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經典禅詩 第二章 臨濟宗禅詩 四、無事是貴人

  臨濟宗禅詩

  四、無事是貴人

  吳言生

  [臺灣]東大圖書公司,《經典禅詩》,2002年11月初版

  第44—49頁

  

   四、無事是貴人

  

   每一宗派的禅學思想都有其最爲典型的部分,即禅髓。禅髓詩,指通過詩歌語言藝術,或顯或隱、或明或暗地表達禅學精髓的詩歌。這些詩歌,或直陳其事,徑截表達禅學感悟;或象征比喻,間接表達禅學感悟;或通過現量的原真呈顯,來表達禅學感悟。臨濟宗禅學感悟的精髓,主要體現在“無事是貴人”、“無位真人”、“無依道人”叁個方面,並用詩歌的形式加以生動直觀的反映。

   《臨濟錄》中所表達的“無事是貴人”禅髓,主要有這樣的特性:自性圓滿,與佛無別;不須造作,本來現成;饑餐困眠,日用是道;有求皆苦,歇即無事;不求師家,不求經論。“無事是貴人”是臨濟禅的主要思想之一。臨濟設立一系列禅法,都是爲了掃除學人的情見,蕩除妄念,以達到“無事是貴人”的境界。但“無事是貴人”,旨在息卻馳求之心,卻並不意味著沈溺于一潭死水的斷滅空。無心之境固然好,但如果是一種枯木死水的狀態,就墮入了頑空,臨濟宗禅人注意對斷滅空的遣除,使大休大歇的無事之人,呈顯出隨處作主、觸事而真的悟者生涯。文悅《原居》雲(《古尊宿》卷四一):

  

   挂錫西原上,玄徒苦問津。

   千峰消積雪,萬木自回春。

   谷暖泉聲遠,林幽鳥語新。

   翻思遺只履,深笑洛陽人。

  

   詩寫初春原居景致。首聯謂自己挂錫西原,本圖無事,參禅之人,卻不停地前來探問禅旨。作爲師家,應該怎樣回答他們?颔頸兩聯出以境象,堪稱不答之答,無言之言:積雪澌融,千峰瀉翠。萬木回春,欣欣向榮。深谷氣暖,流水增多,泉聲傳得分外地遠;幽林晝靜,百鳥歡鳴,清音顯得特別的脆。處處現成圖畫,頭頭自爾生機。與宇宙氤氲同化的人,感悟到生命的澄明甯靜。面對眼前這天然清景,你還能不走融入暖雪、春水、萬木、百鳥、花谷、叢林中,化成一晶雪、一脈泉、一只鳥、一葉花、一株樹?“鍾聲雀噪,可契真源。別處馳求,妄生節目。”(《汾陽錄》卷上) 只有將禅的意念剔除淨盡,才是真正的禅。達摩大師當年遺下只履,把禅留在中華大地,但小根小智之人,卻如癡犬逐塊,死咬住禅的名相觀念不放,這又是一大窠臼。在這個意義上看,一度在洛陽嵩山付授禅法的達摩祖師,實在是無事生非!此詩貌似純粹的寫景詩,實則遠遠超出純粹的寫景詩。純粹的寫景詩是屬于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前感悟層面,而此詩所寫之景,則是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的禅悟化境。在此感悟階段,詩人將禅的名相徹底剔除,即物而全真,無事是貴人。詩中既有《楞伽經》“揚眉”“動睛”皆佛法的思想,又有《金剛經》“無法可說”思想,也有魏晉玄學“言意之辯”的思想。再如善昭《示衆》雲(《汾陽錄》卷下):

  

   春雨與春雲,資生萬物新。

   青蒼山點點,碧綠草勻勻。

   雨霁長空靜,雲收一色真。

   報言修道者,何物更堪陳。

  

   雲行雨施,品物流衍。人的精神也應時時有春雨春雲,方不枯寂。在雲雨潤澤中,遠望,黛樹似染,在山壁上襯成斑斑點點;近觀,碧草如梳,在平野上顯得柔柔勻勻。春雨乍收,天宇澄靜;霧雲散去,景色純真。人心中固然需要有春雲春雨的祥和之氣,但其心性本體,卻如春雨迷中的長空,雲绡霧噻裏的景色,並不改變其淵靜、澄鮮的特質。善昭《坐禅》亦雲“月印秋江靜,燈明草含鮮”,寫禅悟直覺,純明澄澈,外物曆曆在目。但對此物境,僅僅是觀照而已,並無雜念,這才是微妙的禅心。與文悅的《原居》一樣,善昭《示衆》在對清新景色的現量呈現中,濃縮著詩人的禅學感悟,而不著痕迹,如波中月影,似鏡裏花光,玲珑澄澈,即目即真。只有無事之人,方可寫得出這純乎天籁的詩;只有無事之心,方可感悟到這觸目菩提的美。讀者既可以將它作爲純粹的寫景詩欣賞,也可以從中品味出深邃的禅意。再如文悅的《山居》詩,與其《原居》堪稱聯璧(《古尊宿》卷四一):

  

   片片殘紅隨遠水,依依煙樹帶斜陽。

   橫筇石上誰相問,猿嘯一聲天外長。

  

   靜聽涼飚繞洞溪,漸看秋色入沖微。

   漁人撥破湘江月,樵父踏開松子歸。

  

   壟麥重重覆紫煙,太平時節見豐年。

   野雲忽散孤峰出,列派橫飛落澗泉。

  

   第一首是禅者春憩圖。暮春之際,落英缤紛,殘紅隨水,宛若桃源。煙籠青翠,映帶斜陽,依依多情。這甯靜溫馨、清純潔雅的桃源,也是禅者人性源頭、精神家園、心靈故鄉;凝重靜遠、祥和明澈的斜陽,是走過初陽如血、驕陽似火的詩人,澄心內視、靜觀自心的返照回光。禅悟的境界是法喜的境界,法喜的境界渴望有人分享。詩人橫筇石上,凝情遠望,便有一聲猿啼,自空際飛來,恍如故友相存問。抒情主體的孤芳自賞、高情遠韻,悉皆傳出,卻筆致天然,毫無刻鑿之痕。

   第二首是漁樵晚歸圖。初秋之時,涼飚乍起,木落千山,秋色迤逦,漸入沖微。漁人歸棹,撥弄清波,逗一輪璧月。樵父束斧,松下經行,踏萬顆松子。漁人樵父,在禅詩中往往作爲垂絲弄斧的意象出現,如“只知洪浪岩巒闊,不肯抛絲弄斧斤”(《頌古》卷五投子青頌), 喻世人向外尋求追逐,不肯當下無事,歸家穩坐;“浪靜風恬正好看,秋江澄澈碧天寬。漁人競把絲綸擲,不見冰輪蘸水寒”(同上卷七常庵崇頌), “高坡平頂上,盡是采樵翁,人人盡懷刀斧意,不見山花映水紅”(《五燈》卷六《陳道婆》), 均是感歎漁人逞弄機巧,不能回光返照。而此詩中所寫,則是收卻魚網、束起斧頭的漁樵晚歸。景是甯谧的景,有的是澄明夜月和月光下的松間路,沒有洪波巨浪岩巒險闊;人是恬靜的人,有的是自得歸漁和機心全泯的樵父,不複垂絲弄斧向外尋求。

   第叁首是農家豐年圖。壟麥重重,紫煙蓋覆,地氣溫潤,是豐年景象,也是心國太平的景象。天地阒寂無聲,一切都似乎融化在恬靜之中。但就在此時,野雲迸散,孤峰遠出,蒼翠撲面。一瀑飛泉,跳珠濺玉,喧鬧歡騰!平疇麥垅煙冪冪的恬靜,忽爲孤峰聳翠落瀑飛泉所取代。然而,詩人的心靈並沒有被喧鬧所擾亂,因爲它從來就沒有被恬靜所影響。被恬靜所影響,即溺于斷滅空;被喧鬧所擾亂,即粘于躁動境。靜景動態,都影響不了詩人的澄明心境。對此寂此動,詩人了了感知,而毫不粘著。詩歌在描寫寂境時,沒有一潭死水的枯寂,流漾著波光潋滟的活潑生機;描寫動景時,沒有喧囂浮躁的騷動,沈澱著萬動歸寂的亘古甯靜。

   這組詩的共同特點有叁。其一是在靜谧之境中,忽然闌入動景,跳宕流轉,生機遠出。其二是詩中的象征意義若顯若隱。如磐石堅貞象征詩人堅固的禅心,漁樵晚歸象征著歇卻妄念歸家穩坐,太平時節象征心理世界的甯靜,野雲崩散象征妄念的消除,但這些象征都在有意無意之間,若即若離。其叁是所寫景致疏野、恬淡,使人感受到繁華刊落見本真的意趣。縱使是孤猿長嘯,漁樵晚歸,雲散峰出,澗泉飛瀉,也同樣將人的心理感受引向恬淡祥和之境,而沒有聲色浮華的躁動。在臨濟宗禅詩裏,這是藝術性臻于化境的作品,天機一片,不受纖塵,鮮明地反映了“無事是貴人”的禅者,如何在自然清景中獲得即色即真的禅意感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