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經典禅詩 第十章 名僧禅詩欣賞 二、寒山子禅詩

  名僧禅詩賞析·寒山子禅詩

  吳言生

  [臺灣]東大圖書公司,《經典禅詩》,2002年11月初版

  第235—242頁

  --------------------------------------------------------------------------------

   寒山子是唐代的著名的詩僧,但他的身世至今還是個謎。他的姓名、籍貫、生卒年均不詳。他早年曾經爲官,因仕途坎坷,遂周遊四方,後來隱居天臺翠屏山。其地幽僻寒冷,故名寒岩,“寒山子”也因此得名。寒山子喜愛吟詩作偈,每有詩句,即題于石間、樹上,與臺州國清寺封幹、拾得爲友。他的詩現存叁百余首,機趣盎然,多抒寫山林景致、隱逸情趣,寫景清新,意境幽奇,佛心禅韻盡攝其中,是最有影響的詩僧之一。

  --------------------------------------------------------------------------------

  

   1.欲得安身處

  

   欲得安身處,寒山可長保。

   微風吹幽松,近聽聲愈好。

   下有斑白人,喃喃讀黃老。

   十年歸不得,忘卻來時道。

  

   日本的白隱禅師曾提醒修行僧:“寒山雖佳境,易見而悟難。”人們對寒山詩中所寫的景色百看不厭,但對它所象征的禅機,卻很難捕捉得到。寒山的詩,往往含有不能用語言文字來表達的深義。

   “欲得安身處,寒山可長保。”要想得到使心安甯的去處,寒山永遠是個好地方。句中的安身實指安心。因爲如果是世俗意義上的安身,那麼通常的選擇是繁華都市、高堂華廈,而不是毫無遮蔽的寒山了。相反,安心最佳的選擇卻正是寒山。在禅者看來,安身即是安心,因爲作爲一個禅者,他的身心永遠是一致的。爲什麼安身、安心的最好場地是寒山呢

  下兩句便點出了個中奧秘。

   “微風吹幽松,近聽聲愈好。”微風撫拂幽松,愈靠近去聽的話,就愈能感受到其美妙之處。輕微的山風,吹拂著幽靜的松林,發出喃喃細語般微妙的天籁,一般人很難覺察得到。只有把心中的雜念抑製下去,使心完全處于放松的狀態,才能聆聽得到。愈接近幽松,就愈能把自己和松聲結合在一起,聽的人和被聽的聲音、主體和客體全然融合在一起。然而此時,松仍是松,我仍是我,松和我還是兩種個體。禅者能感受到這相互涵容而又各自獨立的境界,是因爲他能夠放開固執于“自我”的心。這種心若能夠放棄,就能領悟到“幽”的奧秘。微風松語,正是康德所醉心的“無主題的音樂”,它能使人徹底淨化,達到自由、無心的極致。而這,也正是藝術、人生、哲學的極致。

   “下有斑白人,喃喃讀黃老。十年歸不得。忘卻來時道。”在濃密的松蔭下,有位頭發斑白的老人,喃喃地念著黃老之書。他已經十年沒有回到世俗的家,如今,連以前來這裏的路,也都忘得幹幹淨淨了。因他潛心于心的故鄉寒山,而浸淫于不斷的悟道之中。並且一旦悟道,以前藉以悟道的一切途徑都已不再必要。有誰過了河,還把船背在身上呢。

  --------------------------------------------------------------------------------

  

   2.不見朝垂露

  

   不見朝垂露,日爍自消除。

   人身亦如此,閻浮是寄居。

   切莫因循過,且令叁毒祛。

   菩提即煩惱,盡令無有余。

  

   《金剛經》裏有一段很著名的話:“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複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段話極爲形象地說明了人生的短暫無常。

   此詩一開始便將一幅鮮明的無常景象呈現在讀者的面前:你看那早晨的露水,太陽一出來立即就幹了。人的生命也是如此的短暫,在這個閻浮世界上,只是短暫的寄居而已,期限一到,就要投入輪回業報去了!

   渾渾噩噩的世人,很少認識到生命的短暫,他們要麼拼命地縱身欲望之流,貪圖享樂;要麼無所事事,飽食終日。禅者則相反,他們深知“人身難得今已得”的可貴,深知“人命在呼吸間”的匆遽,深知“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的緊迫。因此,他們“切莫因循過,且令叁毒祛。”切不可隨波逐流,胡裏胡塗地度卻此生,而要破除那困惑生命、使身心永遠不得安甯的叁毒。“叁毒”就是貪欲、嗔恚、愚癡,也就是使人沈淪于生死輪回的“無明”。《大智度論》卷叁說:“我所心生故,有利益我者生貪欲,違逆我者而生嗔恚。此結使不從智生,從狂惑生故,是名爲癡。叁毒是一切煩惱之根本,悉由吾我故。”叁毒是我們最大的心病(《止觀》五:“四大是身病,叁毒是心病”),正如《涅槃經》所說的那樣,“毒中之毒,無過叁毒。”滅除了叁毒之後,心靈才能澄明無瑕,徹證菩提。

   “菩提即煩惱”,菩提與煩惱似乎是對立的,但以佛教般若空觀的觀點來看,菩提也就是煩惱。因爲涅槃界與現實世界本來不二,都是佛法的體現。我們要想在現實世界中獲得涅槃,就必須在煩惱中體證菩提。所以,“菩提煩惱不二”,“五欲貪嗔是佛”,“煩惱即是菩提,淨花生于泥糞”。《維摩經•入不二法門品》說:“明無明爲二,無明實性即是明,明亦不可取,離一切數,于其中平等無二者,是爲入不二法門。”《諸法無行經》下亦曰:“貪嗔之實性,即是佛法性;佛法之實性,亦是貪欲性。……菩提與貪欲,是一而非二!”《壇經•般若品》也說:“煩惱即菩提!”因爲萬法盡是自性,“萬法”的本身都是“真如”、“法性”,所以,煩惱的本身也就是菩提。並且更進一步,不論是煩惱也好,還是菩提也好,站在禅悟的立場上,都要將它們一起消泯無余。因爲禅悟的境界,“如人眼睛上,一物不可住。金屑雖珍寶,在眼亦成病。”(《傳燈錄》卷七《惟寬》) 只要一有開悟的意念,又與悟失之交臂了。

  --------------------------------------------------------------------------------

  

   3.自樂平生道

  

   自樂平生道,煙蘿石洞間。

   野情多放曠,長伴白雲閑。

   有路不通世,無心孰可攀。

   石床孤夜坐,圓月上寒山。

  

   每個人都有他所追求的理念,也就是“道”。這個“道”是他終生孜孜以踐,支撐他整個生命的力量。並且,也正是這個道,給他帶來了無限的樂趣與自豪。只是,這個“道”到底是什麼?它不便用語文語言文字來界定,然而,在禅者的生活中,我們不難感受到它的存在。煙霧迷蒙中的青蘿,青蘿掩映著的石洞,乃是道心滋長的最好環境。在這裏,疏野的性情在這裏正好可以得到充分舒展,放曠的品格也不會招致別人的議論。他的心和白雲一樣,充滿了安閑自如的情趣。白雲純潔無瑕,隨風變滅,舒卷自如,正是禅者心地明潔、毫無挂礙、自然適性的外在表現。

   詩的後半部分繼續寫放曠的閑趣。山中當然有路,然而這條路通向的,乃是更爲曲折深邃的幽處,而不是繁華喧囂的人世。心似孤雲無所依,悠悠世事何須覓?既然禅者像白雲那樣的無心,還有什麼東西能困擾他?佛教常將人心喻爲猿猴,說這只猿猴喜好攀援外物。而對于調順了心猿的禅者來說,塵世的任何能夠惑亂心神的東西,如功名富貴美色佳肴之類,他都不屑一顧,不去“攀援”。因爲坐禅之時,他早已淨化了自己。“石床”,石製之床。僧人常于其上坐禅。賈島《贈無懷禅師詩》有“禅定石床暖”之詠。在石床上,他一人徹夜坐禅,雖然“獨”,但這絕不是孤獨,而是獨坐大雄峰式的孤標獨立。你看,一輪又圓又大、又清又亮的月亮,正透過蒙蒙的清泠的山間夜霧,緩緩地從容地升上寒山,向石床上的禅者灑下一片清輝。寒山經常以明月來象征他的禅心:“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圓滿光華不磨瑩,挂在青天是我心。”月亮圓滿而碩大,清光四溢,正象征著禅心的圓滿自足、澄澈無瑕。此詩以景收結,所展的是無言之境,也是最高深的禅境。

  --------------------------------------------------------------------------------

  

   4.侬家暫下山

  

   侬害暫下山,入到城隍裏。

   逢見一群女,端正容貌美。

   頭戴蜀樣花,燕脂塗粉膩。

   金钏镂銀朵,羅衣绯紅紫。

   朱顔類神仙,香帶氛氲氣。

   時人皆顧盼,癡愛染心意。

   謂言世無雙,魂影隨他去。

   狗咬枯骨頭,虛自舔唇齒。

   不解返思量,與畜何曾異。

   今成白發婆,老陋若精魅。

   無始由狗心,不超解脫地。

  

   這首詩的意圖,是要給世人照一照“風月寶鑒”。

   詩用第一人稱的“侬家”這個古代吳人的自稱來寫,饒有趣味。“侬家”平時長住山上,偶爾下一次山,到城隍廟逛逛,倒不是爲了湊熱鬧,而只是看看熱鬧,觀察觀察世相而已。正好看見了一群女子,五官端正,容貌姣美。瞧,她們頭上戴著最時髦的四川式樣的花,臉上塗了厚厚的一層脂粉。炫人眼目的金手镯上镂刻著銀花,飄曳的羅衣有粉紅、紫色各種層次。青春美貌宛如神仙,所過之處,異香裂鼻。對此,世人有何反映呢

  

   這些光彩照人的美女一露面,時人都伸長了脖子轉眼去看,如癡如迷,愛慕不已。都說這些美女世上無雙,魂也被她們勾走了。在描寫時人的觀感之後,“侬家”給這些人當頭一棒:貪戀美色,胡思亂想,何異于狗啃幹骨頭,什麼肉也吃不上,只落個白白地舔舔嘴唇、牙齒而已!

   癡愛乃是心病的根源,“癡愛是苦因”(《探玄記》七),而癡迷之人,偏偏迷戀粉髑髅,用癡繭愛網自相纏縛,不知道冷靜地自我反省,跟畜牲又有什麼兩樣?那麼怎樣來“返思量”呢?下面兩句即是“侬家”爲他們指出的方法:作不淨觀。爲對治貪心,通過主觀的想像來觀看對象的不淨,這就是不淨觀。看到美色佳人,你不妨把她想像成面黃皮皺的老太婆,蒼老醜陋,像山精鬼魅一樣的可怖。這時還會有非非之想麼,還想沖上前去摟抱她、和她纏綿共枕了麼?據《釋迦譜》卷叁,佛陀當年修行時,魔王因嫉妒和害怕佛陀修行成就後的威力,就派了叁個美麗的女兒去誘惑佛祖。這叁個女子都豔麗非凡,千嬌百媚,穿著暴露的衣服,發出勾魂的聲音,作出挑逗的神態,而佛陀運用起法力無邊的不淨觀來,眼中所見者,只是“革囊盛臭”,于是叁個漂亮女子頓時“化爲老母”,“頭白面皺,齒落垂涎,肉銷骨立,腹大如鼓”。“風月寶鑒”的正面是盈盈含笑的王熙鳳,背面是一具令人毛骨悚然的枯骨!佛教認爲,只有照這面“風月寶鑒”的背面,才能滅除貪欲,而獲得心靈的平靜。可惜世人所見的都是虛假的要命的正面!所以“侬家”臨了還忍不住再喝罵一句:這些人永墮畜牲之道,受輪回之苦,是由于他們有了狗的貪心,永遠不能解脫得福。“無始”是一個佛教名詞。佛教認爲衆生無有始,今生從前世之因緣而有,前世亦從前世而有。詩中“無始”即指永墮輪回之中。禅宗認爲貪欲,尤其色欲是解脫之一大障礙,像烹砂不可能成飯一樣,因此用不淨觀來對冶心猿。寒山這首詩所表述的,也正是這一層意思。

  

  

《經典禅詩 第十章 名僧禅詩欣賞 二、寒山子禅詩》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