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頌古與不二法門
五、融彙生死
吳言生
[臺灣]東大圖書公司,《經典頌古》,2002年11月初版
第101—109頁
生死大事,是每個參禅者都致力參證的。禅宗以其深邃的感悟,表達了融彙生死的禅悟體驗。《碧岩錄》第3則“日面佛,月面佛”公案:
舉馬大師不安,院主問:“和尚近日,尊候如何?”大師雲:“日面佛,月面佛。”
禅宗大師以本分事接人,使得禅道光輝溢目。對本則公案,若知落處便獨步丹霄,若不知落處則走向枯木岩前岔路。據《佛名經》卷7所載,日面佛壽長一千八百歲,月面佛壽僅一日夜。馬祖借“日面佛,月面佛”之語,顯示斷絕壽命長短與生滅來去之相,以契當本具之佛性。公案的主旨是:一個人不管是生還是死,都是天福,當他了卻生死(即認識到生與死的真實涵義)後,不管生命長短,都同樣具有價值,不會虛度年華。雪窦頌道:
日面佛,月面佛,五帝叁皇是何物?
二十年來曾苦辛,爲君幾下蒼龍窟。
屈,堪述,明眼衲僧莫輕忽。
“日面佛,月面佛,五帝叁皇是何物?”堯舜事業,如片雲點太空。五帝叁皇早成爲曆史陳迹,煙飛灰滅,了不可得。而佛性卻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亘古長存,曆滄桑而不變。宋神宗在位時,認爲雪窦此頌“五帝叁皇是何物”諷刺意味太重而不肯將之入藏。這句詩從世谛流布來看,是用來反襯日面月面的尊貴,描寫得道者的意氣飛揚;從禅學象征來看,則是用“五帝叁皇”來比喻聖境。“是何物”,以反诘的句式對聖境予以拂除。對“日面佛,月面佛”,只要當下承當,即是本源自性佛。“五帝叁皇”的聖境,在自性佛前不值一提。可見,這兩句既有對“五帝叁皇是何物”的聖凡的超越,又有對“日面佛,月面佛”的時間的超越。
“二十年來曾苦辛,爲君幾下蒼龍窟。”要得到泯除相對的禅悟體驗,必須經曆一個漫長艱辛的求道曆程,一似進入蒼龍窟裏探取明珠相似。到最後打破漆桶,本以爲有多少奇特,原來只體證到了“五帝叁皇是何物”。
“屈,堪述,明眼衲僧莫輕忽。”詩的結束處,一波叁折,奇峰突起。我們本來是佛,卻不識家寶,爲“此事”曆盡艱辛。等到徹悟之時,只要放下妄想執著,當下就是佛,何用抛擲二十年光陰。但雪窦緊接著陡地翻轉說:“堪述”——倒也值得說說。因爲從開悟受用的立場上看,這種艱苦的修行仍然有其價值。只有經曆求道的艱辛,才會豁然開悟,洞徹生命的本源,超脫一切束縛,不再爲生死所拘,受用無窮。“明眼衲僧”,是徹悟本來面目的人。徹悟本來面目,即是打開了禅悟的第叁只眼。雪窦說,縱使是心地透達的明眼衲僧,對“日面佛,月面佛”、“五帝叁皇是何物”機趣,也切不可輕輕放過。
此詩先以俗世的五帝叁皇襯托出佛的尊貴,以聖境的五帝叁皇襯出自性佛超越以生死爲代表的一切對立,並且連此超越之心也消泯的灑脫風儀和澄明襟懷。再以廿載苦辛探骊得珠,寫出求道的艱辛曆程和堅強意志。複從正反兩個方面對求道曆程進行反省,終以“明眼衲僧莫輕忽”,引導學人對日面月面作透徹的參究。“日面佛,月面佛”公案實在不容易吟頌。雪窦能夠將它的意趣通過不說之說、說而非說的方式吟頌出來,乃是得力于他的通靈體證。
表達融彙生死之禅悟體驗的還有“大龍法身”公案及頌古。《碧岩錄》第82則:
僧問大龍:“色身敗壞,如何是堅固法身?”龍雲:“山花開似錦,澗水湛如藍。”
大龍之答,應機對境,敲枷打鎖。一言一句,錦繡回文。雪窦頌雲:
問曾不知,答還不會。
月冷風高,古岩寒桧。
堪笑路逢達道人,不將語默對。
手把白玉鞭,骊珠盡擊碎。
不擊碎,增瑕■。
國有憲章,叁千條罪。
“問曾不知,答還不會。”學人不能領會色身即是法身,把短暫的色身和永恒的法身看作兩橛,故說色身敗壞,法身堅固。問者既然不明自性,提出這個問題已是不通。大龍答以“山花開似錦,澗水湛如藍”,以清麗如畫的詩句,把法身的莊嚴充分顯示在目前,暗示色身之外,別無法身可覓,以山花澗水的當體即是實相,表示五蘊假和合之身即金剛不壞之法身。雖然山花、澗水都會消失,但必須與其融而爲一,再從這個境界繼續修行而更進一步,在十方世界中現出全身,這種境涯已經超越了所謂無常(敗壞)或常住(堅固)。大龍之答,了無意路可尋,不但是問話的僧人,就是其他的參禅者,也未必能夠領會。這兩句答語既清麗如畫,又不可湊泊,猶如“月冷風高,古岩寒桧”,境界高遠,突兀峭拔,不容近傍。
“路逢達道人,不將語默對。”通達禅道之人心心相印,機機相投。如果問者不是達道人,師家即無法與之心心相印。大龍之答,揭示色身即法身,粉碎了學人色身敗壞法身堅固的妄執,猶如“手把白玉鞭,骊珠盡擊碎”,提起玉鞭將學人尊貴得如骊龍寶珠似的謬執,一擊粉碎,將其斷常相對的意識粉碎,而使之灑灑落落,徹悟本來。
“不擊碎,增瑕++。”兩句從反面著筆,說如果不施以本分草料,只會增長玉的瑕,絲的結,加重學人的謬誤。“國有憲章,叁千條罪。”在禅道的國度裏,自有憲章。作爲師家,如果不以本分事相見,不將學人的謬誤粉碎,就該當罪過叁千。
此詩先用賦的筆法,敘僧人無知之問,反襯出大龍答語難以意尋。再以高古迥遠之境,象征大龍答語的不可湊泊。並隨手拈出“路逢達道人,不將語默對”兩句禅林習語入詩,進一步點出大龍答語運用了截流之機,這種截流之機旨在擊碎學人的謬執,是宗師本分手段。此詩通過對大龍答語多層面的吟詠,表達了作者對公案的獨特體悟:法身即色身,萬古長空,一朝風月。
表達融彙生死,于煩惱中得到解脫的,還有“洞山無寒暑”公案及頌古。《碧岩錄》第43則:
僧問洞山:“寒暑到來如何回避?”山雲:“何不向無寒暑處去。”僧雲:“如何是無寒暑處?”山雲:“寒時寒殺梨,熱時熱殺梨。”
洞山借寒暑指示學人超脫生死大事,寒暑喻生死,寒時安住于寒處,完全變成寒冷,熱時安住于熱處,完全變成炎熱,無有分別,就是“無寒暑”之處,就能于生死中得到解脫,自由自在。曹山問僧:“恁麼熱,向什麼處回避?”僧雲:“镬湯爐炭裏回避。”山雲:“镬湯爐炭裏如何回避?”僧雲:“衆苦不能到。”亦深得正偏回互之旨。雪窦雖是雲門宗傳人,但對各家禅法秘旨都很熟谂,遂用曹洞宗風頌道:
垂手還同萬仞崖,正偏何必在安排。
琉璃古殿照明月,忍俊韓盧空上階。
“垂手還同萬仞崖”,曹洞宗風綿密幽微,有垂手、出世等一系列機法。“若不出世目視雲霄,若出世便灰頭土面。目視雲霄即是萬仞峰頭,灰頭土面即是垂手邊事。有時灰頭土面即在萬仞峰頭,有時萬仞峰頭即是灰頭土面。其實入廛垂手與孤峰獨立一般,歸源了性與差別智無異,切忌作兩橛會。”(圓悟語) “正偏何必在安排”,頌洞山答僧語,大用顯發,正中偏、偏中正。“正位”系本體證悟之事,與“偏位”(現象界)交徹回互,不須著意安排,卻自然風行草偃,水到渠成。
“琉璃古殿照明月,忍俊韓盧空上階。”雪窦以琉璃古殿映照著明月,內外透明,象征洞山答語所呈現的澄明之境。學人粘著言句,如獵犬韓盧,見到了明月的光影吠叫著沖上臺階,想找尋明月卻終無所得,因爲言句不等于真意,如同月光不等于明月一樣。
此詩旨在傳達生死不二,于煩惱中獲得解脫的禅學感悟。作者贊歎洞山于接機之時,善能將正偏回互之旨運用到禅修教化實踐之中,風行草偃,自然成文,不用纖毫的安排雕琢;以琉璃古殿明月輝光,喻洞山答語境界的高華澄澈;以韓盧尋月認影成空,暗示學人不可溺于名相,而要直探心源。入廛垂手與萬仞懸崖等無二致的意象,古殿月明中韓盧認影的描摹,都能給讀者留下鮮明而強烈的印象,引導讀者對公案本身作進一步的感悟。
融彙生死的禅學感悟,與生死全機息息相關。表達生死全機現之禅悟體驗的,有“道吾不道不道”公案及頌古。《碧岩錄》第55則:
道吾與漸源至一家吊慰,源拍棺雲:“生邪死邪?”吾雲:“生也不道,死也不道。”源雲:“爲什麼不道?”吾雲:“不道不道。”回至中路,源雲:“和尚快與某甲道,若不道,打和尚去也。”吾雲:“打即任打,道即不道。”源便打。後道吾遷化,源到石霜舉似前話,霜雲:“生也不道,死也不道。”源雲:“爲什麼不道?”霜雲:“不道不道。”源于言下有省。源一日將鍬子,于法堂上,從東過西,從西過東。霜雲:“作什麼?”源雲:“覓先師靈骨。”霜雲:“洪波浩渺,白浪滔天,覓什麼先師靈骨?”(雪窦著語雲:“蒼天蒼天。”)源雲:“正好著力。”太原孚雲:“先師靈骨猶在。”
禅者行住坐臥,心裏時時刻刻都系念著了生脫死的大事。當漸源拊棺問到底應說棺中人是生還是死的時候,道吾毫不猶疑地說:“既不能說他生,也不能說他死。”漸源不解其義,再次追問,道吾仍然不說。回寺途中漸源又加追問,並毆打道吾,道吾仍然不說。後來漸源聽到行者頌念《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應以比丘身得度者,即現比丘身而爲說法”時,恍然大悟,方知開悟本不在言句上,自己原來是錯怪了先師。雪窦頌雲:
兔馬有角,牛羊無角。
絕毫絕厘,如山如嶽。
黃金靈骨今猶在,白浪滔天何處著。
無處著,只履西歸曾失卻。
“兔馬有角,牛羊無角。絕毫絕厘,如山如嶽。”此四句詠“不道不道”,就像摩尼寶珠一樣,雪窦整個吐在了你的面前。作者運用了無背無面、無正無反、“日午打叁更”式的禅悟直覺意象,不容擬議尋思。
“黃金靈骨今猶在,白浪滔天何處著。”頌石霜和太原孚上座的對話。漸源開悟後,來到石霜處,在法堂上扛著鍬,說要尋覓道吾靈骨,石霜說洪波浩渺,白浪滔天(喻真如佛性充滿天地),覓什麼先師靈骨?漸源說:“對,這正是我著力之處!”表現了奇特的悟境。詩以反語的形式,贊歎了道吾的著力(受用)之處。
“無處著,只履西歸曾失卻。”兩句宕開筆觸,設想如果無處著力,即漸源不能領會師意、紹承禅法的話,那麼隨著道吾之死,這一脈禅法也就斷絕了。言外之意,漸源“正好著力”,真正領會了生死全機現,因此,道吾的“只履”(靈骨)便永遠留在了世上。
此詩運用了奇特的禅悟直覺意象,贊頌了“生也不道死也不道”的不容擬議揣度,並且提示對這組直覺意象本身也不可擬議揣度,可謂突兀峥嵘,迥超意表;詩中還以感歎的句式,化用孚上座、石霜、漸源之語入詩,增強了回環唱歎的藝術效果;最後從反面落墨,暗示漸源對道吾“不道不道”的精髓已有透徹之悟。此詩不論是正說、側說、反說,都遵循不著死語的原則,含蓄蘊藉,情思搖曳。
《經典頌古 第二章 公案頌古與不二法門 五、融彙生死》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