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種在家禅,一種在家佛教。
千利休的茶道不論是思想方面還是實踐方面都保留有很多禅的印迹。他在規定茶道禮法時借鑒了很多禅院清規。例如:
中立結束進入後座時,主人不喊客人入席而是鳴鑼。主人在點茶時要穿上與僧侶相似的黑色服裝(日語叫“十德”),著草鞋。客人吃的茶食叫“懷石”,餐具由客人自己弄幹淨。茶庭又叫露地。等等。
當時,點茶技法十分複雜。利休本著禅宗“直指人心”的理念,大膽進行改革,擺脫一切個別的規律、法則的束縛,直入根本的“心中一則”。
以珠光爲開山鼻祖、紹鷗爲中興的草庵茶經過千利休的發展成爲了一種相當高層次的綜合文化生活。這時的茶道已成爲俗化了的禅—在家禅。
二、草庵茶的本質
在世界各種各樣的文化體系中,恐怕還沒有象日本茶道這樣獨特的文化。而且也沒有象茶道這樣與禅結合得如此緊密。幾乎所有的茶人都要進禅院參禅,從禅師那裏獲得居士號後再回到茶室中進行修行。不僅如此,從本質上講,茶道之根本在于禅,茶道是一種在家禅。
在記載千利休言行的茶道聖典《南方錄•覺書》中,有這樣一句話:
……宗易六,草庵中的,第一要以佛法修行得道。……這是說草庵茶(就是wabi茶)的目的是通過茶道修行領悟佛法,到達了悟的境地。由此可見,茶道已不單單是飲食文化的一種,宗教因素已成爲其主要因素。茶道是俗化了的禅宗,是平民百姓的宗教。"wabi茶”也可以說是“wabi宗教”。
久松真一先生在《wabi的茶道》一書中這樣記述“wabi宗教”:
"wabi的宗教也是無的宗教,是能在完全的無中安住的宗教;是以一切有的不安中解放出來的宗教,即所謂本來無一物的宗教。②。
這裏所說的“能在完全的無中安住”、“從一切有的不安中解放”以及“本來無一物”都是禅的根本精神“無”的體現。下面是他對wabi的看法:
無一物雖然讓人感到非常消極,但是“無一物中無盡藏”。“無一物”中反而包含了自由自在的創造性。……與其說無一物是消極的,不如說已是最積極的因素。因此wabi的宗教雖是無的宗教,但並不等于絕對消極,而是絕對積極的宗教。…… wabi帶有一種寂寥,但wabi中的寂寥不悲觀、不抑郁,它是那樣沈穩與安閑。這是一種從有中解脫出來的寂靜。……當這種寂靜成爲根源,成爲主體的時候,由此而創造出來的一切中必然表現出一種寂靜。這便形成一種表現無的深化,即wabi的文化。③
wabi文化的代表,wabi茶徹底掃除了鬥茶時代茶會上的群飲遊藝的主義,而且在批判地吸收了禅之後,使禅成爲茶道的創造主體、生活規範。由此茶道便上升爲一種道,一種作爲人生修行的手段。茶之所以能深化,普及爲wabi,這是因爲禅進入到了茶道的精神世界。wabi茶中的wabi是進入到茶湯中的禅,禅之根本精神“無”,由于wabi的作用在茶湯中得以體現。
自古以來茶人均以wabi作爲生活規範和創造主體。將wabi作爲生活規範的wabi茶人不是單純的wabi藝術家。茶人依照這一規範對事、物、人、境進行取舍選擇。或發現其價值、或賦予其價值,進而創造那些未存的事、物、人、境。進行這種取舍選擇的深層含義在于,它是一個wabi茶人對高貴和富有的嚴格倫理性批判,和對下賤、貧困的價值發現、價值創造、價值賦與。從這個意義上來講,wabi不僅是茶人的生活規範,也是創造主體。一個wabi茶人就是要活用“無”,不認爲“無一物”是消極的,而擁有積極的“無一物”觀。正因爲如此,被人稱爲茶聖的千利休在否定了世人眼中的美後,發現了大量美的道具,才會有“莫等
春花開,莫尋春風來,雪間有春草,攜君山裏找”的茶境。以禅中積極的“無一物”觀作爲規範和創造主體,正是wabi茶與其他文化形式迥異的根本原因。
wabi茶成爲一個獨立的文化體系是因爲將wabi作爲自己的生活規範,即以禅作爲其主體,wabi茶已不僅僅是飲食文化的一種,它是wabi的宗教,是禅的俗化,是一種在家禅。
久松真一先生給茶道下的定義是:"wabi茶道是依照wabi這種深層人性的、
自覺的主體規範,以喝茶爲契機而形成的,極高層次的文化性綜合生活體系。”這裏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綜合生活體系”,就是說茶道不是單純的飲食文化或庭園文化,它是包含生活整體在內的文化體系。這與禅宗所謂“日常生活的一切皆是修行”的主張完全相同。相異之處是茶人進寺院參禅後又回到世俗社會中,通過修行生活化的茶道了悟佛法。茶庭或稱爲露地,這一茶道環境是那樣狹小、簡陋,根本無法與寺院伽藍相提並論,稱它爲草庵也許再合適不過了。但就是這樣一個狹小、簡陋的空間卻吸收容入了大禅院、伽藍的縮影。也可以說隨著wabi茶道的開創,一種露地草庵風格的禅也建立起來。茶道將禅以禅院中解放到在家的露地草庵上,將禅僧轉化爲居士茶人。wabi茶是在家禅,也可以說是對禅宗的一種宗教改革。
總而言之,禅與茶緊密相關,禅使人茶道的精神世界成爲wabi。以wabi作爲生活規範的wabi茶人創造了既是“wabi的宗教”又是“無的宗教”的草庵茶。此外,由于茶道包含了全部生活,所以它是禅的俗化,從精神和成立這兩方面可以看出茶道的本質是在家禅,也可以稱爲是對禅的宗教改革。
結語
起源于中國的茶文化傳到日本後經過相當長的時間,由飲食文化的一種,上升爲宗教性的,高層次的文化生活體系。茶最早傳入日本時,吃茶是貴族的風尚,也是大陸神仙思想的模仿。鐮倉時代榮西將抹茶法帶到日本,以他的《吃茶養生記》爲代表,這一時期的日本又照搬了中國大陸的養生思想。此後鬥茶成爲新興武士交際的一種手段,書院茶則集中體現了貴族的飲茶方式。這些都與禅沒有什麼內在聯系。但是自從村田珠光將禅導入茶的精神世界經過紹鷗的發展,到千利休時茶與禅已經完全融合在一起,形成獨特的日本茶道。千利休去世後,wabi茶迎來了它的興盛時期,曆代茶人在日常生活中實踐著茶禅一味的思想。
縱觀日本茶道發展史,就會發現這一發展過程是茶不斷與禅融合的過程。如果沒有對禅的吸收就不可能有今天被稱爲日本文化代表的茶道。日本茶道是東方文化的結晶,她必將迎來更加光輝的未來。
注釋:
①《茶道古典全集》第叁卷《珠光古市播磨法師宛一紙》,淡交社1979年版。
②③《wabi的茶道》久松真一(日本)燈影舍選書10, 1987年版。
《從日本茶道發展看茶與禅的關系(楊炳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