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經典禅詩 第十章 名僧禅詩欣賞 七、廓庵禅師《十牛圖頌》

  名僧禅詩賞析·廓庵禅師“十牛圖頌”

  吳言生

  [臺灣]東大圖書公司,《經典禅詩》,2002年11月初版

  第255—263頁

   禅宗用圖畫、文字將開悟的過程和在各個階段的體驗表現出來,系統地描繪出由修行而開悟而入世的心路曆程,這就是著名的牧牛圖及其圖頌。從詩學淵源上看,寒山禅詩、汾陽頌古是其濫觞。〔參《禅宗詩歌境界》之《臨濟宗禅詩》章。〕 《十牛圖》用十幅圖畫描繪牧牛的過程,有圖、頌(詩)、文(著語),表示了從尋牛覓心到歸家穩坐的過程,以闡示修行的方法與順序。〔《十牛圖頌》一卷,全稱《住鼎州梁山廓庵和尚十牛圖頌並序》,收于續藏第一一叁冊。〕 《十牛圖》與《信心銘》、《證道歌》、《坐禅儀》合印,稱四部錄,在禅林影響尤大。十牛圖用牧人和牛的形象,象征修行者馴服心牛,以重現本“來面目。《尋牛》其一:

  

   茫茫撥草去追尋,水闊山長路更深。

   力盡神疲無覓處,但聞楓樹晚蟬吟。

  

   “尋牛”,喻迷失自性。著語:“從來不失,何用追尋?由背覺以成疏,在向塵而遂失。家山漸遠,歧路俄差。得失熾然,是非蜂起。”本心人人具足,由于相對觀念的生起,逐物迷己,人們貪逐外塵,悖離本覺,心牛遂迷亂失落,離精神家園越來越遠。撥草尋牛,就是要尋回失落的清明本心。心牛迷失既遠,尋覓起來也很艱難,以至力盡神疲,也莫睹其蹤。然而于山窮水盡處,蓦現柳暗花明。在楓葉流丹晚蟬長吟中,隱隱有牛的蹤迹。《見迹》其二:

  

   水邊林下見遍多,芳草離披見也麼?

   縱是深山更深處,遼天鼻孔怎藏他?

  

   “見迹”,喻漸見心牛之迹。著語:“依經解義,閱教知蹤。明衆金爲一器,體萬物爲自己。正邪不辨,真僞奚分?未入斯門,權爲見迹。”修行者依據經典、禅書,探求修行意義,聆聽師家提撕,明天地同根,萬物一體,甄別正邪真僞,領悟到禅的要義和方法,尋到了牛的足迹。深山更深處也掩藏不住鼻孔朝天的牛,無明荒草再深也遮蔽不了清明本心。但見迹還沒有見牛,還沒有進入禅門。《見牛》其叁:

  

   黃莺枝上一聲聲,日暖風和柳岸青。

   只此更無回避處,森森頭角畫難成。

  

   “見牛”,喻發現本具之心牛。著語:“從聲入得,見處逢源。六根門著著無差,動用中頭頭顯露。水中鹽味,色裏膠青。眨上眉毛,非是他物。”黃莺清啼,日暖風和,柳枝搖綠,賞心悅目。“本來面目”通過聲色等呈顯出來,處處都有它的作用,但它又是如此的妙用無痕,如水中鹽味,色裏膠青,必須具備慧耳慧目,才能使它無處回避。它頭角森森,卻又離形絕相,絕非丹青所能描畫。見牛較之見迹是一大進步,但見牛並非得牛,見道尚非得道,它只是初步開悟。《得牛》其四:

  

   竭盡精神獲得渠,心強力壯卒難除。

   有時才到高原上,又入煙霞深處居。

  

   “得牛”,喻已證悟自性。著語:“久埋郊外,今日逢渠。由境勝以難追,戀芳叢而不已。頑心尚勇,野性猶存。欲得純和,必加鞭撻。”雖然得到了牛,但這是一只長期奔馳在妄想原野的心牛,野性猶頑,惡習難以頓除。它時而奔突在高山曠野,時而貪戀于芳草園林,因此仍需緊把鼻繩,用嚴厲的手段,來馴化它的習性。修道者雖然見道,但無始以來的習性猶深,受到外界影響時,極易退墮到未開悟以前的情境,必須嚴苛自律,羁鎖住慣于分別、取舍的意識。對此,禅宗謂之“見惑(理知的惑)可頓斷如破石,思惑(情意的惑)需漸斷如藕絲”。見性(悟)固然不易,悟後的修行更重要。因此得牛之後,還須繼續牧牛。《牧牛》其五:

  

   鞭索時時不離身,恐伊縱步入埃塵。

   相將牧得純和也,羁鎖無拘自逐人。

  

   “牧牛”,喻悟後調心。著語:“前思才起,後念相隨。由覺故以成真,在迷故而爲妄。不由境有,惟有心生。鼻索牢牽,不容擬議。”人的思想之流如長江大河,念念不停流。雖然見牛,並不意味著一了百了,隨時都有無明發生,“毫厘系念,叁途業因。瞥爾情生,萬劫羁鎖”(《五燈》卷七《宣鑒》)。 因此開悟之後要繼續保任,要不斷地斷除煩惱,攝伏妄念。前一階段是奪人,這一階段是奪境。人們在日常的差別境中,一念剛起,二念隨生。迷惑的起因在于二念,若在一念興起時,能如紅爐點雪,頓作消熔,就不會生起迷執。對此禅宗稱之爲“後念不生,前念自滅”。時時用菩提正見觀照,直臻于純和之境,才是覺悟證真,不爲境遷。此時種種調伏手段即可棄而不用,人牛相得。《騎牛歸家》其六:

  

   騎牛迤逦欲還家,羌笛聲聲送晚霞。

   一拍一歌無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

  

   “騎牛歸家”,喻騎乘馴服的心牛歸于精神的故裏。著語:“幹戈已罷,得失還無。唱樵子之村歌,吹兒童之野曲。橫身牛上,目視雲霄。呼喚不回,牢籠不住。”學禅者經過了發心(尋牛)、學習佛禅義理(見迹)、修行而見性(見牛)、見性悟道(得牛)、在正念相續中精益求精(牧牛),可謂艱難曲折備曆辛苦。馴牛之時,尚需要不斷地鞭撻。修行者進行艱苦的砥砺,終于使心靈脫離情識妄想的羁絆。心牛馴服,人牛合一,已臻一體之境。此時,妄想已被調伏,本心無染,清明澄澈,充滿喜悅。一如天真爛漫的牧童,笛橫牛背,沐浴晚霞,騎牛歸家。一拍一歌,于不經意間,都有無限天真妙趣,知音者自當會心一笑。《忘牛存人》其七:

  

   騎牛已得到家山,牛也空兮人也閑。

   紅日叁竿猶作夢,鞭繩空頓草堂間。

  

   “忘牛存人”,喻既已回到本覺無爲的精神故鄉,不須再修,無事安閑。著語:“法無二法,牛且爲宗。喻蹄兔之異名,顯筌魚之差別。如金出礦,似月離雲。一道寒光,威音劫外。”騎牛回家,牛已回到本處。牧童既已得牛,尋牛之心已忘,便可高枕而臥。此時無煩惱可斷,無妄心可調,“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臥”(《壇經•般若品》)。 沒有內境外境的分別,也沒有煩惱和菩提的執著。但牛雖忘,人猶存,“我”還沒有空掉。《人牛俱忘》其八:

  

   鞭索人牛盡屬空,碧天遼闊信難通。

   紅爐焰上爭容雪,到此方能合祖宗。

  

   “人牛俱忘”,喻凡情脫落而全界無物,凡聖共泯,生佛俱空。不僅迷惑的心脫落了,甚至連覺悟的心也沒有了。著語:“凡情脫落,聖意皆空。有佛處不用遨遊,無佛處急須走過。兩頭不著,佛眼難窺。百鳥銜花,一場忄麼忄羅。”凡情脫落,是修道初階;聖意皆空,是了悟而沒有了悟之心的無所得智。有佛處不遨遊,不住悟境;無佛處急走過,不落見取。超越凡聖,截斷兩頭,遠遠勝過牛頭耽溺聖境而導致的百鳥銜花。牛頭由于四祖的教化而使佛見、法見悉皆消泯,百鳥遂無從窺其境界。此時內無我,外無法,能所俱泯,主客皆空。自性之光,猶如紅爐烈焰,舉凡善惡、美醜、是非、生死、得失等相對觀念,一一如同片雪投爐,銷熔于絕對,此時才是祖師禅的境界。《返本還源》其九:

  

   返本還源已費功,爭如直下若盲聾。

   庵中不見庵前物,水自茫茫花自紅。

  

   “返本還源”,喻本心清淨,無煩惱妄念,當體即諸法實相。著語:“本來清淨,不受一塵。觀有相之榮枯,處無爲之凝寂。不同幻化,豈假修冶?水綠山青,坐觀成敗。”本心清淨澄明,猶如山青水綠。此時我非我,見非見,山只是山,水只是水。尋牛、見迹、見牛、得牛、牧牛、騎牛歸家,直至忘牛存人、人牛俱忘,都是返本還源的過程,這個過程“費功”尤多。但既已返本還源,渡河須忘筏,到岸不須船,對所費的一切功夫,就應當放下,不可再粘著。要直截根源,關閉眼耳等感官之門,因爲“從門入者,不是家珍。認影迷頭,豈非大錯”(《傳燈》卷十六《月輪》)。 此時回光返照,如聾似啞。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主體置身萬象之中,而又超然物外,水月相忘,孤明曆曆。在本來清淨的真如實相中,靜觀萬物的榮枯流轉,而不爲外境所動,不隨波逐流。《入廛垂手》其十:

  

   露胸跣足入廛來,抹土塗灰笑滿腮。

   不用神仙真秘訣,直教枯木放花開。

  

   “入廛垂手”,喻不居正位,入利他之境。著語:“柴門獨掩,千聖不知。埋自己之風光,負前聖之途轍。提瓢入市,策杖還家。酒肆魚行,化令成佛!”開悟之後,不可高居聖境,只滿足于個人成佛,而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從正位轉身而出,回到現實社會中來。“露足跣胸”,象征佛性禅心,一塵不染,淨裸裸,赤灑灑。禅者灰頭土面地化導衆生,將自己所證悟的真理與衆人分享,喜悅祥和,毫不倦怠。這就是大乘菩薩的下座行,是灰頭土面的利他行。

   牧牛圖頌不僅流行國內,引起了無數後世禅人的吟和,而且遠播韓國、日本,産生了非常廣泛的影響。日本的一山國師著有《十牛圖頌》,即是依廓庵《十牛圖頌》的框架創作而成。一山在序中說:“十牛圖,古宿無途轍中途轍也。若論此事,眨上眉毛,早已蹉過,況有淺深次第之異乎?然去聖愈遠,法當危末,根性多優劣,機用有遲速,又不可一概定之,故未免曲設多方,以誘掖之,此圖之作是耶!”由此可見,《牧牛圖頌》把修心過程分成十個階段的作法,只是爲了接引初機者所設立的方便而已。從頓悟的立場上看,牧牛的十個階段可以濃縮在刹那完成,毫無朕迹可尋。從方便門看,《十牛圖頌》將神秘的禅悟直覺體驗,分解爲逐漸演化的階次,爲初學者指出了一條切實可行的用功方向。

   《十牛圖頌》用象征的手法寫調心開悟,沒有抽象的理論,純是一幅幅鮮明可感的藝術形象,通過意象的組合、變換,將調心、開悟的過程寫得生動凝練,寓意奇深。在禅宗史上,形成了牧牛文學,爲禅宗哲學,增添了瑰美的景觀。

  

《經典禅詩 第十章 名僧禅詩欣賞 七、廓庵禅師《十牛圖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