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茶禅 茶心 茶史(陳世發)

  茶禅 茶心 茶史

  陳世發

  [鄭州]家庭醫學,1996年第10期

   1、茶禅:清真一味悟玄機

   酒氣醉詩情,茶香催禅心。茶葉的清淡之性與禅林的疏朗之風有相近之處。《五燈會元》卷九說有一僧人間如寶禅師:“如何是和尚家風

  ”禅師答曰:“飯後叁碗茶。”茶與禅的關系至少可以從生理學上得到解釋:佛教僧侶重視坐禅修定,長時間的正襟危坐,可使人昏沈疲倦,四肢麻木。爲了調濟精神、補充營養,又不致違犯戒條,茶水自然成爲僧侶們最合適的飲料。

   僧侶飲茶之風可上溯到東晉時期,《晉書•藝術傳》載,後趙昭德寺的道開禅師晝夜不臥,除日服數枚藥丸外,“時複飲茶蘇一二升而已”。所謂“茶蘇”,是一種用茶葉與果汁、香料配合製成的飲料,相當于如今的“天然營養液”。禅茶之風到唐朝尤盛,陸羽《茶經》中記載的“煎茶法”即源于禅林中。而僧人之間交往酬答,也大抵清茶一杯,參玄論道。所謂“青雲名士時相訪,茶煮西峰瀑布冰”(貫休《題蘭江言上人院》詩),可視爲茶道的雛形。唐代的著名詩僧皎然不僅詩文垂史,而且也是烹茶高手,其《飲茶歌诮崔石使君》雲:“叁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飲茶在禅林中成爲固定的製度,是宋代以後的事情。當時禅寺皆設有“茶堂”,並有“茶頭”專管燒茶;寺中按時擊“茶鼓”召集僧衆飲茶。出家人最講究慈悲與施舍,樂善好施,廣結善緣,所以他們常以上等茶供佛,中等茶待客,而僧人自己卻只飲些下等“土茶”。在“農禅”思想指導下,僧侶住往因地製宜,種植茶樹與五谷,以自食其力,即便是德高望重的大禅師也親自參與。如《宗門葛藤集》就記述了沩山和仰山兩位高僧一邊摘茶、一邊即興酬答的佳話。

   但茶禅的主要功能在于養生。《神農本草經》認爲“茶味苦,飲之使人益思少惰、輕身明目;宋代學者錢易的《南部新書》記:唐大中年間(公元847-859年),東都有一僧人年120歲,唐宣宗李忱甚感奇怪,問僧人服什麼藥而能長壽。其僧稱:“臣少也賤,素不知藥,性本好茶。至處唯茶是求,或出亦日遇百余碗,如常日亦不下四五十碗。”宋代的日本僧人榮西從中國引進了禅寺的飲茶方法,著有《吃茶養生記》一書,是飲茶養生學的第一部專著,另一位日僧珠光訪華時,就學于克勤禅師,珠光學成回國,克勤禅師特意作書相贈,書曰:“茶禅一味”。

  

   2、茶心:靈犀一點通萬象

   茶本是無情物,卻因了飲者的學養、操守與品位而賦予不同的象征意義;因物賦情,傳情見色,便是茶道藝術的真谛。古代有一首《茶詩》雲:“雖是草木中人(寓“茶”字),樂爲大衆獻身。不惜赴湯蹈火,欲振萬民精神。”即把自然界的普通植物升華出一種志存高遠的哲學境界,實現了由實用到審美的精神嬗變。如日本茶道鼻祖紹鷗說:“放茶具的手,要有和愛人別離的心情”,這種心情在茶道中稱爲“殘心”、“茶心”,即品茶時一個簡單的動作、表情也需具備深沈的思緒與情感,漸漸地生發出一些不足爲外人道的味道,抵達一種形而上的境界,方算是懂茶的人。茶道唯情,禅道唯心,這是根本的區別;所以相對于禅宗的“戒、定、慧、緣”而確立了茶道的“敬、和、清、寂”四大要旨,在出世的精神中融鑄著高尚而通脫的世俗道德——處世恭敬、爲人平和、品質清潔、身心靜寂。這種修身養性的境界與傳統的儒、道、釋的宗教價值觀殊途同歸。

   以茶心觀照世相,由茶情推及人情,是一種才情與智慧的表現。“茶褐園林新柳色,鹿胎田地落梅香”.(李觏《送黃承伯》詩),洋溢著超拔的才情;“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情”(蘇轼《汲江煎茶》詩),蘊藉著深邃的哲理。因此有人斷言:酒是詩,而茶近乎哲學——不置一詞而心有靈犀,空杯在握卻如攬兵戈風雲。如《景德傳燈錄》載,僧侶問雪峰義存禅師:“古人道,路逢達道人,不將語默對,未審將甚麼對

  ””禅師答曰:“吃茶去。”又有僧問保福從展禅師:“古人道,非不非,是不是,意作麼生

  ”從展禅師幹脆舉起茶盞,以無言作答,此舉“靈犀一點,化通萬象”,是心靈深處的諧振,非常規可以理喻。試想:于風雨飄搖的午後,坐在古老的瓦屋紙窗下,升一盞紅泥小爐,溫茶在握,悠然自得地聽著梧桐滴雨的天籁,這大概就是“趙州茶熟人人醉,臥聽空林木葉飛”的那種美妙境界罷

  

   3、茶史:以茶會友達四海

   一部茶史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縮影。文道寓于茶道,茶風載以國風,自古及今概莫能外。我國茶史可追溯到神農氏時期,茶風源于蜀地,起初作爲藥用,唐代開始人工栽培,並出現了世界上第一部系統論述茶葉種植、品類、采製與飲用的專著《茶經》,後來又被譯成多種文字遠播異域,作者陸羽也被後世譽爲“茶聖”。公元五世紀,茶葉開始傳入國外,據考證,英語中Tea一詞即來自福建話“茶”的變音;東非産茶大國肯尼亞的斯瓦希利語中的Chai(茶葉)一詞則是廣東話“茶”的變音。肯尼亞至今還流傳著一個優美的典故:傳說古代中國有一位皇帝出巡,中途休息時在樹旁喝水,突然一陣疾風把兩片樹葉吹落杯中;皇帝沒有覺察而繼續舉飲,頓覺味道芳香甘醇,目清神爽,遂引起了注意,並由此發現了茶樹與茶葉的妙用。這種野生茶樹直到90年代初期還在雲南思茅地區發現了7萬畝,其中位于瀾滄拉枯自治縣的一棵已有2600多年的曆史,是迄今爲止世界上最古老的野生茶樹。

   茶文化在宗教發展史上也留下許多佳話。如唐代的日本高僧最澄、空海兩位禅師訪華留學,回國時帶回了中國的茶種和茶具,在寺院栽植茶樹;宋代日僧榮西從中國引進了禅寺的飲茶方法,並創作了《吃茶養生記》一書,可以視爲日本茶道的經典。文化與經濟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目前我國與印度、斯裏蘭卡、肯尼亞一起,作爲世界茶葉生産、出口大國而雄踞世界茶葉市場;中國的綠茶素以香高味醇、形美耐沖而著稱于世,産量高、品種多,每年的出口量占國際市場綠茶貿易量的70%以上。所謂“以茶會友通四海”,茶文化的勃興亦帶來經濟的繁榮。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