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經典頌古 後記

  經典頌古

  後記

   我自幼生長在風光旖旎的江南水鄉,安徽蕪湖的赭山鏡湖留下了我大學時代的夢痕心影。我的老師余恕誠、劉學锴、趙其鈞、王明居等,都給我以良好的教益。余先生、劉先生是李商隱研究專家,趙先生是唐代絕句專家,王先生是美學專家。其研究成果,在海內外有口皆碑。親炙良師的法席,爲我的學術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弱冠之年,我遠遊長安,師從霍松林先生研治古典文學。1987年畢業,獲文學碩士學位。畢業後的一年裏,我全力以赴地從事霍先生主編的《萬首唐人絕句校注集評》工作,完成了其中二百余萬字的書稿的撰寫。

   在研治古典文學的過程中,我對禅宗産生了濃厚的興趣。1992年,出版了《禅的夢》、《禅門妙語》、《禅門公案》等書。1996年,我再次師從霍先生,攻讀博士學位。在此期間,我爲臺灣佛光出版社組織編寫了大型叢書《中國佛教高僧全集》中的51本,並撰寫了《佛緣叢書》(1套6本)等著作。在作學位論文時,我決定研究禅宗詩歌。1999年畢業,獲文學博士學位;2000年,我進入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後流動站,從事研究工作。來京之後,我得以求教于著名學者黃心川、湯一介、杜繼文、方立天、樓宇烈、楊曾文、王生平、萬俊人、王曉朝、李富華、方廣钅+昌、魏道儒等先生,受益良多。黃夏年、宋立道、周齊、華方田、徐文明、程恭讓等一大批年輕學者,也給了我很多幫助。2001年夏天,我的博士論文及博士後研究的部分成果,以禅學叁書的形式在中華書局出版,它們分別是:《禅宗思想淵源》、《禅宗哲學象征》、《禅宗詩歌境界》。方立天教授撥冗賜序,給予了較好的評價。

   禅學叁書2001年6月在中華書局出版,當年的9月即進行了第二次印刷,可見讀者了解禅宗思想、哲學、詩歌興趣的強烈。叁書出版後,《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中華讀書報》、《法音》、《禅》雜志、《覺群》、《華林》、《書品》、《中國圖書評論》、《世界宗教研究》、《哲學研究》等報紙、雜志,都發表了報導、評論。

   讀者的歡迎,既是對我研究成果的充分肯定,也是對我研究工作的最大鼓勵。由于特殊的學術經曆,我對禅宗除了研究之外,更多地抱有“同情之理解”,更多地進行體證。哲學給了我冷靜深透的思辯素質,而文學則給了我夢筆生花的通脫性靈。將兩者圓融,一直是我努力的方向。

   于是我想到,禅學叁書作爲我的學位論文,走的是學術的、理論的路子。禅宗的理論固然深刻,但它之所以對中國文化産生長遠而巨大的影響,卻不僅僅是因爲它理論的周密,更是因爲它的機鋒智慧,它的實踐修持,它的通靈感悟。雖然讀者對禅學叁書反應相當熱烈,如果用更加直接了當、生動活潑的形式,來介紹禅宗,豈不是更好?

   正當我有這種想法的時候,叁民書局的陳平坤、呂仁華先生寄來了約稿信,說書局正著手編印一套宗教文庫。用現代人易于接受的形式,介紹禅宗思想、曆史、精神、文化、智慧、機鋒、神韻。使禅宗在當代社會煥發出奇光異彩,是該文庫的宗旨。我毫不遲疑地接受了任務。叁民書局契合現代人的根機,把握時代潮流,推出這套叢書,其眼光、魄力,都是令人激賞的。並且,這種做法,也符合現當代佛教的主流人間佛教精神。

   于是,我撰寫了宗教文庫中的叁本,這就是《經典禅詩》、《經典頌古》、《經典禅語》。關于這叁書的內容,在各書的前言裏都已經分別交代了,這裏不再贅言。希望讀者通過這叁本書,能夠對禅宗的精髓有親切而深入的領略、體會。

   2001年6月,我在京拜訪了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柏林禅寺住持、河北禅學研究所所長淨慧法師。受法師的邀請,我參加了柏林寺第九屆生活禅夏令營,給學員們舉辦了禅學講座。在此期間,法師聘請我擔任河北禅學研究所常務副所長。雖然我能力有限,仍義不容辭地答應了。之所以答應,是出于對法師慧眼相許的敬重。法師是僧界領袖,在教界、學界都享有盛譽。法師提倡的生活禅舉世皆知,其弘揚禅宗文化、激勵學術研究的善舉,也深爲大家所敬仰。日前,河北禅學研究所主辦的《中國禅學》大型學術刊物,在海內外知名學者的支持下,順利創刊,由中華書局出版;淨慧法師主持的數部大型禅學叢書也正在撰寫之中。而這叁本著作,則可以看成是我對淨慧法師的衷心祝福。同時,我也衷心祝願叁民書局事業蒸蒸日上,爲現代人源源不斷地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

   是爲記。

   吳言生

   2002年九月九日 于佛音閣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