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經典禅詩 第八章 黃龍宗禅詩 五、自信無求,雄猛奔放

  黃龍宗禅詩

  五、自信無求,雄猛奔放

  吳言生

  [臺灣]東大圖書公司,《經典禅詩》,2002年11月初版

  第194—196頁

   五、自信無求,雄猛奔放

   由黃龍叁關的生佛平等觀念,生發出黃龍宗禅人自信無求、雄猛奔放的氣質。黃龍宗禅人注重樹立主體的高度自信:“登山須到頂,入海須到底。登山不到頂,不知宇宙之寬廣;入海不到底,不知滄溟之淺深。”黃龍宗禅人禀承臨濟“驅耕夫之牛,奪饑人之食”的風格,用峻烈禅機錘煉學人,“拗折拄杖”、“拈卻缽盂匙箸”,將學人外在的依倚全部奪去,以使之能夠真正自如地行走、獲得受享無窮的精神資糧。經由了嚴格錘煉的禅者,大悟不存師,般若威光煜煜顯現。克文頌百丈再參馬祖公案:“客情步步隨人轉,有大威光不能現。突然一喝雙耳聾,那吒眼開黃檗面。”百丈參馬祖前,未能見性。馬祖振威一喝,百丈叁日耳聾。在蓋天蓋地的一喝中,百丈獲得了禅悟慧命,成爲那吒般自立自信者。法因的開悟詩也表達了這種感受(《五燈》卷十八):

  

   嶺上桃花開,春從何處來?

   靈雲才一見,回首舞叁臺。

  

   嶺上桃花盛開,參透花從何處而來,也就參透了禅的奧妙。靈雲見桃花而開悟,猶如賤者得貴,由一個普通平民,轉身一變爲在叁臺(指顯要位置)上笑傲自得的重臣。克文頌靈雲見桃花悟道雲(《古尊宿》卷四五):

  

   奇哉一見桃花後,萬別千差更不疑。

   獨有玄沙言未徹,子孫幾個是男兒?

  

   此詩同樣表達了對師家權威的否定。靈雲見桃花悟道,到底“悟”了個什麼,禅僧往往不明其旨,只是盲目贊許,獨有玄沙發出了“敢保老兄未徹在”的質疑,有大丈夫的氣息。

   自信獨立的精神,形成了黃龍宗禅人“師子不食雕殘,快鷹不打死兔”的雄猛奔放氣概。克文《寄浮山岩中渙達二上人》:“若是金毛那守窟,奮迅東西警群物。有時踞地吼一聲,突然驚起遼天鹘。所食不食雕之殘,戲來還是弄活物。翻嗟疥狗一何癡,到處荒園咬枯骨。”(《古尊宿》卷四五) 詩意謂參禅者自信自立,便是不固守窠窟的金毛獅子,它奮迅出窟,群獸膽裂。當它踞地哮吼之時,縱是遼天俊鹘也聞風逃竄。它不吃雕殘之物,而要戲弄活物(喻禅者的思想不會爲他人思想所左右,參活句不參死句)。相反,只有疥狗才會在荒棄的園地裏咬嚼幹骨頭(喻死在句下,不得開悟)。這種精神深得臨濟禅髓,表達了“一一盡從胸臆裏,蓋天蓋地灑醍醐”的雄猛奔放之氣,使得黃龍宗禅詩帶上了醉意與狂態(《續古》卷一《湛堂准》):

  

   高吟大笑意猖狂,潘阆騎驢出故鄉。

   驚起暮天沙上雁,海門斜去兩叁行。

  

   高吟大笑,意態豪雄。潘阆倒騎驢,落拓狂放,驚起了棲息著的沙汀群雁。這種磊落剛健的精神,還滲透在黃龍宗禅人對叁要的創造性诠釋上:“如何是第一要?李白歌詩。如何是第二要?公孫舞劍。如何是第叁要?張顛草書。”(《續古》卷四《心聞贲》) 詩仙李白淋漓奔放的歌行體詩,舞蹈藝術家公孫大娘攝魂奪魄的劍舞表演,書聖張旭酣暢飛動的狂草書法,最能體現盛唐文化詩歌、舞蹈、書法的澎湃激情、軒翥氣勢、飛揚神韻,都是妙造毫巅的化境,禅宗以之诠釋叁要妙旨,生動地說明叁要的精神實質,是無限開拓參禅者的主體性,不參死句參活句,在酣暢淋漓落拓狂舞中作原真生命的盡情噴發,將情塵意垢悉皆蕩除。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