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洞宗禅詩
二、雲岩昙晟的《寶鏡叁昧》
吳言生
[臺灣]東大圖書公司,《經典禅詩》,2002年11月初版
第83—89頁
二、雲岩昙晟的《寶鏡叁昧》
曹洞宗禅學思想的另一重要理論依據是《寶鏡叁昧》。洞山良價在雲岩昙晟處親印寶鏡叁昧,並把它傳授給曹山本寂。《寶鏡叁昧》文辭簡練,卻奧義無窮,將洞山一脈的修持精華,悉數包容其中:
如是之法,這本來現成的大法,
佛祖密付。佛祖已經密相傳付。
汝今得之,你現在既已得到它,
善宜保護。就應當好好去保護。
銀碗盛雪,銀碗裏面盛著白雪,
明月藏鹭。明月之中潛藏白鹭。
類之弗齊,分門別類雖不一樣,
混則知處。混然一體各有所處。
意不在言,意旨豈言語能表述,
來機亦赴。有來機就能去應赴。
動成窠臼,此機一發則成窠臼,
差落顧伫。不知變通枉自躊蹰。
背觸皆非,肯定否定都不正確,
如大火聚。恰像燃燒著的大火!
但形文彩,只要纏上語言文字,
即屬染汙。它就已經屬于染汙。
夜半正明,縱是在暗夜仍明亮,
天曉不露。縱是在天明不顯露。
爲物作則,它成爲萬物的准則,
用拔諸苦。可救拔人生的諸苦。
雖非有爲,雖然不是有爲之法,
不是無語。卻絕非什麼也不做。
如臨寶鏡,站在晶瑩的明鏡前,
形影相睹。形體與影子兩相見。
汝不是渠,你不是鏡裏面的他,
渠正是汝。他正是鏡子前的你!
如世嬰兒,就像剛出生的嬰兒,
五相完具。眼耳鼻舌身已俱備。
不來不去,既不是來也不是去,
不起不住。不是生起也非粘著。
婆婆和和,咿呀學語體露純和,
有句無句。雖有聲音卻無意趣。
終不得物,終究沒有粘滯外物,
語未正故。是因語言僅是空殼。
重離六爻,將離卦六爻來分離,
偏正回互。得偏正回互的宗旨。
疊而爲叁,六爻重疊成爲叁組,
變盡成五。五度變化偏正回互。
如獵草味,五味子一籽五味足,
如金剛杵。金剛杵兩頭虛中實。
正中妙挾,既正又中妙而雙挾,
敲唱雙舉。擊節和歌同時並舉。
通宗通途,通達佛法悲憫人世,
挾帶挾路。解行相應人我一如。
錯然則吉,迷悟不二交錯大吉,
不可犯忤。動念起心與道相忤。
天真而妙,佛性天真何其靈妙,
不屬迷悟。不屬於迷不落于悟!
因緣時節,隨緣而明遇機而顯,
寂然昭著。寂然空寥萬化順應。
細入無間,小到進入分子原子,
大絕方所。大到超出天地宇宙。
毫忽之差,只要有絲毫的差錯,
不應律呂。就不與大道相應和。
今有頓漸,權且設頓悟和漸修,
緣立宗趣。爲學者指出歸鄉路。
宗趣分矣,歸鄉路既然有細則,
即是規矩。就成爲修行的法度。
宗通極趣,頓悟菩提漸修禅道,
真常流注。真如即可常流且住。
外寂中搖,外形寂靜內心搖動,
系駒伏鼠。如駒與鼠暫被系縛。
先聖悲之,先聖感于這種狀況,
爲法檀度。設立妙法進行救度。
隨其顛倒,隨順其妄想顛倒心,
以缁爲素。權且認煩惱作覺悟。
顛倒想滅,將顛倒之心再顛倒,
肯心自許。便立證無上菩提道。
要合古轍,要想合于古佛軌轍,
請觀前古。請觀看前代的範例。
佛道垂成,爲了成就無上佛道,
十劫觀樹。長久的修行少不了。
如虎之缺,這好比是虎耳漸缺,
如馬之馵。也好似那馬足發白。
以有下劣,爲逗起凡夫求道念,
寶幾珍禦。以種種寶物相誘引。
以有驚異,爲斷除佛法奇特心,
狸奴白牯。說狸奴白牯有佛性。
羿以巧力,羿憑借他技巧娴熟,
射中百步。能百步外射中目標。
箭鋒相值,可禅機如激箭相交,
巧力何預
又哪裏用得上技巧
木人方歌,你聽木人唱起了歌,
石人起舞。你看石人跳起了舞。
非情識到,凡情凡識難以理解,
甯容思慮。又豈容管見去蔔度
臣奉于君,臣奉于君事奉于理,
子順于父。子順于父理事回互。
不順非孝,兒不順父非稱爲孝,
不奉非輔。臣不奉君不足爲忠。
潛行密用,潛行密用禅道無窮,
如愚如魯。世俗觀之如愚如魯。
但能相續,只要能精勤相接續,
名主中主,就是無上的主中主!
《參同契》已標“回互”之說,《寶鏡叁昧》則倡“明暗交參”之義:“夜半正明,天曉不露。”夜半正明,是暗中有明;天曉不露,是明中有暗。所謂“明”,指形形色色的大千世界,色界;所謂“暗”,指無形無迹無色聲香味的本體界,即空界。明暗交參,謂本體界與現象界交互參合在一起,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由明暗交參的觀念,同樣發展出“正偏回互”之說。《寶鏡叁昧》喻之爲:“銀碗盛雪,明月藏鹭。類之弗齊,混則知處。”“混”即平等,“處”即差別。銀碗裏面盛著白雪,明月之中潛藏白鹭。現象界包容在本體裏面,不可分割。但是,本體與現象又不相同,前者是正是主,後者是偏是末。因此,必須“臣奉于君,子順于父。不順非孝,不奉非輔”。曹洞宗的正偏回互、五位功勳皆濫觞于此。《寶鏡叁昧》以形影喻體用,“如臨寶鏡,形影相睹。汝不是渠,渠正是汝”,對洞山的開悟也有間接的啓發:
師臨行又問雲岩:“和尚百年後,忽有人問:“還邈得師真否”,如何只對
”岩曰:“但向伊道:“只這是!””師良久,岩曰:“價阇黎承當個事,大須審細。”後因過水睹影,大悟前旨。因有偈曰:“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應須與麼會,方始契如如。”(《洞山悟本錄》)
洞山過水睹影,深切地感悟到了雲岩悉心傳授給他的體用、理事的奧秘,因而得以徹悟。
此外,《寶鏡叁昧》提出了“背觸皆非,如大火聚。但形文彩,即屬染汙”的不觸犯原則,指出對本體肯定否定都不行,般若如同烈火,近傍不得。只要形于語言文字,就是染汙了它。《寶鏡叁昧》還描摹出“木人方歌,石人起舞。非情識到,甯容思慮”迥超知性理解的禅定直覺境,這對曹洞宗遵守不觸犯原則、大量運用禅定直覺意象,亦有濫觞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