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經典禅詩 第六章 法眼宗禅詩 二、一切現成

  法眼宗禅詩

  二、一切現成

  吳言生

  [臺灣]東大圖書公司,《經典禅詩》,2002年11月初版

  第133—135頁

   二、一切現成

   文益悟道機緣中,知性的努力臻于極限,山窮水盡之際,蓦地透露出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絕好消息,這時桂琛才告訴他:若論佛法,一切現成。“一切現成”成了法眼宗宗風顯明的特色。呂谏先生說,“從他(法眼文益)的門庭設施來看,(其宗風)可以說是“一切現成”,也就是說,理事圓融並非人爲安排,而本來就是如此,所以他們的宗眼就是“現成”。”〔《中國佛學源流略講》第二四五頁。〕

   與“一切現成”相聯系的禅學感悟是“本來現成”,它是“一切現成”的基礎。在禅宗史上,較早地提出本來現成觀點的是神照本如。他所作的開悟詩說:“處處逢歸路,頭頭達故鄉。本來成現事,何必待思量。”佛性本來現成,只需頓悟而不可思量計較。“一切現成”側重真如本體的遍在性,“本來現成”側重禅悟主體佛性的原本自足。“本來現成”注重向真如理體的回歸,回歸本來;“一切現成”更注重對目前“一切”的感悟,注重當下。“佛法現成,一切具足。豈不見道圓同太虛,無欠無余。”正是在“本來現成”的基礎上,形成了法眼宗“一切現成”的宗風。“一切現成”的宗風,使得法眼宗禅詩具備了日用是道即凡即聖的美感特質。

   “一切現成”的宗風注重當下性,側重于證悟當下即在的生命情境。法眼宗所要證悟的禅理是一種當下即在的東西,因而法眼宗的禅師們在教禅學禅、接引參禅者時,最常用的方法是把參禅者的注意力隨時隨地引向現在和這裏,指示他們時刻關注這當下即在的東西。法眼宗繼承僧肇“觸事而真”思想,指出一切皆是道,在日常生活之外,並不存在著另外的真理。文益指出,一切皆是道,在日常生活之外,並沒有什麼與道相合的東西。法眼阻雪時,曾與同行的人研討過《涅槃無名論》。僧肇主張,不離開現世界的煩惱,而證得菩提涅槃;不離開濁世,而進入佛國。發生這種轉折的關鍵在于能否妙悟。而能否妙悟的關鍵,又在于能否“即真”,在現實世界的平凡事物上,感受到永恒的真理。能夠“即真”,就能將有無、物我打成一片,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觀照者即可擺脫情塵欲累,使六合萬有盡入心境,使玄妙的根性脫離曠劫的無明習氣,在動蕩遷轉的現象界中保持心靈的甯靜。處有不有,不被有所拘束;居無不無,不被無所沈溺。從而超出動靜、有無,獲得心靈的自在圓滿。長慶慧棱曾作悟解頌(《傳燈》卷十八《慧棱》):

  

   萬象叢中獨露身,唯人自肯乃方親。

   昔時謬向途中覓,今日看如火裏冰。

  

   此偈後來成爲法眼宗禅人參究的常用話頭。人世間的一切萬法有善有惡,而禅者善知諸法的善惡淨染種種差別性,不起分別心,不褒美善法,也不揚棄惡法,將一切對待差別都蠲除蕩滌,這時便湛湛然仿佛獨自露身于萬象之中。文益還指出,六根所接觸者皆爲真理,只要不生分別,隨緣而行,則一切都是道。因此,“如何是禅?叁界綿綿,如何是道?十方浩浩”。在現實生活中,時時處處都可以參悟禅道。僧問曉榮如何是日用事,禅師作詩以答(《曉榮》):

  

   一念周沙界,日用萬般通。

   湛然常寂滅,常展自家風。

  

   在日用之中,條條大道都通向了悟之途,禅者以般若無知的觀照,保持著湛然甯靜。于是,在“愁殺人”的日用中,有快樂的“無憂佛”,在“生死”的苦海中,有“涅槃”的智光。法眼宗運用僧肇“江河競注,日月旋流”的般若直觀來回答什麼是“不遷義”,將“暑往寒來”、“春夏秋冬”作爲不遷義,將“飛飛揚揚”作爲不動尊,表達了在動蕩遷變的現實生活中保持心性澄湛甯靜的感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