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寺禅七圓滿禅茶法座紀實
明海法師
1993年11月9日,在趙州禅師的道場——柏林禅寺會賢堂內又一次舉行了別開生面的禅茶法座。這一形式是在叢林傳統的“吃普茶”儀式的基礎上,結合每次共修活動的具體情況,使信衆與主法人直接進行溝通交流,達到傳道解惑目的的一種弘法方式。這次禅茶法座是在趙州祖庭第二次禅七法會圓滿之際舉行的。主七和尚淨慧法師主持了禅茶法座;省民族宗教事務廳劉慶文處長、馬萬廷副處長等到會祝賀禅七圓滿。日本禅僧木村禮道法師、柏林寺僧衆及各地前來參加禅七的居士共120多人同吃趙州茶,共說無生話。
主七和尚端起茶杯:各位,請喝茶!
今天禅七法會圓滿結束。由于各位居士,與常住的密切配合,使這次法會圓滿成功。各位通過七天的坐禅,身心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收獲。雖然這幾天降溫,大家身體都很好。我爲大家獲得的法喜和身心的輕安明淨表示祝賀!
今晚我們舉行的這種禅茶法座,在叢林裏叫普茶,但嚴格的普茶,茶葉可能和我們今天禅茶法座是一樣的,但形式不同。比如普茶不能鼓掌,也不能介紹來賓,大家坐在齋堂裏,只有方丈和尚一個人能說話。所以我們今天的禅茶法座是一種新舊結合的方式。
吃茶是趙州的傳統,趙州和尚當年在這裏就曾以吃茶來接引學人,大家都知道趙州和尚“吃茶去”的公案。我們要真正體會到趙州茶的味道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理解趙州和尚“吃茶去”的公案可以有多種角度。從一個表層的意思上理解:“吃茶去嘛,茶究竟是什麼味道,你不吃是不知道的,吃了才能知道。要體會修行的意義,要把握禅味,你只有親身地投入;你不親身投入,佛法是什麼味道,禅是什麼味道,你無法理解。前天我講過,信仰能帶來快樂,所謂“信樂”。不信的人,信的快樂是什麼,他不懂,只有信的人才曉得信的快樂。有信樂的人,叫他一天不吃飯,他也心甘情願,他也覺得其樂陶陶。信的快樂就到這樣的程度。禅悅也是如此。那麼這些東西怎麼樣才能體會到呢
就象要領略茶味一樣,你必須自己去喝。
這還只是對“吃茶去”的一個表面的理解,還只是文字禅。“吃茶去”不能僅僅用語言文字來表述,它是一種直接地投入,說出來了,老早不是茶味,就變樣走形了。所以我們不能停留在表層理解上。
既然趙州和尚以吃茶作爲禅法的特色,所以我們禅七中,每天吃兩遍茶,最後法會圓滿還請大家喝茶,請大家繼續品味趙州茶究意是什麼意思,究竟是什麼滋味。好,大家請喝茶!(良久)省民族宗教事務廳的劉處長也來參加今天的禅茶法座,我們請劉處長講話。
劉處長說:剛才聽了淨慧法師對這次禅七的總結,看來這次禅七取得了圓滿的成功。我代表省民宗廳對這次禅七法會的圓滿成功表示衷心的祝賀!參加這次活動的朋友們來自祖國的四面八方,你們的到來是對河北佛教的支持,我向你們表示感謝!
河北佛教在曆史上十分興旺發達,但清末、民國以後趨于蕭條。中共十一屆叁中全會以來,河北佛教才開始逐步恢複。尤其1988年5月河北佛協成立,淨慧法師出任佛協會長以來,河北佛教事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大有後來居上之勢。這些成績的取得當然與淨慧法師的領導分不開,同時也與在座以及沒到會的法師、居士的支持分不開。希望大家以後繼續關心支持河北的佛教事業。
明天大家就要回去了,我祝大家歸途順利,一路順風。
魏育英居士(女):(抽泣)我今天……特別高興。本來我沒准備堅持打完禅七。因爲我有心髒病、哮喘,醫生說很危險。坐了一會兒,腿也腫了。堅持了叁天,奇迹般地腿不腫了,也不喘了,心髒也好了,你們看我現在多好啊!感謝各位居士、各位師父,下次禅七我還會來,我只覺得這次時間太短……。
周遠達居士(男):(抽泣)我來自遙遠的西北邊陲新疆塔城。我是一個人來的,但受著塔城衆多居士的委托,(哭)我動身時,居士們委托我首先向淨慧法師致敬,向興複祖庭的各位法師們致敬。在塔城學佛實在不容易呀,那裏廣大的佛教徒沒有組織,也沒有活動場所。我真羨慕這裏的居士,靠近祖庭,有親近佛法的機會。我們沒有這樣的機會,就象一群沒有娘的孩子……。
這次禅七,我本人學到了不少東西。問我有什麼體會,我感到沒有什麼語言能表達我內心獲得的快樂。我的眼淚是歡樂的,不是悲傷的……。
郝素芝居士(女):來到這兒一開始,我感到趙州茶的滋味是又苦又酸,那兩天實在難耐,腿象斷了似的,後來慢慢的,我才品出了一些甜味,就是身心比較輕安,也比較快樂,打坐時也比較明淨了。身體狀況有很大改變,我今年56歲,行起香來還是行走如風。
過去也常聽師父講我們學禅只要上了路,就有無比的輕安快樂。怎麼上路呢
怎麼入禅機
自己沒有體會,用功總是執著,有時執著一絲之光,有時執著外來的景象。通過這次禅七,我覺得往路上邁了。師父說要注意自己的當下一念,以前不知道什麼是當下一念,這幾天才體會出來。所以我覺得最大的收獲是邁上了正路。(注:郝居士在禅七中獲得過入定體驗,曾一定兩小時,渾然不覺)
張燕志居士(男):我來自黑龍江綏芬河市,我來到這兒的第一印象是趙縣的人非常淳樸,柏林寺的師父們非常慈悲,而且他們的文化水准都非常高,對生活充滿熱情,有堅定的信念。這七天的法會對我在修習禅定上勝過我叁年的修行。我一定要把柏林寺的禅風帶回到我的家鄉。
範重旭居士(男):我來自遼甯,今年65歲,我生活的地方盛行淨土法門,沒有禅,一出山海關就沒有禅了。這次來柏林寺就是來學禅,來拜見淨慧法師。收獲很大,感到不足的就是時間太短,如果繼續打下去,兩個叁個七,效果會更好。就這七天,我基本上上路了,妄念能製伏住了,但時間長了還是不行,十分鍾八分鍾沒問題。所以我滿懷信心,一定要把禅學好。
劉貴彩居士(女):我能參加禅七,感到很幸運,因爲我活了五十七歲,沒有這樣的體會。我來到這兒就象回到了家裏一樣。(抽泣)從常住師父們對我的關心,寺裏這麼好的條件,自己感覺象有了一個家。去年禅七我也來了,效果很好,今年覺得比去年還好。我是從練氣功轉入學佛的。通過這次禅七,我的體會是:不徹底地把氣功的信息排除掉,在學佛上就不能有很大提高。因爲一坐下來就關心氣走到哪兒,這不行。應該把這些放下,將自己的心態調節得平平靜靜,能觀照當下一念,保持下去,這就是成績。
主七和尚:聽了各位的發言,我很受感動。大家對柏林寺的弘法事業、弘法目標這樣地認同肯定,我本人十分感謝。各位的認同肯定增加了我們肩上的責任,我們如果做得不好,就有負厚望。希望我們常住的師父記住今天晚上禅茶法座的情景,記住居士們發自肺腑的發言,這樣才能增強我們求法的心,增強弘法的心,增強修行的心。
各位的發言都很樸實,很實在。有的人說我們回到家裏來了。我們確實是想把這個地方建成信徒的家,所以我們一切都是從這個目標出發,我們恢複這個寺院,一方面是爲了出家人修行辦道,另一方面也是爲居士們提供一個共修的場所。
這個寺院能有今天,一方面我們要感謝黨和政府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感謝河北省民宗廳這麼多年來對我們的會務工作、寺院建設、教務活動給予的關懷和支持,沒有政策,沒有這些領導同志對我們事業的關懷與支持,我們將一籌莫展。另一方面,我們要感謝在座的和不在座的居士們對寺院的支持,各位都是這裏的護法,都爲這個寺院的建設作出了貢獻。所以你們有回家之感是很自然的,因爲你們都爲這個家出了力,都爲這個家添磚加瓦了,這個寺院就是你們的家。我們歸依了叁寶,就是找到了家。這個家一方面是寺院,一方面是精神的家園,是叁寶的慈懷。寺院的家,要多回來;精神的家,一刻也不能離開。
我希望各位把這次禅七法會得到的收獲鞏固下去,保持下去,要按照我們今天最後所講的:把信仰溶于生活,把修行落實在當下,把佛法溶于世間,把個人溶于大衆。只有這樣,我們學佛才不會成爲消極的,才不會走入歧途,才能真正做到“覺悟人生、奉獻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