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洞宗禅詩
四、曹山“君臣五位”偈
吳言生
[臺灣]東大圖書公司,《經典禅詩》,2002年11月初版
第95—97頁
四、曹山“君臣五位”偈
曹山本寂繼承洞山正偏五位之說,藉君臣相對之誼而說明五位之旨訣,稱爲君臣五位。曹山以“君”象征本體,以“臣”象征現象界,《曹山元證錄》:
正位即空界,本來無物。偏位即色界,有萬象形。正中偏者,背理就事。偏中正者,舍事入理。兼帶者,冥應衆緣,不墮諸有,非染非淨,非正非偏。故曰虛玄大道,無著真宗。從上先德,推此一位最玄最妙,當詳審辨明。君爲正位,臣爲偏位。臣向君是偏中正,君視臣是正中偏,君臣道合是兼帶語。進雲:“如何是君?”師曰:“妙德尊寰宇,高明朗太虛。”雲:“如何是臣?”師曰:“靈機弘聖道,真智利群生。”雲:“如何是臣向君?”師曰:“不墮諸異趣,凝情望聖容。”雲:“如何是君視臣?”師曰:“妙容雖不動,光燭本無偏。”雲:“如何是君臣道合?”師曰:“混然無內外,和融上下平。”
曹山以臣向君爲偏中正,君視臣爲正中偏,君臣道合爲兼中到。君臣道合,則天下太平,冥應衆緣,不墮諸有,動靜合一,事理不二,非正非偏,體用一如,是最高的悟境。爲了進一步說明君臣五位,曹山作了一首總頌:
學者先須識自宗,莫將真際雜頑空。
妙明體盡知傷觸,力在逢緣不借中。
出語直教燒不著,潛行須與古人同。
無身有事超歧路,無事無身落始終。
詩意謂對于曹洞宗禅人來說,須明白曹洞宗君臣五位的宗旨。“真際”,即自心自性,它並不是靜而無動、滅而無生的“頑空”,故不能將它與一潭死水式的“頑空”混爲一談。禅心是“妙明體”,窮盡、通達了“妙明體”之後,就不會觸犯或偏離大道,一切隨緣,並不須假借什麼力量。禅者的語言通脫不犯,就不會被般若大火燒著。參禅者會像古代大德們那樣潛行密證,連鬼神都莫測其迹。在修行的最高層次上,無身有事,去除了意想情識之我身,而勤求了卻生死大事,則自然會超出世俗歧路。等到了卻生死大事之後,已忘其爲事,也無此假身,而融入無始無終無去無來的絕對本體之中。
曹洞宗正偏、君臣五位理論除了汲取了華嚴宗理事圓融論,以及《參同契》、《寶鏡叁昧》的理事論外,還汲取了《起信論》的思想精華。正偏、君臣五位之說運用了本覺、不覺理論來說明參禅者在不同階位的悟道體驗。《起信論》的“一心二門”指出,真如有隨緣、不變兩個特質,真如之理體雖恒不變易,但隨緣則生出萬有,産生事相的變化,成爲悟迷淨染的存在。隨緣,以顯現萬有差別之事象,靜中有動,爲正中偏;不變,以隨順真如平等之理性,動中有靜,爲偏中正。此正偏二者妙合而歸于一元,動靜不二,爲兼中到,君臣道合,理事雙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