱橫。信手拈來便用,日輪午後叁更。心滅種種法滅,四句百非路絕。直饒達摩出頭,也是眼中著屑。心生心滅是誰?木人攜手同歸。歸到故鄉田地,猶遭頂上一錘。《五燈》卷20《文琏》

  心生種種法生,森羅萬象都是一心的顯現。大機大用之人,超越了對立分別,半夜日頭明,日午打叁更。心滅種種法滅,離四句絕百非,言語不到,心行處滅。縱是達摩西來,也是眼中著屑,無事生非。心生心滅的主體到底是誰?正是人人本具的真如自性。自性剿絕情識,枯木生花劫外春,顯發活潑機用,與木人攜手,一起歸到心靈的故鄉。禅宗運用金剛般若隨說隨掃:在禅悟之境裏,連個空的心念、悟的心境都不複存在。如果存有任何悟的觀念,都會招致師家爲剿絕情識而施使的惡辣鉗錘。

  “世間一切境界,皆依衆生無明妄心而得住持。”《起信論》禅宗將妄心看作是生死流轉的根本,宣稱“一切境界本自空寂,無一法可得。迷者不了,即爲境惑。一爲境惑,流轉不窮”《傳燈》卷8《無業》。 真心如如不動,萬法不遷。妄心逐境而起,故見萬法遷謝。《宗鏡錄》卷33:“了真心不動故,則萬法不遷,即常住義。若見萬法遷謝,皆是妄心。以一切境界唯心妄動,心若不起外境本空,以從識變故。若離心識,則尚無一法常住,豈況有萬法遷移。” 同書卷46:“一切境界唯心妄起故有,若心離于妄動,則一切境界滅,唯一真心無所不遍。”  延壽還進一步抉發一切境界唯心所現之理。《宗鏡錄》卷69:“一切境界,皆從識變,盡逐想生。離識無塵,識寂則諸塵並寂。離想無法,想空則諸法皆空。”同書卷78:“因內起念,想像思惟,則外現其相貌。念若不起,相不現前。以因內生外故,攝末歸本,全境是心。何者?若心不起境本空故,一切境界唯心妄動。”  由于“叁界唯心萬法唯識,離心之外無別識境”《圓悟錄》卷4, 故善惡也都由此心而生起,所謂“善既從心生,惡豈離心有?”《祖堂集》卷3《本淨》

  3.妄執情識是迷昧之源

  禅宗指出,世人之所以迷昧,是由于種種妄執:

  無明因愛相滋潤,名色根本漸次生。七識轉處蒙圓鏡,五六生時蔽覺明。觸受有取相依起,生老病死繼續行。業識茫茫沒苦海,徇流浩浩逐飄零。《傳燈》卷29惟勁《覺地頌》

  一切衆生,無不具有覺性,靈明空寂,與佛無殊。但以無始劫來,未曾了悟,妄執身爲我相,故生愛惡等情。隨情造業,隨業受報,生老病死,長劫輪回。… …多生妄執,習以性成。喜怒哀樂,微細流注。《五燈》卷2《宗密》

  衆生迷妄,于無心中而妄生心,造種種業,妄執爲有,足可致使輪回六趣生死不斷。《無心論》

  一切諸法,但有假名。……浮泡陽焰,芭蕉幻化,鏡像水月,畢竟無人。無明不了,妄執爲我。于非實中,橫生貪著。殺生偷盜,淫穢荒迷。竟夜終朝,程程造業。《永嘉集》

  妄執的根本是業識。“業識”是依止根本無明的力量,使“不覺”妄心起動。業識使人生背上了沈重的負擔,失去了自由:

  業識茫茫,蓋爲迷己逐物。《傳燈》卷12《道獻》

  但隨貪愛重處,業識所引,隨著受生,都無自由分。《五燈》卷3《懷海》

  參玄之士,觸境遇緣,不能直下透脫者,蓋爲業識深重,情妄膠固。同上卷16《了一》

  凡夫見聞,月皎水渾。心波業識,奔流苦門。《古尊宿》卷30《清遠》

  你諸人要參禅麼,須是放下著。放下個什麼?放下個四大五蘊,放下無量劫來許多業識。《續古》卷1《死心新》

  這一段事,人人本有,各各天真,只爲無始時來無明業識所覆,所以不能現前,卻去外頭別覓家舍。《大慧錄》卷18

  禅宗吟詠業識對人生的束縛說:

  無明業識幢,豎起漫天黑。一句不相當,拳頭飛霹雳。《如淨語錄》卷下

  無明業識的旗幢,一旦豎立起來,漫天昏黑,遮蔽了自性的清明。師家當機立斷,發現學人在玩弄業識精魂,當即飛拳痛擊,以粉碎其無明妄念。

  《起信論》指出,依止“業識”的動心,轉成“能見”之相,就是轉識;依止前“轉識”之相,“能現”一切境界,就是現識。“轉識”、“現識”也是參禅者所致力去除的對象:“自性能含萬法,名含藏識。若起思量,即是轉識,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壇經·付囑品》禅宗認爲,“現識不生,覺觀不起”即是無分別智《絕觀論》, 現識、分別事識皆是使清淨心流轉于染汙的緣起:“現識者,《起信》雲不相應心也。依不思議熏故得生,不思議變故得住。此現識所現境界,動彼心海,起諸事識之浪也。分別事識者,《起信》雲相應心也,依境界故得生,依海心故得住也。此一識者,皆是無明,熏習真如,成染緣起也。”《人天眼目》卷5 因此禅宗主張回歸于對六塵境界無分別的赤子初嬰般心態:“初生孩兒,雖具六識眼能見耳能聞,然未曾分別六塵,好惡長短,是非得失,他恁麼時總不知。學道之人要複如嬰孩,榮辱功名,逆情順境,都動他不得,眼見色與盲等,耳聞聲與聾等,如癡似兀,其心不動,如須彌山,這個是衲僧家真實得力處。”《碧岩錄》第80則唯有對六塵境界如初嬰赤子般無分別,才能保持自性的澄明,才是參禅悟道的真實受用處。

  叁、《起信論》與禅宗的開悟論

  《起信論》:“除滅無明,見本法身。”佛教開悟論所探討的,正是除滅無明以明心見性的方法與途徑。《起信論》指出:“如是衆生自性清淨心,因無明風動,心與無明,俱無形相,不相舍離。而心非動性。若無明滅,相續則滅。” 衆生的自性清淨心,因“無明”之風的吹動而生起“識”的波浪,“心”與“無明”本身都沒有形相,它們之間互不分離。但是,“心”的本性是寂然不動的, “無明”消失了,則生滅相續之心相也隨之斷滅。《宗鏡錄》卷73:“以心生則種種法生,以無明力不覺心動,能現一切境界。則心隨熏動,故雲生也。若無明滅,境界隨滅,諸分別識皆滅無余,故言心滅則種種法滅。此則心原還淨,故雲滅也。”  

  爲了實現解脫,《起信論》提出了“無念”的觀點。《起信論》中設難說,如果一切法都以真如爲本體,不可言說,不可思慮,那麼一切衆生又如何能夠隨順真如之性而證得真如?《起信論》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如果認識到一切真俗不二的中道法,雖有言說,實際上是不能言說和不可言說的;雖有思慮,實際上是不能思慮和不可思慮的。所以說即無說,念即無念,這就是“隨順”。如果再進一步遠離妄念,契會無念的道理,就可以證得真如。《起信論》指出從生滅門入真如門的途徑是觀察五蘊,不外乎色法與心法,而色法中的六塵境界,終究是無有形相可以念著的,因爲心內本來無此六塵境界,心外亦無有六塵的形相。所以,雖然向十方世界去追求,也終究不可能得到,猶如有人迷失了方向,以東方爲西方,實際上東方並未轉向西方。衆生也是如此,因爲受到無明的迷惑,所以以真如淨心爲妄念,實際上真如淨心並沒有起動。如果能夠仔細觀察,了知真如淨心本來就無有妄念,不執著五蘊爲實有,就能夠從心生滅門進入心真如門。

  《起信論》提出的另一個解脫觀念是“熏習”。所謂熏習,指一種法對另一種法的連續熏染而留下的影響作用。真如被無明熏習久了,就産生染心的形相;無明被真如熏習久了,就有清淨無染的作用出現。真如熏習無明是一個漫長的漸修的過程:“乃至久遠熏習力故,無明則滅。”爲了說明這個道理,經中還立有 “大摩尼寶”喻:“譬如大摩尼寶,體性明淨,而有礦穢之垢。若人雖念寶性,不以方便種種磨治,終無得淨。如是衆生真如之法體性空淨,而有無量煩惱染垢。若人雖念真如,不以方便種種熏修,亦無得淨。”

  《起信論》提出的另一個解脫觀念是無我:“一切邪執,皆依我見。若離于我,則無邪執。是我見有二種,雲何爲二?一者人我見,二者法我見。”人我見,亦稱人我執、我執,謂人身原無常恒自在的主體,是由五蘊假和合而成,而世俗人執以爲實有,謂之人我見。法我見,亦稱法我執、法執,謂一切法是由種種因緣和合而生,不斷變遷,沒有常恒堅實的自體,而世俗人執以爲實有,謂之法我見。

  禅宗開悟論致力于探索除滅無明以明心見性的方法與途徑。具體說來,禅宗開悟論受《起信論》影響約有如下數端:

  1.無念離念,居塵不染

  《起信論》將念念相續…

《禅宗思想淵源 第二章 《起信論》與禅宗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