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談僧食▪P2

  ..續本文上一頁禁止

  葷辛,是氣味劇烈之蔬菜的統稱,通常說五辛或五葷。關于五辛的名稱,經律中有不同的說法,不過就多數言,叫做蔥、蒜、韮、薤、興渠。這五種菜具有強烈的刺激能力,吃了之後,又能發出極其難聞的氣味,會影響僧團的和諧,所以爲戒律所禁止。

  五辛,在小乘律中只提到蒜,像《四分律》比丘尼戒單墮第七十條中說:

  若比丘尼啖蒜者波逸提。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爲犯;不犯者,或有如是病,以餅裏裹蒜食,若余藥所不治,唯須服蒜差,聽服,若塗瘡不犯。

  有病因緣,非食蒜不能治愈,戒律才開許,吃了蒜後,爲了不影響大家,律中又作了進一步的規定。如《僧祗律》中說:

  (蒜)服己,七日不得臥僧床褥,上僧廁,入僧浴室、溫室、講室、食屋、受僧次請,乃至說法布薩,一切不得住;不應繞塔,若塔在露地者,得下風遙禮,至八日澡浴,浣衣,熏已得入衆。

  在一個團體裏,如果大家都食蒜,不會有什麼特殊感覺,倘若只有一、二個人吃,那種由食蒜後發出的臭氣,其他人絕對無法忍受。所以,吃一次蒜要與大衆生活隔離七天,等他身上臭味散盡了,沐浴更衣後,才能回到大衆中生活。

  禁食五辛是大乘經律中提出的。如《梵網經》中說:

  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荅蔥、慈蔥、蘭蔥、興渠,是五種,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者,犯輕垢罪。

  此中大蒜,又稱胡蔥,史傳張骞出使大宛,從胡地取回;慈蔥,就是蔥,由莖葉慈柔得稱。蘭蔥,有說是小蒜,有說是韮菜。茗蔥,一名山蔥,生長于山澤中,有說就是薤。興渠,據傳漢地沒有。

  五辛既不同酒,能使人神智不清;也不同肉,吃了有違慈悲本懷。菩薩戒中爲什麼要禁止食用呢?《楞嚴經》說:

  是諸衆生求叁摩提,當斷世間五種辛菜。是五種食,熟食發媱,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縱能宣說一二部經,十方天仙,嫌其臭穢,鹹皆遠離。諸餓鬼等因彼食次,舔其唇吻。常與鬼住,福德日銷,長無利益。是食辛人,修叁摩地,菩薩天仙,十方善神,不來守護,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現作佛身,本爲說法,非毀禁戒,贊媱怒癡。命終自爲魔王眷屬,受魔福盡,墮無間獄。阿難,修菩提者,永斷五辛,是則名爲第一增進修行漸次。

  食用五辛生媱增恚,善神遠離,魔王引誘,生毀禁戒,死墮地獄。《楞伽經》也說:

  一切肉與蔥,及諸韮蒜等,種種放逸酒,修行常遠離。飲食生放逸,放逸生邪覺,從覺生貪欲,貪令心迷醉。迷醉長愛欲,生死不解脫。酒肉蔥韮蒜,悉爲障聖道,及違聖表相,是故不應食。

  這將吃蔥蒜的過失,與飲酒吃肉相提並論,原因是它們都能增長愛欲,障礙聖道,所以不能食用。

  六、煙酒有何危害

  佛教的戒律有性戒與遮戒之分,酒是屬于遮戒,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遮戒,因爲不論是在家五戒、八戒;還是出家的沙彌戒、比丘戒,乃至菩薩戒,無一不戒酒。酒是遮戒,說明了飲酒本身並非罪惡,爲什麼一切戒都禁止呢?因爲飲了酒,能使人犯戒,所以凡是佛子,都應該戒酒。

  酒能引起犯戒,在小乘律論中有一個很典型的例子,說有一位受了五戒的優婆塞,平常持戒很認真,有次從遠處回來,口渴的不得了,誤喝了一碗酒不免醺醺然的微醉,正在此時,見到鄰居的一只雞跑進屋來,就把它殺了佐膳;過了一會兒,鄰女來尋雞,他說根本沒有看見;不惟如此,看到鄰女長了幾分姿色,還將她強奸了。爲一飲酒,五戒盡失,所以酒成爲重要戒相,是有它實際理由的。

  酒在比丘戒中爲九十單墮之一,這條戒緣起于娑伽陀尊者,借宿辨發梵志家,降伏毒龍,引起拘睒彌城主的歸信,觀禮世尊,要供養尊者,六群比丘爲索黑酒,尊者渴了,醉倒途中,佛陀才製定了這條戒。戒文是:

  若比丘,飲酒者波逸提......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爲犯;不犯者,若有如是病,余藥治不差,以酒爲藥;若以酒塗瘡,一切無犯。

  酒是一切酒,《大智度論》歸納有叁處,即谷酒、果酒、藥草酒,這一切能令人醉,心動放逸,都是不能飲用;除非爲了治病,非酒無以恢複健康,才能飲用。

  飲酒除了能導致犯戒,還有很多過失,佛陀在製酒戒時,就略舉了十種。律文曰:

  凡飲酒者,有十過失。何等爲十:一者顔色少,二者少力;叁者眼視不明,四者現嗔恚相,五者壞田業資生法,六者增致疾病,七者益鬥訟,八者無名稱,惡名流怖,九者智慧減少,十者身壞命終,墮叁惡道。

  酒的過失很多這裏僅僅略舉了十種,另外在《大智度論》中說有叁十六失。未了又引經偈說:

  酒失覺知相,身色濁而惡,智心動而亂,慚愧已被劫。失念增嗔心,失歡毀宗族。如是雖名飲,實爲飲死毒。不應嗔而嗔,不應笑而笑,不應哭而哭,不應打而打,不應語而語,與狂人無異,奪諸善功德,知愧者不飲。

  佛教是一種智慧的宗教,八正道以正見爲首,修行的整個過程,時時都要依賴智慧的朗照,而酒卻能迷失人的智慧,所以酒的過失的確是很嚴重的。

  菩薩戒對酒有著更嚴格的規定。如《梵網經》輕垢戒的第二條說:

  若佛子,故飲酒,而酒生過失無量,若自身手過酒器與人飲酒者,五百世無手,何況自飲,不得教一切人飲,一切衆生飲酒。

  酒有無量過失,所以不得自飲及教人飲。同《書》十重戒第五條又說:

  若佛子,自酤酒,教人酤酒,酤酒因,酤酒緣、酤酒法、酤酒業,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緣,而菩薩應生一切衆生明達之慧,反更生一切衆生顛倒之心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自飲酒犯輕垢罪,販賣酒則犯波羅夷罪。原因是菩薩所作所爲都應該使衆生開智慧,而酤酒則使衆生生顛倒心,所以罪過特重。

  菩薩告訴我們不得飲酒,更不能販賣酒。但作爲慈悲爲本的菩薩道,在爲度生的情況下,還是可以開飲的,比如經中說載未利夫人,爲救廚師一命,勸請波斯匿王飲酒,不但無罪,反生功德。

  在世俗生活中,與酒一樣受人重視的還有煙,通常人們都把煙酒合在一起說。飲酒在戒律中嚴格禁止,這是衆所周知的,對于吸煙,一般都以爲戒律中沒有提到,所以在出家人中,有吸煙的也有不吸煙,不吸煙的盡管對吸煙的看不順眼,但也找不到指責的理由,只得各行其是了。

  吸煙的確沒有喝酒食肉的過失那樣嚴重,但在戒律中也還是有說到的。如《四分律》四十叁卷中就記載:

  爾時有比丘患風,醫教用煙,佛言聽用煙。

  從這一段律文看來,如果有患風和醫教用煙的兩個前提,佛陀還是允許抽煙的,否則就不能吸。

  在我們這個社會裏,似乎早已形成了這樣一種觀念,抽煙喝酒是世俗人的事,出家人是遠離煙酒的。所以,一旦見到某個僧尼抽煙,人們就會譏嫌。出于維護僧團的榮譽,應該不抽煙才對。況且煙中所含尼古丁,能使人身體受到不良影響,導致肺癌,何苦呢?

  七、食時應有的警覺

  出家的目的是爲了解脫,要想解脫,首先必須遠離貪著。在日常生活中,最能令我們貪著的無過于美好的飲食。因此,佛製比丘食時當起厭治和觀想。如何厭治呢?《大集經》中說:

  雲何修習食不樂想?若有比丘執持缽時,如血塗髑髅,爛臭可惡,蟲所住處;若于食時,應觀是食,如死屍蟲;若見面時,如末骨想;得飯漿時,作糞汁想;得諸餅時,作人皮想;所執錫杖,作人骨想;得乳酪時,作濃血汗想;若得菜茹,作發毛想;得種種漿,作血想;是名于食生不樂想。

  這是用智慧轉變現前的受用境界以製伏自已的狂情、貪著,而達到不可樂,遠離的解脫效果。

  觀想,就是著名的食存五觀。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是思惟食物的形成過程和施主付出的代價。如《大智度論》說:

  思惟此食,墾植耘除,收獲蹂治,春磨洮沙炊煮乃成,用功甚多。計一缽之食,作夫流汗,集合量之,食少汗多,須臾變惡,我若貪念,當墮地獄,啖燒鐵丸。從地獄出,作諸畜生,償其宿債,或作豬狗,常啖糞除,故于食中,應生厭想。

  考察一粒米乃至一碗飯,從農民播種,到煮成熟飯,需要付了多少汗水。

  二、自忖已身德行:這是關于接受供養的條件。《五分律》說:

  若不爲解脫出家者,不得受請。若坐禅、誦經、檢校僧事,並爲解脫出家者,聽受僧次。

  出家的目的不是爲了解脫生死;出家之後不坐禅、誦經,不辦僧事,都沒有資格接受供養;《善見律》說:

  比丘受用施物有四種:一者盜用,若比丘破戒受施,名爲盜用。二者負債用,受施之時,必須作念,不作得罪,負人信施。叁者親友用,謂七學人受供。四者主用,即阿羅漢。

  前二種是凡夫僧,後二種是賢聖僧,凡夫僧受供當作觀想,勿生貪心,否則稱爲負債用,負債是要償還的。

  叁、防心難過:是說比丘食時應該避免的過失。《明了論疏》說:

  律中說出家人受食,先須觀想,後方得餤,凡食有叁種:上食起貪,塵離四過:一、喜業過,貪著香味,身心安樂,縱情取適故。二、離食醉過:食竟身心力強,不計于他故。叁、離求顔色過,食畢樂光勝常,不須此心。四、離求莊嚴身過,食者樂得充滿肥圓故。下食便生嫌嗔,多墮餓鬼,永不見食。中膳不分心眼,便起癡舍,死墮畜生中。

  于好食起貪,壞食起嗔,死後要墮地獄、餓鬼、畜生叁惡道中,《增一阿含經》說:

  多食五苦:一、大便數;二、小便數;叁、多睡眠;四、身重不堪修業;五、多患食不消化。故佛言:食知節量。因說偈雲:多食致病苦,少食氣力衰,處中而食者,如秤無高下。

  貪著美食,結果就會多食。多食不但能引起現色身的痛苦,還會影響修道。

  四、正事良藥;食飯當如服藥,爲除饑渴故病而受食,不應分別飲食好惡。律中用二事譬喻:一、如用油膏車,但是取其滑而易轉,不問油味好與不好。二、古人有夫妻攜帶兒子,經過險峻的道路,途中饑餓迫急,便吃兒子的肉,夫妻祗取支持生命不死,豈顧貪求滋味呢?比丘受食也當如此觀想。

  五、爲成道業:在道業沒有成就之前,還需要這個身體,色身的相續,必假飲食。所以吃飯是爲修行成道。《持世經》說:

  若不除我倒,此是外道,不聽受人一杯之水。

  倘若不爲修道,只是滿足色身需要,即使受人供養一杯水也不行,何況其它東西呢?

  寫到這裏,本篇文字准備結束了。需要說明的是,戒律中關于飲食的規定還有很多,如受持、作淨、食時威儀等,如果一一都寫出,未免顯得瑣碎,也不適合于一般讀者,所以本文只就介紹這些。錯誤之處也可能難免,只得敬請大德們指正了。

  

  

《漫談僧食》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