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從這一點來看,處處無家處處家的雲遊生活,本身就能幫助修行人克服對擁有的執著。
佛陀在四十九年的教化中,足迹遍布各地,常隨弟子達一千多人。他們追隨佛陀,遊行于各地,所到之處隨緣弘法,將佛法種子灑遍世間。所以,佛弟子的雲遊,既是爲了尋師訪道,親近善知識聞法,也是爲了弘法度化衆生,使正法傳向四方,代代相續。
六、安居--定期潛修
比丘每年要有叁個月的定期潛修,以便專心學習、精進道業,戒律中稱爲結夏安居。
安居是相對雲遊而言。當時,有些比丘終年在外雲遊,但印度夏季多雨,雲遊在外多有不便。且夏季昆蟲很多,行路很容易損傷生命。鑒于這些過失,佛教也製定了結夏安居。安居並非佛教特有的修行傳統,佛世時,其他宗教早已有之。佛陀只是將這種修行傳統爲我所用而已。
對于凡夫而言,長期居住一地固然會産生貪著,而總是漂泊不定,身心又不易安住。佛陀是大智慧者,善知衆生種種習性。爲避免比丘貪著住處,規定不得長期固定一處;爲使比丘有相對穩定的學修環境,又製定結夏安居。
道宣律師撰寫的《四分律行事鈔》,將這部分內容名之爲“安居策修篇”。元照律師在《資持記》中解釋道:
形心攝靜曰安,要期在住曰居,隨時警勵曰策,叁業運善曰修。12
夏安居爲時叁月,在此期間,比丘們擯絕外緣,收攝身心,全力以赴地精進學修。
從現實僧團來看,安居這一製度極爲重要。在科技和經濟高度發達的今天,許多寺院都成了鬧市。出家人整天忙于應酬,既要管理寺院,還要從事弘法、教育、慈善等利生事業。尤其是寺院管理者,幾乎和在家人一樣忙碌。而長期從事各項事務,難免沾染世俗習氣,增長煩惱妄想。久而久之,便會忘失正念,失去自我觀照能力。爲期叁月的安居,能使長期處于勞作中的身心得到緩解,並通過聞思經教來培養正念,通過修習禅定來增長定力。經過這番充電,再面對事務性工作時,就能保有良好心態,至少不容易沈溺其中,爲八風所動。
七、簡樸的物質條件--避免擁有的貪著
人生存在世間,需要有相應的物質資源。所以,世人往往常年忙于生計。他們的人生目標,無非是爲了改善生存條件,此外就別無他求。
而出家人是以追求解脫、成就菩提爲人生目標,生計問題自然不是最重要的。佛世時,印度宗教師多以乞食獲得生活資糧。在印度傳統中,沙門乞食是受人尊重的。因爲他們放棄對五欲的占有,爲追求真理而生活,理應接受大衆禮敬。
通過乞食獲得生存資糧,注定出家人必須奉行簡樸的生活。佛教僧團成立之初,佛製比丘依四依生活,也就是著糞掃衣、常乞食、樹下坐和吃腐爛藥。糞掃衣,是將人們丟棄的破衣爛布縫製爲袈裟。常乞食,是以乞食爲生。樹下坐,是住在樹下而不是房舍中。吃腐爛藥,是生病後吃人們煎煮過的藥渣。
其後,佛陀又以四依爲基礎施設頭陀法門,並時常贊歎頭陀行。在《增一阿含經》中,佛陀就告訴比丘們說:
其有歎說諸頭陀行者,則爲歎說我已,所以然者?我恒歎說諸頭陀行。其有毀辱諸頭陀行者,則爲毀辱我已。
《雜阿含經》記載:如來移身分座給頭陀第一的迦葉尊者,又手授僧伽黎易迦葉所著大衣,于大衆中稱贊頭陀行。這都體現了佛陀對頭陀行的重視和提倡。
無論是四依還是頭陀行,從教育意義上說,都是爲了減少我們的妄想、煩惱和執著。因爲擁有越多,妄想就會越多,煩惱就會越多,執著也會越多。倘能奉行簡樸的生活原則,妄想執著自然隨之減少。
當然,每個出家人的根機不同,身體素質不同,能適應四依或頭陀行的比丘畢竟是少數,所以佛教的教育並非千篇一律,對比丘的生活問題還有許多不同規定。比如衣服,除糞掃衣外,又製叁衣、百一乃至長衣。叁衣,是比丘只能擁有僧伽梨、郁多羅僧和安陀會叁衣,如果多一件便是犯戒。百一,是爲了方便生活,除叁衣外,允許擁有水杯、毛巾等生活用品各一件。長衣,是叁衣、百一外多出的生活用品,需要說淨後才能合法使用。佛陀製定的這些戒律,既使弟子們減少對物質的貪著,又考慮到生活方便,開中有製,製中有開,可謂用心良苦!
八、總 結
綜上所述,可見佛陀的教育確實不同于世間教育。其主要特點有四:一、佛教自身有著非常完整的教育體系,也有非常優秀的教育思想。二、佛教教育和世間教育的目的完全不同,世間教育著重知識和生存技能的培養,而佛教教育則是轉凡成聖、斷惑證真、成佛作祖的教育。叁、兩種教育目的不同,教育方法也有區別。四、戒律教育雖以相應的律學知識爲基礎,但主要是通過如法的實踐來完成,由律儀生活養成高尚僧格,爲人天樹立德行典範。
佛教有八萬四千法門之說,雖然只是個籠統的數字,卻反映了佛教教育的多樣化。在佛教叁大語系和各個宗派中,各自都有完整的教育體系,這些豐富的寶藏需要我們繼承和發揚。我們今天來研討佛教教育,應當本著契理契機的原則,在繼承傳統的前提下,積極適應當代。惟有做到這兩點,才能更好地弘揚佛法。
《原始僧團管理體製不同于世間教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