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思想淵源 第二章 《起信論》與禅宗思想▪P3

  ..續本文上一頁不覺而生種種妄想。《宗鏡錄》卷3:“一者無始生死根本者,即根本無明。此是妄心,最初迷一法界不覺忽起而有其念,忽起即是無始。如睛勞華現,睡熟夢生,本無元起之由,非有定生之處,皆自妄念非他外緣,從此成微細業識,則起轉識轉作能心,後起現識,現外境界。一切衆生同用此業轉現等叁識,起內外攀緣爲心自性,因此生死相續以爲根本。”

  《起信論》認爲,“意識”是由于“相續識”一念接著一念相續不斷之識,計度“我”和“我所”而起種種妄執。隨順攀緣,對色聲香味觸法六種認識對象逐個加以認識。此意識依于六根,別取六塵,故名“分離識”。又此識能分別過去、未來、內外種種事相,故又名“分別事識”,它是依仗見煩惱和愛煩惱而逐步增長起來的。“是故叁界虛僞,唯心所作。離心則無六塵境界。”《起信論》  叁界的一切虛幻不實,唯是如來藏一心之所造作。離開了一心,就不會有叁界六塵的種種實在境界,這是因爲“一切法皆從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別,即分別自心。心不見心,無相可得。當知世間一切境界,皆依衆生無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鏡中像,無體可得,唯心虛妄。以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故”。一切法都是由心起妄念而輾轉生起,所以一切心的分別只不過是自心分別自心。世間一切境界都是由于人們的無明妄心而得以執著。因此,一切法如同鏡中的人像,沒有自體可得,只是如來藏心的虛妄顯現。因爲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

  《起信論》將染心分爲六種。一是“執相應染”,指執著心外有法。二是 “不斷相應染”,指分別法執,相繼生起不斷。叁是“分別智相應染”,指能分別世間、出世間諸法染淨之智。四是“現色不相應染”,指依根本無明而熏動淨心,以示現境界色相,猶如明鏡能示現諸色相。五是“能見心不相應染”,指由根本無明一念動心,轉成能見之相。六是“根本業不相應染”,指由根本無明力不覺心動而起業。“以依染心,能見、能現,妄取境界,違平等性故。以一切法常靜,無有起相,無明不覺,妄與法違,故不能得隨順世間一切境界種種相故。” 《起信論》因爲“煩惱礙”依止“根本業不相應染”染心、“能見心不相應染”能見、“現色不相應染”能現和叁相應染心,妄取境界而有能所對待差別,與真如平等根本智無能所差別相違背。世間的一切諸法,本來常住寂靜,無有起滅之相。由于無明不能覺知法性本寂的道理,生起妄念與法性相違背,以致于不能隨順真理,對世間一切境界的差別業相,不能有如實之知。

  《起信論》的迷失論,從染汙的生滅緣起而言,是依心起意,依意起意識,展現人的心性作用。根據這種理論,只要把生滅心中的染汙減遣滌除,本覺真心即可顯現。《起信論》在迷失論上有著細致缜密的思考。禅宗思想深受其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隨緣顯現的心生滅門

  《起信論》立一心二門,心真如門恒常不變,心生滅門隨緣顯現。心性的作用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真如之體雖恒不變異,而隨緣生出萬有,成爲悟迷淨染的存在;雖觸所緣而顯現萬有,然其本體不變。參究一心二門,對禅修實踐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宗密認爲,掌握這種理論,可以使禅者提高教理的修養,避免盲修暗證:“《論》中一一雲心真如、心生滅。今時禅者多不識義,故但呼心爲禅。”《禅源諸诠集都序》卷1依一心二門,心性既有清淨恒常的一面,又有隨緣起染的一面。只看到其清淨的一面,而忽略了離染修行,就會認妄心爲真心,以賊爲子,認奴作郎,形成弊端。禅宗指出,本性清明,具足萬德,由于染淨二緣,而生起種種差別。開悟的人發揮其清淨的一面,遂證得菩提大道。凡夫發揮其迷染的一面,遂沈陷于生死輪回。而實際上染淨都是出自同一個本體: “此性本來清淨,具足萬德,但以染淨二緣,而有差別。故諸聖悟之,一向淨用,而成覺道。凡夫迷之,一向染用,沒溺輪回。其體不二。”《五燈》卷4《法真》傳爲神秀所述的北宗禅法著作《觀心論》雲:

  了見自心起用有二種差別。雲何爲二?一者淨心,二者染心。其淨心者,即是無漏真如之心;其染心者,即是有漏無明之心。此二種心,自然本來俱有。雖假緣和合,互不相生。淨心恒樂善因,染心常思惡業。若真如自覺,不受所染,則稱之爲聖,遂能遠離諸苦,證涅槃樂。若隨染造惡,受其纏覆,則名之爲凡,于是沈淪叁界,受種種苦。何以故?由彼染心,障真如體故。

  正如楊曾文先生所指出的那樣,這段話主要是發揮《起信論》一心二門的思想。人的精神有淨染兩個方面,兩者並存,互不相生。前者是引發人們修善,使人成菩薩或成佛,超脫生死煩惱的內在原因;後者把人先天具有的真如之心遮蓋,是使人受世俗情欲牽引造惡,輪回生死世界受種種苦的內因。馬祖在講述自己的禅法主張時,也運用了《起信論》一心二門的理論。他說“心真如”是“無爲”, “心生滅”是“有爲”,前者是後者的根本,是其所依。黃檗《傳心法要》雲: “此本源清淨心,常自圓明遍照。世人不悟,只認見聞覺知爲心,爲見聞覺知所覆,所以不睹精明本體,但直下無心,本體自現。”指出雖同稱爲心,卻有兩種,一是真如之心,“本源清淨心”,是清淨無染的心體;一是世俗之心,即“見聞覺知”的“妄心”,是一般人的意識、精神功能與活動。黃檗認爲由于後一種心的作用,不斷産生是非、善惡、有無、人我等等分別見解和貪嗔、憎愛、勝負、取舍等感情與煩惱,以致于將清淨的心體覆蓋,從而使衆生輪回生死苦海。真正的修行,就是舍棄這種世俗之心,斷除一切妄想,停止思慮分別的活動,從而使理想的清淨心體顯現,達到開悟。宗密更是大力發揮《起信論》的觀點,認爲心爲萬法之源,覺悟的依據,有不變隨緣二義,禅宗諸派言教的優劣就在于對此有沒有全面的認識。參楊曾文《唐五代禅宗史》第118頁、第315頁、第380頁、第417頁。  

  清淨心爲什麼忽然生起生死法?這不但是《起信論》思考並試圖闡釋的問題,也是禅僧致力參悟的話頭。禅宗對這一問題的回答,仍然是站在《起信論》的立場。學人問神會“一切衆生本來自性清淨,何故更染生死法,而不能出離叁界?” 神會回答:“爲不覺自體本來空寂,即隨妄念而結業。”《神會錄》對清淨心之所以起染,《起信論》解釋成是無始無明的作用。故禅宗修行,深知“無始無明依如來藏,故一念微細生時,遍一切處”,《神會錄》。《禅源諸诠集都序》卷2:“初息妄修心宗者,說衆生雖本有佛性,而無始無明,覆之不見,故輪回生死。”  並非常注意對無始無明的破除。

  一心二門的關捩在于阿賴耶識。禅宗對阿賴耶識也有獨特的體悟。宗密依據《起信論》阿賴耶識思想,將由悟到迷的過程形象地描繪爲十重:

  此識在凡,本來常有覺與不覺二義。覺是叁乘賢聖之本,不覺是六道凡夫之本。今且示凡夫本末,總有十重。今每重以夢喻,側注一一合之。 一,謂一切衆生雖皆有本覺真心。如一富貴人,端正多智,自在宅中住。 二,未遇善友開示,法爾本來不覺。如宅中人睡,自不知也。《論》雲:“依本覺故,而有不覺也。” 叁,不覺故,法爾念起。如睡法爾有夢。《論》雲:“依不覺故,生叁種相。”此是初一。 四,念起故,有能見相。如夢中之想。 五,以有見故,根身世界妄現。夢中別見有身在他鄉貧苦,及見種種好惡事境。 六,不知此等從自念起,執爲定有,名爲法執。正夢時,法爾必執所見物爲實有也。 七,執法定故,便見自他之殊,名爲我執。夢時必認他鄉貧苦身爲己本身。 八,執此四大爲我身故,恐損惱我。愚癡之情,種種計校。此是叁毒。如夢在他鄉所見違順等事,亦貪嗔也。 九,由此故,造善惡等業。夢中或偷奪打罵,或行恩布德。 十,業成難逃,如影響應于形聲,故受六道業系苦樂相。 如夢因偷奪打罵,彼捉枷禁決罰。或因行恩得報,舉薦拜官署職。 此上十重生起次第,血脈連接,行相甚明。但約理觀心而推照,即曆然可見。

  凡夫雖有本覺真心,卻並不覺知,而生起虛妄心念,外見有境,內見有我,生起種種計較執著,從而形成煩惱,輪回于生死。宗密以夢爲喻,將由悟到迷的過程描繪得細致而生動,表達了禅宗在這個問題上的典型看法。

  2.一切分別皆分別自心

  禅宗對《起信論》“一切分別即分別自心”有透徹的體證,主張“欲亡一切分別心,欲滅一切諸有見。”《絕觀論》禅宗深谙《起信論》“一切世間境界,皆依衆生無明妄念而得建立”叁昧,指出“外境本空,以心有法有,心空境空”《宗鏡錄》卷45, “此心皆因前塵而有,如鏡中像無體可得。若執實有者,則失本原”同上卷1引本淨禅師語。 妄心是由于執著現前的聲色香味觸法等汙染人性的塵埃而生起,而這些前塵只不過像鏡中的影子,虛幻不實。將它看作是實際的存在,就會失去萬法皆空的本原。禅宗吟詠“心不見心” 道:

  深深沈沈,心不見心。理亡出沒,妙超古今。錦機絲度密無縫,玉澗水流寒有音。友約寒山拾得子,拍手一笑舒胸襟。《宏智廣錄》卷9

  心體精微深妙,它的自己不能見到自己。它的法則超越出沒,它的妙用超越古今。它是織錦機上的無縫天衣,它是碧玉澗裏的汩汩寒泉。面對此心此境,只有邀約上寒山拾得這樣的世外逸友,才能得意忘言,拍手一笑,舒豁胸襟。心體的本身不能見到自己,能夠見到的,乃是輪回叁界的妄心。故禅宗謂:“輪回叁界皆爲有心。何以故?心生則種種法生。若能一念不生,則永脫生死,不被生死纏縛。”《正法眼藏》卷1之下唐代海東僧人元曉,航海來唐,將訪道名山。獨行荒陂,夜宿冢間,因渴以手掬穴中水,得泉甘涼。次日清晨發現貯水之具竟是一具骷髅,正欲嘔吐,忽然大悟,感歎道:…

《禅宗思想淵源 第二章 《起信論》與禅宗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