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經典禅詩 第四章 曹洞宗禅詩 五、洞山“功勳五位”偈

  曹洞宗禅詩

  五、洞山“功勳五位”偈

  吳言生

  [臺灣]東大圖書公司,《經典禅詩》,2002年11月初版

  第97—101頁

   五、洞山“功勳五位”偈

   除了正偏、君臣五位之外,洞山又別立“功勳五位”之說,即向、奉、功、共功、功功。與“正偏五位”一樣,“功勳五位”的主旨也是用來衡鑒禅僧悟解程度的淺深。“向”、“奉”表示信仰的建立,但缺乏悟解;“功”、“共功”表示悟解的深入,尤其是在對外境(色法)的否定方面達到了一定水平。“功功”,表示徹悟,完全解脫,屬成佛作祖的境界。

   “向”——據《人天眼目》卷叁:“僧問師:“如何是向

  ”師曰:“吃飯時作麼生?”又曰:“得力須忘飽,休糧更不饑。””詩雲:

  

   聖主由來法帝堯,禦人以禮屈龍腰。

   有時鬧市頭邊過,到處文明賀聖朝。

  

   “向”是趣向之意。《五家宗旨纂要》:“君向臣,父親子,亦正中偏也。”“吃飯時作麼生”,提示于日用動靜之間,對悟道大事不可須臾忘卻。“得力須忘飽,休糧更不饑”,只要全心趣向某事,則無暇計慮饑飽。古代聖君效法帝堯,按照一定的尺度治世,喻本體界自有其規律、法度。君主有時出現在街頭,但人們見了到處文明的太平景象,只知道讴歌聖朝,卻不識眼前的君主;參禅者雖然隱約知道本體界在發生作用,卻還沒有證入本體,落在偏界,還沒回到正位上來。

   “奉”——““如何是奉

  ”師曰:“背時作麼生?”又曰:“只知朱紫貴,辜負本來人。””詩雲:

  

   淨洗濃妝爲阿誰,子規聲裏勸人歸。

   百花落盡啼無盡,更向亂山深處啼。

  

   “奉”,是承奉之奉。《五家宗旨纂要》:“臣奉于君,子順于父,亦偏中正也。”“背時作麼生?”如果背(貪戀外境,禅宗謂之悖離本分),就不能“奉”,就是“只知朱紫貴,辜負本來人”。“奉”的程度,如同熱戀中的情侶,時時刻刻都把對方放在心上。佳人淨洗濃妝,閨中待婿;杜鵑留春啼血,花底催歸,喻參禅者洗盡世俗紛華,感應自然真的召喚,回到精神故園,明心見性。後二句有兩層喻義:(1)大道對參禅者早日歸家(喻悟道)的提醒。百花落盡,生意凋殘,道路迢迢,亂山橫亘,而鵑啼無歇,一似大道對參禅者的殷切呼喚。(2)求道而尚未得道。落英缤紛,觸目可見,但花底鵑啼,卻難以尋覓,縱是萬水千山走遍,也難睹芳蹤。象征參禅者雖經多方求索(奉),仍沒有得到大道本源。

   “功”——““如何是功

  ”師曰:“放下鋤頭時作麼生?”又曰:“撒手端然坐,白雲深處閑。””詩雲:

  

   枯木花開劫外春,倒騎玉象乘麒麟。

   而今高隱千峰外,月皎風清好日辰。

  

   “功”,是修行的成就。《五家宗旨纂要》:“前此向時、奉時,情存取舍,尚落偏枯,猶未成功。到此渾身放下,撒手忘依,便能全身擔荷,徹底承當,內外一如,更無異體,正中來也。”《洞上古轍》卷上:“把鋤是有向、奉,放下鋤頭是不向、奉。由前向、奉之功,至此頓忘,故曰放下鋤頭也。”這時已證悟本體,于現象界一切,撒手不顧,在此白雲(喻現象界)缭繞的本體界中,端然而坐,無爲閑適。既已泯滅現象界的一切,則枯木吐花于劫外,放出盎然春意;倒騎玉象與麒麟,來去灑脫自如。此時顯發妙用,如同木馬嘶風,泥牛吼月。參禅者以往的身心,墮在紅塵之中,而今則超出塵世,高隱于千峰之外。在這迥超現象界的本體界中,月皎風清,光明一片,天機活潑地呈現。

   “共功”——““如何是共功

  ”師曰:“不得色。”又曰:“素粉難沈質,長安不久居。””詩雲:

  

   衆生諸佛不相侵,山自高兮水自深。

   萬別千差明底事,鹧鸪啼處百花新。

  

   “共功”,是自己成就後去度化衆生。《五家宗旨纂要》:“前此功勳獨著,未得理事混融,此則體用雙彰,不住一色,所謂君臣會合,父子通同,黑白不分,兼中至也。”《洞上古轍》上:“共功者,諸法並興,故曰共。”所謂“不得色”,是指在此之時,絕對的空(“素粉”)消盡,諸法俱現,連“一色”(空)也不可得。如同在帝都長安取得功名之後,還必須到四方廣行教化。覺悟之人,不能停留在悟境、空境,而要重返現象界灰頭土面地去化導衆生。佛與衆生,均爲假名,就本體自性而言,二者均無差異,如山之自高,水之自深,所以不必以佛爲尊貴而以衆生爲卑微;要在現象界的萬別千差中,顯示出本體的妙用,事理兼帶,體用不二,如同鹧鸪之啼,百花之新。〔參《禅學與唐宋詩學》第二一六頁。〕

   “功功”——““如何是功功

  ”師曰:“不共。”又曰:“混然無諱處,此外更何求

  ””詩雲:

  

   頭角才生已不堪,擬心求佛好羞慚。

   迢迢空劫無人識,肯向南詢五十叁。

  

   “功功”,指此功較前位之功爲深,故稱功功。《五家宗旨纂要》:“前此大功並顯,內外齊彰,此則不落有無,不存賓主,及盡全時,迥超階級,上功字是功勳,下功字是不坐功勳,所謂功成而不處,故雲不共,兼中到也。”前位還有“共”,而此位則不共,不但法不可得,而且連非法也不可得,所以說“此外更何求”。理事混然,本體界與現象界融爲一體,並無隱藏之迹,功行不可思議,是禅悟的至境。參禅者只要一落形相(“頭角才生”),即非本體界之事,已屬不堪,若擬心求佛,更是假立名相、差別作爲之事,甚爲羞慚。這個絕對的本體自極爲久遠的時間以來,無人能識能名。既臻此不可思議的悟境,又何須再像善財童子那樣,從事無窮無盡的參學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