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序言 方立天
導言
第一章 《楞伽經》與禅宗思想
一、叁界唯心、萬法唯識的唯識理念
二、佛凡一體、染迷淨悟的如來藏思想
叁、纏縛由心、一念心歇的解脫主張
四、鏡花水月、即凡即聖的證悟智慧
五、超越相對、不落言筌的語言觀念
六、教禅並重、宗說兼通的判教方法
第二章 《起信論》與禅宗思想
一、《起信論》與禅宗的本心論
1.真心本體,超越一切
2.自性清淨,遠離垢染
二、《起信論》與禅宗的迷失論
1.隨緣顯現的心生滅門
2.一切分別皆分別自心
3.妄執情識是迷昧之源
叁、《起信論》與禅宗的開悟論
1.無念離念,居塵不染
2.破除我執,心物雙泯
3.不二法門,消除差別
四、《起信論》與禅宗的境界論
1.始本合一,明心見性
2.心性圓明,如鏡皎潔
3.真如本心,內證絕言
第叁章 《心經》與禅宗思想
一、五蘊皆空的禅思詩情
1.般若空觀的五蘊皆空義
2.五蘊皆空的禅思詩情
二、色空相即的禅思詩情
1.般若空觀的色空相即義
2.色空相即的禅思詩情
叁、諸法空相的禅思詩情
1.般若空觀的諸法空相義
2.諸法空相的禅思詩情
四、了無所得的禅思詩情
1.般若空觀的了無所得義
2.了無所得的禅思詩情
第四章 《金剛經》與禅宗思想
一、破除諸相,水月空明
二、破除非相,枯木生花
叁、破除言教,直指悟心
四、無住生心,觸處皆春
1.伏妄證真,人人“如是”
2.本來是佛,個個圓成
3.叁心皆妄,應無所住
4.不住一切,頓悟成佛
第五章 《維摩經》與禅宗思想 new
一、不二法門的內涵與特性
二、芥子納須彌,淵默而雷聲
叁、存在而超越的處世禅機
1.心淨佛土淨
2.在欲而行禅
3.處染而不染
4.無住而生心
四、《維摩經》對禅詩的影響
1.禅林證道發潮音
2.詩佛妙悟辟新境
3.東坡畫贊得禅髓
第六章 《楞嚴經》與禅宗思想 new
一、《楞嚴經》的機趣與禅宗思想
1.不說之說、觸境發機的機趣
2.見性不滅的機趣與禅宗思想
3.聞性不滅的機趣與禅宗思想
二、《楞嚴經》的“征心”與“辯見”
1.七處征心:祛除妄心見本心
2.八還辯見:撥落見塵明見性
叁、《楞嚴經》的迷失論與禅宗思想
1.如第二月,非是月影
2.迷頭認影,棄珠乞食
3.清淨本然,忽生萬象
4.背覺合塵,故發塵勞
四、《楞嚴經》的開悟論與禅宗思想
1.心物的解脫
2.生死的解脫
3.六根的解脫
4.知見的解脫
5.修證的解脫
五、《楞嚴經》的境界論與禅宗思想
1.本來現成的現量境
2.能所俱泯的直覺境
第七章 《華嚴經》、華嚴宗與禅宗思想
一、《華嚴經》的禅悟內涵
1.夢幻泡影的大乘空觀
2.消除分別的不二法門
3.絕言離相的禅定智慧
二、華嚴宗的禅悟思維
1.華嚴的緣起觀
2.四法界
3.十玄無礙
4.六相圓融
5.華嚴的詩學特質
叁、禅宗的時空圓融境
1.時間的互攝
2.空間的互攝
3.時空的互攝
四、禅宗的生佛圓融境
1.撥塵見佛,在世出世
2.即塵即佛,出世在世
3.非塵非佛,無出無入
五、禅宗的理事圓融境
1.對理事無礙的體證
2.對理事無礙的象征
3.對理事無礙的超越
六、禅宗的事事圓融境
1.“周遍含容觀”禅境
2.“六相圓融”禅境
3.對事事無礙的超越
七、禅宗的現量直觀境
1.表達現量境的範型
2.超越思量的現量境
3.“彌勒樓閣”:華嚴與禅的至境
第八章 《法華經》與禅宗思想
一、《法華經》與禅宗的本心論
二、《法華經》與禅宗的迷失論
叁、《法華經》與禅宗的開悟論
四、《法華經》與禅宗的境界論
五、唐代詩歌與《法華經》
1.唐詩法華意象群
2.修雅《聞誦〈法華經〉歌》
第九章 《圓覺經》與禅宗思想
一、《圓覺經》與禅宗的本心論
二、《圓覺經》與禅宗的迷失論
叁、《圓覺經》與禅宗的開悟論
1.磨鏡見明的漸修空觀
2.剿除分別的不二法門
3.層層遣除的般若空觀
4.一念成佛的頓悟法門
四、《圓覺經》與禅宗的境界論
1.圓融燦爛的一真法界
2.在塵出塵的生命體驗
3.脫落身心的悟者情懷
第十章 《涅槃經》與禅宗思想
一、《涅槃經》與禅宗的本心論
1.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2.一闡提人亦能成佛
二、《涅槃經》與禅宗的迷失論
1.對客塵煩惱的譬喻
2.對自性沈迷的譬喻
3.“本有今無”偈要旨
叁、《涅槃經》與禅宗的開悟論
1.對生死無常的譬喻
2.圓融通達的語言觀
3.應病與藥的對治門
4.超越對立的不二門
四、《涅槃經》與禅宗的境界論
1.超越無常的涅槃妙有
2.不即不離的處世禅機
3.小大一如的空間意識
4.一切現成的現量境界
結語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