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宗思想渊源 第二章 《起信论》与禅宗思想▪P3

  ..续本文上一页不觉而生种种妄想。《宗镜录》卷3:“一者无始生死根本者,即根本无明。此是妄心,最初迷一法界不觉忽起而有其念,忽起即是无始。如睛劳华现,睡熟梦生,本无元起之由,非有定生之处,皆自妄念非他外缘,从此成微细业识,则起转识转作能心,后起现识,现外境界。一切众生同用此业转现等三识,起内外攀缘为心自性,因此生死相续以为根本。”

  《起信论》认为,“意识”是由于“相续识”一念接着一念相续不断之识,计度“我”和“我所”而起种种妄执。随顺攀缘,对色声香味触法六种认识对象逐个加以认识。此意识依于六根,别取六尘,故名“分离识”。又此识能分别过去、未来、内外种种事相,故又名“分别事识”,它是依仗见烦恼和爱烦恼而逐步增长起来的。“是故三界虚伪,唯心所作。离心则无六尘境界。”《起信论》  三界的一切虚幻不实,唯是如来藏一心之所造作。离开了一心,就不会有三界六尘的种种实在境界,这是因为“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以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一切法都是由心起妄念而辗转生起,所以一切心的分别只不过是自心分别自心。世间一切境界都是由于人们的无明妄心而得以执着。因此,一切法如同镜中的人像,没有自体可得,只是如来藏心的虚妄显现。因为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起信论》将染心分为六种。一是“执相应染”,指执着心外有法。二是 “不断相应染”,指分别法执,相继生起不断。三是“分别智相应染”,指能分别世间、出世间诸法染净之智。四是“现色不相应染”,指依根本无明而熏动净心,以示现境界色相,犹如明镜能示现诸色相。五是“能见心不相应染”,指由根本无明一念动心,转成能见之相。六是“根本业不相应染”,指由根本无明力不觉心动而起业。“以依染心,能见、能现,妄取境界,违平等性故。以一切法常静,无有起相,无明不觉,妄与法违,故不能得随顺世间一切境界种种相故。” 《起信论》因为“烦恼碍”依止“根本业不相应染”染心、“能见心不相应染”能见、“现色不相应染”能现和三相应染心,妄取境界而有能所对待差别,与真如平等根本智无能所差别相违背。世间的一切诸法,本来常住寂静,无有起灭之相。由于无明不能觉知法性本寂的道理,生起妄念与法性相违背,以致于不能随顺真理,对世间一切境界的差别业相,不能有如实之知。

  《起信论》的迷失论,从染污的生灭缘起而言,是依心起意,依意起意识,展现人的心性作用。根据这种理论,只要把生灭心中的染污减遣涤除,本觉真心即可显现。《起信论》在迷失论上有着细致缜密的思考。禅宗思想深受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随缘显现的心生灭门

  《起信论》立一心二门,心真如门恒常不变,心生灭门随缘显现。心性的作用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真如之体虽恒不变异,而随缘生出万有,成为悟迷净染的存在;虽触所缘而显现万有,然其本体不变。参究一心二门,对禅修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宗密认为,掌握这种理论,可以使禅者提高教理的修养,避免盲修暗证:“《论》中一一云心真如、心生灭。今时禅者多不识义,故但呼心为禅。”《禅源诸诠集都序》卷1依一心二门,心性既有清净恒常的一面,又有随缘起染的一面。只看到其清净的一面,而忽略了离染修行,就会认妄心为真心,以贼为子,认奴作郎,形成弊端。禅宗指出,本性清明,具足万德,由于染净二缘,而生起种种差别。开悟的人发挥其清净的一面,遂证得菩提大道。凡夫发挥其迷染的一面,遂沉陷于生死轮回。而实际上染净都是出自同一个本体: “此性本来清净,具足万德,但以染净二缘,而有差别。故诸圣悟之,一向净用,而成觉道。凡夫迷之,一向染用,没溺轮回。其体不二。”《五灯》卷4《法真》传为神秀所述的北宗禅法著作《观心论》云:

  了见自心起用有二种差别。云何为二?一者净心,二者染心。其净心者,即是无漏真如之心;其染心者,即是有漏无明之心。此二种心,自然本来俱有。虽假缘和合,互不相生。净心恒乐善因,染心常思恶业。若真如自觉,不受所染,则称之为圣,遂能远离诸苦,证涅槃乐。若随染造恶,受其缠覆,则名之为凡,于是沉沦三界,受种种苦。何以故?由彼染心,障真如体故。

  正如杨曾文先生所指出的那样,这段话主要是发挥《起信论》一心二门的思想。人的精神有净染两个方面,两者并存,互不相生。前者是引发人们修善,使人成菩萨或成佛,超脱生死烦恼的内在原因;后者把人先天具有的真如之心遮盖,是使人受世俗情欲牵引造恶,轮回生死世界受种种苦的内因。马祖在讲述自己的禅法主张时,也运用了《起信论》一心二门的理论。他说“心真如”是“无为”, “心生灭”是“有为”,前者是后者的根本,是其所依。黄檗《传心法要》云: “此本源清净心,常自圆明遍照。世人不悟,只认见闻觉知为心,为见闻觉知所覆,所以不睹精明本体,但直下无心,本体自现。”指出虽同称为心,却有两种,一是真如之心,“本源清净心”,是清净无染的心体;一是世俗之心,即“见闻觉知”的“妄心”,是一般人的意识、精神功能与活动。黄檗认为由于后一种心的作用,不断产生是非、善恶、有无、人我等等分别见解和贪嗔、憎爱、胜负、取舍等感情与烦恼,以致于将清净的心体覆盖,从而使众生轮回生死苦海。真正的修行,就是舍弃这种世俗之心,断除一切妄想,停止思虑分别的活动,从而使理想的清净心体显现,达到开悟。宗密更是大力发挥《起信论》的观点,认为心为万法之源,觉悟的依据,有不变随缘二义,禅宗诸派言教的优劣就在于对此有没有全面的认识。参杨曾文《唐五代禅宗史》第118页、第315页、第380页、第417页。  

  清净心为什么忽然生起生死法?这不但是《起信论》思考并试图阐释的问题,也是禅僧致力参悟的话头。禅宗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仍然是站在《起信论》的立场。学人问神会“一切众生本来自性清净,何故更染生死法,而不能出离三界?” 神会回答:“为不觉自体本来空寂,即随妄念而结业。”《神会录》对清净心之所以起染,《起信论》解释成是无始无明的作用。故禅宗修行,深知“无始无明依如来藏,故一念微细生时,遍一切处”,《神会录》。《禅源诸诠集都序》卷2:“初息妄修心宗者,说众生虽本有佛性,而无始无明,覆之不见,故轮回生死。”  并非常注意对无始无明的破除。

  一心二门的关捩在于阿赖耶识。禅宗对阿赖耶识也有独特的体悟。宗密依据《起信论》阿赖耶识思想,将由悟到迷的过程形象地描绘为十重:

  此识在凡,本来常有觉与不觉二义。觉是三乘贤圣之本,不觉是六道凡夫之本。今且示凡夫本末,总有十重。今每重以梦喻,侧注一一合之。 一,谓一切众生虽皆有本觉真心。如一富贵人,端正多智,自在宅中住。 二,未遇善友开示,法尔本来不觉。如宅中人睡,自不知也。《论》云:“依本觉故,而有不觉也。” 三,不觉故,法尔念起。如睡法尔有梦。《论》云:“依不觉故,生三种相。”此是初一。 四,念起故,有能见相。如梦中之想。 五,以有见故,根身世界妄现。梦中别见有身在他乡贫苦,及见种种好恶事境。 六,不知此等从自念起,执为定有,名为法执。正梦时,法尔必执所见物为实有也。 七,执法定故,便见自他之殊,名为我执。梦时必认他乡贫苦身为己本身。 八,执此四大为我身故,恐损恼我。愚痴之情,种种计校。此是三毒。如梦在他乡所见违顺等事,亦贪嗔也。 九,由此故,造善恶等业。梦中或偷夺打骂,或行恩布德。 十,业成难逃,如影响应于形声,故受六道业系苦乐相。 如梦因偷夺打骂,彼捉枷禁决罚。或因行恩得报,举荐拜官署职。 此上十重生起次第,血脉连接,行相甚明。但约理观心而推照,即历然可见。

  凡夫虽有本觉真心,却并不觉知,而生起虚妄心念,外见有境,内见有我,生起种种计较执着,从而形成烦恼,轮回于生死。宗密以梦为喻,将由悟到迷的过程描绘得细致而生动,表达了禅宗在这个问题上的典型看法。

  2.一切分别皆分别自心

  禅宗对《起信论》“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有透彻的体证,主张“欲亡一切分别心,欲灭一切诸有见。”《绝观论》禅宗深谙《起信论》“一切世间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念而得建立”三昧,指出“外境本空,以心有法有,心空境空”《宗镜录》卷45, “此心皆因前尘而有,如镜中像无体可得。若执实有者,则失本原”同上卷1引本净禅师语。 妄心是由于执着现前的声色香味触法等污染人性的尘埃而生起,而这些前尘只不过像镜中的影子,虚幻不实。将它看作是实际的存在,就会失去万法皆空的本原。禅宗吟咏“心不见心” 道:

  深深沉沉,心不见心。理亡出没,妙超古今。锦机丝度密无缝,玉涧水流寒有音。友约寒山拾得子,拍手一笑舒胸襟。《宏智广录》卷9

  心体精微深妙,它的自己不能见到自己。它的法则超越出没,它的妙用超越古今。它是织锦机上的无缝天衣,它是碧玉涧里的汩汩寒泉。面对此心此境,只有邀约上寒山拾得这样的世外逸友,才能得意忘言,拍手一笑,舒豁胸襟。心体的本身不能见到自己,能够见到的,乃是轮回三界的妄心。故禅宗谓:“轮回三界皆为有心。何以故?心生则种种法生。若能一念不生,则永脱生死,不被生死缠缚。”《正法眼藏》卷1之下唐代海东僧人元晓,航海来唐,将访道名山。独行荒陂,夜宿冢间,因渴以手掬穴中水,得泉甘凉。次日清晨发现贮水之具竟是一具骷髅,正欲呕吐,忽然大悟,感叹道:…

《禅宗思想渊源 第二章 《起信论》与禅宗思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