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經典禅詩 第八章 叁、隨緣任運、日用是道

  黃龍宗禅詩

  叁、隨緣任運、日用是道

  吳言生

  [臺灣]東大圖書公司,《經典禅詩》,2002年11月初版

  第185—187頁

   叁、隨緣任運、日用是道

   隨緣任運,日用是道,即是在行住坐臥一切日常生活中都可以參禅妙悟,徹見本心。黃宗人禅人指出:“一是一,二是二,頭上是天,腳下是地,饑即餐兮困即睡。”黃龍宗禅詩塑造了峰頂老僧、牛背牧童、閑臥高人等意象來表達這種感悟(分別見《五燈》卷十七《志芝》、《從悅》):

  

   千峰頂上一間屋,老僧半間雲半間。

   昨夜雲隨風雨去,到頭不似老僧閑。

  

   常居物外度清時,牛上橫將竹笛吹。

   一曲自幽山自綠,此情不與白雲知。

  

   千萬座山巒,雄渾蒼莽,搭築于群峰之巅的茅屋,孤高絕俗。這裏人迹罕至,唯見白雲缭繞,時往時來。但白雲還有夜隨風雨出山的忙碌匆遽,不如老僧的閑淡自適。這絕頂高僧,也是“物外度清時”的“牧童”。牧童笛橫牛背,逗弄晚風,曲意幽遠,群山秀綠。閑境幽情,妙合無垠。黃龍宗禅人在牧牛和山居生活中,表達出無拘無束的意趣:“自緣一榻無遮障,贏得長伸兩腳眠”,“寒則圍爐向暖火,困來拽被蓋頭眠”,“新縫紙被烘來暖,一覺安眠到五更”。在這些怡然自欣悅的詩句中,處處可以感受到臨濟宗“無事是貴人”的禅髓。

   黃龍宗禅詩對山居生活的描寫,富有詩情畫意。“竹笕二叁升野水,松窗七五片閑雲”,山居的景色,悠閑恬適,長養著道心;“叁個柴頭品字煨,不用援毫文彩露”,山居的物事,樸實無華,洋溢著情韻;“生涯叁事衲,故舊一枝藤。乞食隨緣去,逢山任意登”,山居的風物,淳和質樸,充滿著禅趣。慧南指出:“情生智隔,于日用而不知。”在日用中有佛心在起作用,人們雖然每天都在運用它,卻不知道它的存在。僧問鹽官齊安什麼是“本身盧舍那”,齊安讓他把淨瓶拿過來,僧人依言拿來淨瓶,齊安又讓他將淨瓶放在原來的位置。僧人放好淨瓶,繼續詢問什麼是本身盧舍那,齊安說:“古佛過去好久了!”心聞贲頌雲(《續古》卷四《心聞贲》):

  

   帶雪含霜半倚籬,橫斜影裏露仙姿。

   前村昨夜春來了,竹屋老僧猶未知。

  

   梅花綻放于雪中,一似古佛顯現在置放淨瓶的“日用”之中。老僧不知春到梅梢,一似問話僧不明日用是道。黃龍宗禅人指出:“道不在聲色而不離聲色。凡一語一默,一動一靜,隱顯縱橫,無非佛事。”所以,“吃鹽添得渴”的普通人即是“佛”,“十裏雙牌,五裏單堠”的離亭道即是菩提道,“少避長,賤避貴”即是道中人的修養,“舉足下足,盡是文殊普賢大人境界”。黃龍宗禅人繼承《維摩經》心淨則佛土淨、存在而超越的思想,主張直面聲色世界,用積極的態度去感應,以獲得火中生蓮花式的透脫:“行腳人須是荊棘林內,坐大道場,向和泥合水處,認取本來面目”;“向是非頭上坐,是非頭上臥,乃至淫坊酒肆,虎穴魔宮,盡是當人安身立命之處”。在熱惱的人生中,綻放出聖潔的蓮心;在喧囂的紅塵裏,保持著安詳與甯靜。克文《大甯山堂》雲(《古尊宿》卷四五):

  

   禅家能自靜,住處是深山。

   門外事雖擾,座中人亦閑。

   漁歌聞別浦,雁陣下前灣。

   即此非他物,何妨洪府間。

  

   大甯山堂即大甯寺,在洪州(今南昌市)城內。詩意謂只要內心甯靜,不管住在何處,都如同深山般清幽。門外事紛紛擾擾,室中人閑閑自如。在喧鬧煩囂之中,仍然可以得到鬧中逸,動中幽。在遠處江浦飄來的漁歌裏,在眼前水灣掠過的雁陣上,作者感悟到動靜系于一心,能動能靜的都是這個心。而在心的根源處,卻沒有動靜之分。真如自性就是眼前現景,而不是別物,不用向別處找尋!既悟此理,縱然置身于洪府這車馬喧囂紅塵萬丈的大都市,對長養道心並無妨礙。此詩的眼目在“自靜”兩字。自靜其心,即可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獲得禅意的感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