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禅一味”考釋
陳香白/陳再粦
[廣州]廣東茶業,2005年第6期
12-13頁
“茶禅一味”就是指習茶研禅,修身養性,茶味禅味,貫通一氣之修行法門。
一、從“吃茶去”說起
衆所周知,“吃茶去”是唐代趙州從谂禅師的著名口頭禅。《五燈會元•卷第四•趙州從谂禅師》載之甚詳。據稱凡有提問,往往答以簡單的“吃茶去”叁字,此舉究竟含何機鋒
《碧岩錄•卷第叁》載第二十二則公案雲:“趙州凡見僧便問:“曾到此間麼
”雲“曾到”,或“不曾到”州總雲“吃茶去”,院主雲:和尚尋常問僧,曾到與不曾到,總道“吃茶去”意旨如何
”州雲:“院主!主應諾。州雲:“吃茶去”!”
如上所述:“吃茶去!”表面看來,似乎答非所問。但如果從禅宗的宗教觀角度切入,答問之間,顯然有著深層的邏輯聯系。
禅宗認爲,極樂世界存在于每人的一念淨心之中,一念淨心即平常心。這意味佛法並不存在于遙遠的“彼岸”,而是存在于現實生活中的“此岸”。是以《圓牾佛果禅師語錄卷第六》有“了取平常心是道,饑來吃飯困來眠”說;《景德傳燈錄卷二八》有“行住坐臥,應機接物,盡是道”說;《古尊宿語錄•卷四》有“佛法無用功處,只是平常無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飯,困來即臥”說;《景德傳燈錄•卷叁十》有“佛法事在日用處,在你行住坐臥處,吃茶吃飯處,言語相向處”說。
發問的內容是宗教佛理,回答的內容屬日常生活。問的是“體”,答的是“用”。可見禅宗對“體”的追尋業已落實到對“用”的自覺接受上去。換句話說,抽象的佛理,正蘊含在世俗生活中。要想領會抽象的“意旨”或“如來語”,只能通過人對“茶”的體悟去把握。佛理就在人身邊事中。假如天天喝“茶”,還不明白“茶性”,怎麼還談得上去理解“佛性”呢
私意應作如是觀:凡追問“存在”的終極意義時,都答之以“此在”的切身瑣事,讓你自己從中“體悟”得,便可超越“經由別人指引入門”的級坎這就是禅宗典籍中所謂“令人摸不著頭腦”言說的典型模式,實則是摸得著頭腦的,也絕非牛頭不對馬嘴。禅法稱之爲“教外別傳”。《碧岩錄•卷第二》雲:“禅家流,欲知佛性義,當觀時節緣,謂之教外別傳,單傳心印,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意思是說二禅家之流要使一個人徹見佛性,必須觀察時節因緣,所以禅叫做“教外別傳,單傳心印,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當然,“吃茶去”作爲棒喝的口頭禅,必也透露出了另具深意的內涵:“茶”、“禅”關系。
“禅”又稱“禅定”。是通過一種方式(通常是打坐)使心念安定下來的獨特實踐方法。其後發展而形成禅宗學派以至宗派,標榜“教外別傳”宗旨。意即有關本心本性消息的傳達,不能通過語言文字或其他方式而只能通過生命心靈的直接契會,即“以心傳心”去實現。
由禅的修習而産生輕安寂靜、適悅身心之情調、境地,便是“禅味”,也稱禅的興味。此種興味乃順其自然所致,切不可強求。否則,爲禅味而禅味化便生貪著,《維摩經卷中》所謂“貪著禅味是菩薩縛”即此義。
茶性“和”,憑茶的修習同樣能産生輕安寂靜、適悅身心之情調和境地,便是“茶味”,也稱茶的興味。此種興味也應順其自然所致。請看廖用賢《尚友錄》,書載蘇轼貶揚州,與王播飲茶寺中。王播深爲蘇轼身處逆境而不改其操守所折服,品茶品人,見其心和神定遂萌生轼如名茶的感慨:“中和似此茗,受水不易節。”曠達的自性表現,與寺院平等如一的禅境融會貫通。“禅味”、“茶味”,莫不借助人的內心體認而表露無遺。淘可謂禅道唯在妙悟,茶道也在妙悟。茶理顯示禅機,禅機涵蓋茶理;茶禅緣起殊途,卻是彼此知行相照。
二、“遇茶吃茶”
《碧岩錄•卷第八》載第八十則公案雲“教中道“……于一切時中,行住坐臥,不拘得失,任運流入薩婆若海。”衲僧家,到這裏,亦不可執著,但隨時自在,遇茶吃茶,遇飯吃飯”。意謂經教上說:“……一切時中,行住坐臥,不拘得失。任運流入薩婆若海。”一個衲僧縱然能達到這種境界,也不可執著于這種境界,只要隨時自在,遇茶吃茶,遇飯吃飯就好了。
《圓悟佛果禅師語錄•小參一》載:“脫卻情塵意想,放教身心,空勞勞地于一切時遇茶吃茶、遇飯吃飯。”《小參二》載:“遇飯吃飯,不知是飯;遇茶吃茶,不知是茶”《小參六》載:“遇飯吃飯,遇茶吃茶,終日只守閑閑地,蓋他胸中無許多波吒計校。所以道,心若無事,萬法一如,無得無失,終日只履踐此一片田地。凡有來問,只將此事截斷。所以道,見須實見,悟須實悟。”
應該說,“遇茶吃茶”同屬臨濟宗開悟學子的口頭禅,啓示禅僧順應自然,無得無失,息心即休,見性成佛。與“吃茶去”殊途同歸。此不贅。
叁、“吃茶去”、“遇茶吃茶”的思想,催生了日本“茶禅一味”訣
中國禅宗與中國茶道的東傳,促成日本茶道的發展,“茶禅一味”訣也應運而生。
《佛光大辭典》載“石室善玖(1294-1389):日本臨濟宗僧。築前(福岡縣)人。元代時,渡海來我國(中國),以松源派之古林清茂爲師。返日本後……將禅文化導入五山文學中。對于日本室町初期五山文學之興盛,有極大之貢獻”此條可以幫助了解日本茶禅古典作品問世之時代背景。
《茶與禅》(茶學文學出版社1987年3月版)開列了“日本茶道中以茶禅爲主題的古典作品”有“宗旦{傳書〕《茶禅同一味》(文政十一年,即公元1828年刊行)。”“寂庵宗澤:《禅茶錄》。”《日本茶道源流•茶禅一味說》(臺灣陸羽茶藝中心1991年4月版)也指出:日本“在江戶時代(1603-1867)的中期,確立了所謂“茶禅一味”的“茶道觀”。”
四、結論
(一)“茶禅一味”訣,其思想源于中國;其確立在日本江戶時代。
(二)筆者查閱了《大藏經》等相關資料,尤其是《佛果圓悟禅師碧岩錄》、《圓悟佛果禅師語錄》,並遍翻《中日高僧書法集》(江蘇美術出版社1990年7月版),均找不到“茶禅一味”出自圓悟克勤之證據。
〔叁)筆者托日本友人作實地調查,大德寺不在奈良,也未見有圓悟克勤“茶禅一味”書法。祈望持“茶禅一味”乃出克勤說者隨時匡我不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