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社會責任(耀正法師)

  佛教的社會責任

  耀正法師

  當今全球都面臨著金融危機、能源危機、氣候危機、恐怖主義威脅、宗教種族沖突、甲型H1N1流行,整個世界孕育著一種不安和的氣氛。履行佛教的社會責任,締造世界的和平與繁榮,構建和諧世界,是時代賦予佛教的神聖使命。中國佛教界近年就連續舉辦了兩屆世界佛教論壇,旨在弘揚“和合”精神彰顯慈悲情懷,淨化人的心靈,促進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和諧共生。

  一、佛教承載文明,促進社會文明的責任

  佛教倡導上報四重恩,即:父母恩、國土恩、衆生恩、叁寶恩。其中報衆生恩,就是爲人民服務。國土恩,就是報答國家的關愛之恩。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等教義,五戒十善等戒律與現代我國社會主義道德規範相融通。如五戒不殺生體現了人類應對一切生命的同情與尊重,是自他一體的生命哲學;不偷盜體現了人類的正確的財富觀和取得財富的合理性;不邪淫體現了人倫交往的純潔性,是維護家庭穩定安樂的保證;不妄語體現了人的誠信准則和人格品行的端正。這些足以有利于社會的和諧與社會秩序的穩定,有利于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

  “四攝六度”的實質是在深入衆生,投入社會活動,利益衆生,淨化心靈,不爲自己求安樂,但欲救護諸衆生,足以培養人們具有赤膽忠心,爲國爲民的無私奉獻精神,足以對民族的振興、世界的和平、經濟的發展起著重大作用。佛教提倡道德勸化、淳化世風、淨化人心來構建和諧社會,促進人類精神文明,是佛教對國家和社會義不容辭的責任。

  二、發揚佛教慈悲喜舍的傳統,承擔濟世度人的責任

  承擔慈悲濟世的社會責任是佛教與社會最好的互動,在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的主流的前提下,佛教更應順應時代的潮流,積極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高揚人間佛教的偉大旗幟,踐行佛陀慈悲濟世的情懷,以弘法是家務,利生爲事業,更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思想來回報社會,服務人群,積極投身到有益于民衆的各種慈善事業中,如:海嘯、雪災、汶川地震,佛教界積極捐款、捐物,幫助災區渡過難關,真乃災難無情人有情,佛門有願,大愛無疆。我們決不辱使命,真正起到扶危濟貧、赈災救難的作用,爲國家的繁榮富強,爲人群的安樂和諧貢獻特有的力量。

  叁、佛教的平等精神,促進世界的和平

  衆所周知,在曆史上,因爲佛教的學習和交流,促進了中華民族和韓國、日本各民族的來往,帶動了文化科技的交流,推動著國家間的和平、互利,佛教的民族平等觀,是沒有國界的,所主張的民族平等,不局限于本國的民族之間,亦包括了整個世界所有的民族。實則佛教所提出的民族平等,正是要超越國族的界定,因爲佛陀是要平等救拔一切衆生的。民族的不平等之區分,從古到今都影響著世界的發展,對今天全球化進程也同樣有著很大的阻礙。作爲最早提出民族平等的佛教,無論從理念還是實際修證上,都一直致力于消除這種不平等的現象。如釋迦牟尼佛應化的印度,就是一個等級森嚴的不平等社會,有婆羅門、刹帝利、吠舍、首陀羅四姓的等級之分。試想,如果我們的世界各個民族都能夠平等相處,不去妄執優劣高下,于諸衆生其心平等,無有貴賤尊卑之異類,曆史上的戰亂何從而起?今天仍爲全球關注的局部民族沖突、民族糾紛,從何而起?當人類真正有一天,通過佛陀的指引,以佛教的理念,于諸衆生起平等心。我想,我們的世界那時必將是一個和美的人間淨土。

  四、佛法是挽回世道人心的一劑良藥

  佛教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的教導,是挽回世道人心的一劑良藥,能軟化衆生的剛強秉性,讓人明了因果,收斂言行。爲促成社會風淳俗美,印光大師常以“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之語告誡世人,要求父親慈愛兒子,兒子孝順父親,哥哥友愛弟弟,弟弟敬重哥哥,丈夫對妻子和悅,妻子對丈夫順從,主人對仆人仁愛,仆人對主人忠誠,各自恭敬地盡到自己的本分,不計較他人對我是不是盡到本分,我總要盡到我的本分。能對家庭以及社會盡到自己的職責和本分,這就叫作善人。還要防止自己的靈魂深處産生邪念,保存一顆真誠的心,使身口意叁業向善靠攏,當生成就聖德君子。

  以上可以看出,佛教的教化功能涵蓋了世、出世間諸法,具有不可代替的無上價值。廣大佛教徒在完善自我的同時,應以身作則,恪盡本分,當爲衆生樹立榜樣。依照契理契機的原則,以敢于擔當的精神,毫不猶豫擔負曆史賦予我們的社會責任,將佛法的價值和功用,最大地惠澤于衆生,並成爲和諧社會、造福人類的精神支柱。在造福于民衆與社會的同時,更好地推動我國經濟的繁榮與發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