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經典禅詩 第二章 臨濟宗禅詩 叁、四照用

  臨濟宗禅詩

  叁、四照用

  吳言生

  [臺灣]東大圖書公司,《經典禅詩》,2002年11月初版

  第39—43頁

   叁、四照用

   “四照用”的“照”,指“寂照”之照,“寂”是真如之體,“用”是妙用。“四照用”系根據參禅者對主客體之不同認識,所采取之不同教授方法,旨在破除視主體、客體爲實有的世俗觀點,與“四料簡”基本類似:

   我有時先照後用,有時先用後照。有時照用同時,有時照用不同時。先照後用有人在,先用後照有法在。照用同時,驅耕夫之牛,奪饑人之食,敲骨取髓,痛下針錐。照用不同時,有問有答,立賓立主,合水和泥,應機接物。若是過量人,向未舉已前,撩起便行,猶較些子。(《臨濟錄》)

   先照後用,是針對法執重者,先破除對客體的執著;先用後照,是針對我執重者,先破除對主體的執著;照用同時,是針對我、法二執均重者,同時破除之;照用不同時,是對于我、法二執均已破除者,即可應機接物,不拘一格,運用自如。《人天眼目》卷一慈明頌:

  

   照時把斷乾坤路,驗彼賢愚喪膽魂。

   饒君解佩蘇秦印,也須歸款候皇恩。

  

   “照時”指先照後用,即以般若利劍破除對法的執著。此時,思維被截斷,擬議不得,天地(喻相對的思維方式)被截斷,又回到了天地未分之前的狀態,不論賢愚都喪膽亡魂(喻沒有任何二元意識留存)。縱使你辯才如蘇秦,身佩六國相印(喻參禅者口若懸河,天花亂墜),也須輸誠,繳印還鄉,以候皇恩(喻返回心靈家園,繼續修行)。此詩重在對相對意識之境的破除,即是對法的破除。

  

   用便生擒到命殂,卻令蘇醒盡殘軀。

   歸款已彰天下報,放汝殘年解也無?

   “用”指先用後照,即以般若利劍破除對主體的執著。師家用殺人劍,將參禅者生擒過來,將相對的意識予以斬除。但臨濟宗非常講究死中得活的機趣:使相對的意識大死之後,再使悟的生命蘇醒過來。所謂大死,即是去除覆在自性之上的客障,將世俗之“我”消解,疏瀹五髒,澡雪精神,促使現實的凡庸自我的退避來迎接妙淨之我的出現。妄想分別是“生死輪回”的根本,禅門中許多機鋒、話頭,都是爲了消除學人的妄想分別,所謂“打念頭”。“打念頭”的機用,就是“殺人刀”,讓人“大死一番”。然而,打去念頭後,如木石一般不思不動,卻是禅宗最擔心的弊病。佛教之“空”,空去妄想而已,卻需顯示出“真性”的無窮妙用,所謂“打得念頭死,救得法身活”,這就是“活人劍”:以智慧的利刃斬除一切妄想,複活“真性”的妙用。一刀一劍,能殺能活,顯示出息妄顯真的禅機。蘇醒之後,除卻往日心,已非昔時人,過去的妄想纖毫不存,再也不會幹擾禅心。此時,塵心死去道心活,天下叢林,喧喧盛傳說又有一人道行圓滿成就。這個成就之人,從此會安度晚年,獲得與以前截然不同的心境。

  

   照用同時棒下玄,不容擬議驗愚賢。

   掄劍直沖龍虎陣,馬喪人亡血滿田。

  

   “照用同時”,是將人我雙雙奪去之時。此時當頭一棒,絕不容情。人頭殒落(喻奪人),血流滿田(喻奪境)。愚人貪世情,賢者戀佛法,師家對之一概鏟除。高明的禅師,“驅耕夫之牛,奪饑人之食。敲骨取髓,痛下針錐”,這是“殺人如麻”的“臨濟將軍”的一貫作風。

  

   照用不同時,時人會者稀。

   秋空黃葉墮,春盡落花飛。

  

   “照用不同時”,是比“照用同時”更爲純熟的境界。此時,根本分辨不出其中什麼是照,什麼是用。春花落,秋葉墮,一切純真自然,不落朕兆,大化流衍,自爲自在,杳無端倪。

  

   一喝分賓主,照用一時行。

   會得個中意,日午打叁更。

  

   總頌謂雖然“四照用”有種種方法,在“一喝”之中,同時具現。慈明將極其精微、複雜的四照用程序,濃縮在一喝之中,頓悟色彩極爲濃郁。這種當下頓悟的功行,縱是參禅多年的人,也難知其深淺。如果領會了這一喝中的意旨,日輪當午之時,即是半夜叁更。作者將兩幅截然對立的意象組合到一起,是神妙的般若直觀之境。如果擬議尋思,就不能解悟“個中意”,失以千裏了。

   臨濟宗四喝、四料簡、四照用等綱宗詩,反映了其禅法機鋒迅疾、不容擬議的特性。臨濟宗禅法,顯示出掀倒禅床、踢翻地軸、倒覆乾坤的氣勢,正如論者所雲,“棒喝機用及一切言句,他都安排在劍刃刀口子上,完全爲了頓悟服務,從不閑話商量。這正是馬祖、百丈、黃檗、睦州一系禅道的最高發展,也是禅宗在修持方面的最大革新。”“這個絕對無情的逼拶路子,它才能擺脫心意識的一切妄緣,也才可以于一念鑒覺下如脫桶底似的打徹”。〔乃光《臨濟禅初探》,《禅學論文集》第二冊第一五八頁。〕 這些綱宗詩,之所以能通過鮮明的藝術形象,表達極其深邃的禅學思想,這是因爲在最高的層次上,詩與禅圓融相通。最微妙的宗教體驗,不能通過定勢語言來表述。因爲按照禅宗的觀念,本體不可說,一有言說,即有主客,即與本體乖離。從這個意義上說,語言是本體的柵欄。而參禅悟道,就是要突破這種乖離,明心見性,直契本體。通過詩學的喻義,通過現量的原真呈顯,摒落思量計較,悟妙旨于言外,即可使學人當下證入禅悟之境。從這個意義上說,詩歌又是本體的家園。臨濟宗禅詩,吟詠宗綱而不粘著于宗綱,用活句而不用死語,通過意象組合的矛盾性、跳宕性、空靈性,展示一幅幅詩禅感悟境象,這就使得臨濟宗綱宗詩具有了供人想像品味的空間,使其意象具有多義性、朦胧性、不可解性,使得臨濟宗綱宗詩在中國禅學史上呈現出獨特風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