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導論·佛教語言與漢語詞彙(提綱)
作者: 吳言生
按:本部分內容是吳言生教授每周周叁上午10:00—12:00在陝西師範大學11樓511教室講授的《佛教文化導論》課中一場講座的提綱。課程講授的進度較快。根據同學們的要求,特將此提綱公布,提供下載。本部分內容僅供參考。
---------------------------------------------------
在漢語史上,漢語大規模地吸收外語來源的詞共有叁次:一是戰國時期,主要是匈奴、西域來源的詞;二是魏晉至陏唐時期,主是梵語系統來源的佛教詞語;叁是明清時期,主要是來自西方語源的詞。其中來自佛教的詞是對漢語影響最大的一次。梁啓超先生曾統計日本人所編的《佛教大辭典》共收有“叁萬五千余語”。(據梁曉虹文)
以下習見的語辭,是我隨手組合而成,但從中可以看到佛教語言與漢語文化的密切關系。
大千世界,煩惱叢生。諸佛菩薩,指點迷津。
衆生平等,同趨菩提。金剛不動,解脫功成。
世界無常,刹那須臾。我佛慈悲,曲設方便
神通自在,遊戲叁昧。妙悟境界,冷暖自知。
一絲不挂,想入非非。百尺竿頭,不可思議。
本課程分九個部分講授佛教語言。
一、本生故事
【舍身飼虎】(菩薩舍己爲人不惜犧牲一切)
【舍身求法/半偈/雪山半偈】(帝釋天見雪山大士苦修,化爲羅刹,試探其心,讀了過去諸佛所說的半偈“生滅滅己,寂滅爲樂”。大士聞半偈而心喜,爲求後半偈,毅然舍身投崖。)
【群魔亂舞】(當悉達多喬答摩坐在菩提樹下冥思苦索的時候,波旬率領衆魔來到這裏,千方百計地搗亂、搔擾他。釋迦牟尼不爲所動,魔王只好率領群魔退去。這一傳說說明:要想達到覺悟的境界,必須戰勝來自內心的貪欲,也必須戰勝來自外界的各種誘惑)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警覺修行過程中難免出現的各種魔事)
【大徹大悟】(徹悟的境界,完全覺悟的境界)
【現身說法】(根據大衆部“超人間佛陀”的理論,佛教宣稱釋迦牟尼能顯現出各種各樣的形象,向不同的人講說佛法,是爲現身說法。後來指以親身經曆爲例證,對人進行解說或勸導。現身的意思已經由顯現人身變化爲親身經曆)
二、緣起
【叁世有緣】
【叁生有幸】(叁生:過、現、未)
【夙緣】(前生帶來的緣份。佛教認爲,今生生世的遭遇,都是前生的行爲決定。“欲知前生因,現在受者是”)
【前緣】(前世因緣。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都是過去世中結下的緣份)
【宿世因緣】(前世的生死爲前生,即宿世。因而將前世的因緣,統稱宿世因緣)
【前身】(今稱事物的原來的形態、名稱爲前身。佛教中指輪回在過去世之身)
【宿慧】(從前世而來的智慧,在今生遇到機緣就會顯發出來)
【佛度有緣人】(此緣包括善根、慧根、慕道向善之心、勇猛精進的精神等)
【廣結善緣】
【前因後果】(因是能生,果爲所生。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
【報應】(佛教因果觀)
【作繭自縛】(自因自果。苦果、逆境,都是自己的惡業所招致,不必怨天尤人)
薄命司
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爲誰妍?
【自作自受】(自己造下的業因,由自己承擔後果)
【早知今日,悔不當初】(今日之果是當初之因的延續。衆生在嘗到苦果之後才“悔不當初”,而菩薩深明“因果”之理,終無懊悔。“衆生畏果,菩薩畏因”)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佛教不承認一主宰一切的神或降禍賜福的造物主,認爲衆生的貧富壽夭及其處境,都是自己的業力造成的)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正果】(佛教修行,謂之“修因證果”。如修五戒十善,證人天果;修四谛法,證羅漢果;修六度萬行,證菩薩果;修無上道,證佛果等。邪因結邪果,正果結正果。爲區別于“外道”、“邪因”,修行佛法而證到的境界、果位,謂之正果)
叁、四谛
報應與四谛:
世間因果,苦、集二谛。苦是果,集是因。人生是苦的,這種苦果,是因爲過去生中造了業因(集),由于業力的牽引,所以感受人生的苦果。出世間因果,是滅、道二谛。滅(涅槃)是果,道是因。以修道爲因,將來證得涅槃(滅)正果
(1)苦谛(痛苦之果)
【生老病死】
【愁眉苦臉】
【叁界無安,猶如火宅】(衆生所生存的世界按空間分爲高下叁個層次:最下面一層叫欲界,是食欲與淫欲極其旺盛的衆生所居住的地方;中間一層叫色界,是已經脫離了粗俗的欲望但沒有離開物質的衆生所居住的地方;最上面一層叫無色界,是離開了物質而只有精神在于定心狀態的衆生所居住的地方)
(2)集谛(痛苦之因)
[無明是痛苦的根源]
【無明】(無明即昧于事理。無明居十二因緣之首,是生死輪回的根本。修行佛法,就是要徹底破除無明)
【習氣】(現行的煩惱曆久而形成的種種積習)
【煩惱】(能擾亂心性的因素。根本煩惱:貪、嗔、癡 叁毒)
【塵勞】(世俗事務的煩惱)
【塵緣】(指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因六塵是心的所緣,能染汙心性,故稱塵緣)。俗語中謂與塵世的因緣。
[差別生起執著]
【差別】(事物的差異、不同。在佛學上,是針對平等而言,是妄念的反映。舍離差別之見,才能達到開悟境界。如衆生平等,怨親不二,即是無差別境界。但所謂“平等”,並不是抺煞現象上的種種差別,而是不去執著這種差別 無分別智)
【執著/著】(我執、法執:固執常一不變的主宰之“我”,産生種種我見;固執外境實有,産生種種法 見)
[執著的狀態]
【心猿意馬】(躁動散亂之心如猿猴攀援不定,不能專注一境。意則猶如奔馬,追逐外物。心猿意馬之心乃是妄心,佛家把心猿意馬視爲修道的障礙)
【癡心妄想】(愚蠢荒唐、不能實現的心思和想法。癡,無明)
【一廂情願】(《百喻經》愚人到都城裏遊玩,偶見公主,相思成疾,幾至命危)
【家賊難防】(佛教以色聲香等六塵爲外六賊,以眼耳鼻舌等六根爲內六賊。家賊即內賊。)
[執著的結果]
【飛蛾投火】(喻自取毀滅)
[執著導致了片面]
【盲人摸象】(對事物只有片面、支離的了解)
【鏡花水月】(《景德傳燈》:“叁界六道,唯自心現。水月鏡像,豈有生滅?”
【井/水中撈月】 摩诃僧祗律
[愛欲的執著]
【愛河】(愛欲浸染人心,使人溺沒而不能自拔,故喻爲愛河。蘇轼:欲平苦海浪,先幹愛河水)
【欲火】(情欲熾盛如火)
(3)滅谛(覺悟之果):涅槃的境界
[覺悟的名稱]
【解脫】
【自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覺悟】(察覺、開悟智慧)
【超出叁界外,不在五行中】(叁界是衆生生死輪回的處所,充滿痛苦煩惱)
【別具只眼】(另有一番獨特的眼力與高超的見解) 慧眼 第叁只眼 天眼 頂門具眼
[覺悟的感受]
【桶底脫落】(無明暗室、無明長夜爲密不透風的黑漆桶。桶底脫指智慧照耀、豁然大悟的境界。
【六根清淨】(根是能生的意思。由于眼耳鼻舌身意等官能對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境能夠生起感覺,所以叫做六根。六根不被任何事物染著,即是六根清淨)
【心花怒放】(佛教以清淨的本心譬爲蓮花)
[覺悟的境界]
【一塵不染】(色聲香味觸法,是眼耳鼻舌身意所認識的六種境界。因爲它們能夠染汙人的情識,故稱六塵。不被六塵之中的任何一種所染汙,就是一塵不染)
【一絲不挂】
【火中生蓮】 維摩诘經:火中生蓮花,是可謂希有。在欲而行禅,希有亦如是!
【味同嚼蠟】(《楞嚴經》:“我無欲心,應汝行事。于橫陳時,味同嚼蠟。”
(4)道谛(覺悟之途):通過戒定慧叁學等獲得覺悟
[覺悟的獲得]
【指點迷津】(集谛探究造成世俗諸苦的原因的理論,即指點迷津)
【看破紅塵】(塵能汙染人的真性)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苦:生死之苦。岸:解脫彼岸)
[覺悟的獲得:舍得]
【割愛】(愛是貪欲的別名,位列叁毒之首。有愛便有嗔,愛嗔相激,增長惑亂。而世俗的愛,只是虛妄、不淨、自私的貪愛,只有斷愛、離愛、割愛,才能獲得覺悟)
【一筆勾】(明代四大高僧:袾宏、真可、德清、智旭。袾宏是四大高僧中名氣最大的一個,寫了七首《一筆勾歌訣》,“五色金章一筆勾”、“魚水夫妻一筆勾”,合稱“七筆勾”。勾是塗去之意。一筆勾即一筆勾消。)
[戒]
【清規戒律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圖】(五戒之不殺生)、
【自欺欺人】(佛經中以犯妄語者爲自欺欺人,五戒之不妄語)
[定]
【叁昧】(定學)
[慧]
【不二法門】
四、叁法印
【無常】
【四大皆空】
【臭皮囊】(皮革製成的袋子)
【夢幻泡影】(人生無常,世事虛幻。
金剛六如偈: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五、四聖六凡
[佛]
【佛光普照】
【丈六金身】(法、報、化叁身。法身:諸佛所證的真如法性之身;報身:完成佛果之身;化身:佛爲了濟度衆生而變化之身。丈六金身一般指佛的化身)
[菩薩]
【菩薩低眉】(菩薩,梵語“菩提薩埵”的簡稱,漢譯爲“覺有情”,意爲“覺悟的有情”,也就是上求佛道和下化衆生的大聖人。菩薩眉宇低垂,俯視衆生,端莊慈祥)
[緣覺]
【辟支佛】(于佛世聽佛說十二因緣之理而悟道者,名爲緣覺,若生于無佛之世,觀諸法生滅因緣而自行悟道者,名爲獨覺)
[聲聞]
【聲聞】(聞佛說四谛法之音聲而悟道的人)
…
《佛教文化導論·佛教語言與漢語詞彙(提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