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再談僧教育(妙湛法師)

  再談僧教育

  妙湛法師

  前 言

  古德雲:“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教的發揚光大,就要靠一大批有學識、有修持的僧人來弘揚佛法。因此,培養出合格的僧才,已成爲當務之急和千秋大任的曆史使命。

  如今,全國各地的佛學院雖然也辦了不少,但由于種種原因,培養出來的僧才還太理想。所以我們在辦學的過程中,還要不斷地總結經驗,進一步把佛教院校辦得更好,培養出更多更好的佛教人才,爲 中國的僧教育而努力奮鬥。

  僧教育應該培養什麼人?是培養有修有證,弘宗演教的高僧

  大德?還是培養言行不一,追求名利的文人學者?這是應該弄清楚的首要問題。我認爲僧教育培養的目標應是前者,當然有一些後者,也無傷大雅,但我們的精力應當在前者身上狠下功夫。未來佛教需要的僧才,像印光法師那樣,專一淨土宗,巍然不動;像弘一法師那樣,高舉戒學的旗幟,令正法久住;像虛雲、來果和尚那樣,坐穿蒲團,發明心地,參究本來面目,弘揚禅宗;像太虛法師那樣,整頓倡製,創辦教育,提倡人生佛教;像圓瑛法師那樣主辦教會,忍辱負重,弘宗演教,度化一方;像宗喀巴大師那樣,除弊興利,創立教派。這些大德是中華民族之靈魂,佛教之精英,不能沒有啊!縱觀中國近代佛教色彩斑瀾,都是這幾位大德放射出來的光輝。由此可見未來佛教的信命運,是寄希望于湧出一批新的大德高僧型僧才身上。因此僧教育的主要目標,就是以這些大德僧爲榜樣,采取各種措施,培養出一批學修並重的僧才,住持叁寶,振興佛教,使佛教後斷有人。

  根據以上的情況,今後佛學院如何才能辦得更好,下面我來談談自己的設想。

  一、招生和考試

  辦好佛學院,要把好招生和考試關,決不讓那些混進佛門的馬骝子進來,即使招不到人,也要甯缺勿濫。好比農作物選種,要把最好的種子選進來。

  向全國各大叢林招收有學有修,立志終身獻身佛教事業的僧青年。

  (一)、招生條件:

  1、 出家二至叁年以上,並在叢林參學二年至叁年以上的沙彌和比丘。

  2、 有正確信仰,具足道心。

  3、 會朝暮課誦,能遵守叢林規矩。

  4、 作風正派,具足威儀,無不良嗜好。

  5、 年滿二十歲,曆史清白,未受過刑事處分。

  6、 應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

  7、 相貌端正,無慢性傳染疾病。

  8、 驗收下列證件:

  (1)戒牒。

  (2) 居民身份證。

  (3) 出家寺廟所在地佛協證明和保證書。

  (4) 戶口所在地政府的證明。

  (5) 學曆證明(畢業證書)。

  (二) 考試內容:

  1、 考試佛學、政治、語文、外語。認真命題,認真閱卷,仔細評分。不徇私情,不開後門。

  2、 坐香一支,考察其姿勢、腿子、攝心情況。

  3、 考試朝暮課誦,各種法器的使用,以及威儀等。

  4、 口試,了解其出家原因、入學動機、未來的抱負等。

  二、多層次的教學

  根據目前國內外佛學院教學重知識、重論學、重史學的情況,培養出來的人信心淡薄,邪見叢生。我認爲這種狀況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必須予以徹底改革。我的改革方案:

  分四個層次:

  (一) 禅律系(初級班)

  1、 學製:二年

  2、 要求:通過學禅學律使學生于佛法中嘗到法味,改變氣質,完成從俗到僧的轉化,爲其今後學修奠定堅實基礎。

  3、 教學內容:第一學年:

  《沩山禅師警策文》、《遺教叁經》、《沙彌律》、《四分戒本》、《七支坐法》、《禅秘法要》、《坐禅叁昧經》、《勸發菩提心文》。

  第二學年:《淨土叁經》、《往生論》、《隨機羯摩》、《瑜伽菩薩戒本》、《梵網經》、《十善業道經》、《六祖壇經》、《黃檗傳心法要》、《大珠慧海禅師語錄》。

  4、修持:禅律系的學僧修持要求,除朝暮課誦、半月誦戒外,每日坐叁支香,每年農曆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結夏安居坐禅。不放寒暑假,一律進禅堂打禅七。

  5、成績考核:學習課與修持課,各占百分之五十。

  (二) 經論系(中級班)

  1、學製:二年。

  2、要求:通過對大乘佛教經論的學習,使學生廣修菩薩行,堅定大乘佛教的人生觀,牢固樹立菩薩四弘誓願、四無量心,爲人間佛教奮鬥終身。

  3、教學內容:

  第一學年:

  《阿含經》選讀、《楞嚴經》、《維摩诘經》、《金剛經》、《圓覺經》、《七十空性論》、《十二門論》、《釋迦譜》選讀。

  第二學年:

  《阿含經》選讀、《法華經》、《華嚴經》、《解深密經》、《楞伽經》、《百法明門論》、《唯識叁十論》、《大乘起信論》、馬鳴、龍樹、提婆、無著、世親、羅什、玄奘等人傳記。(參考:印順著《印度佛教思想史》)

  4、修持:經論系的學僧修持要求:除朝暮課誦、半月誦戒外,每日讀誦大乘經兩小時。計劃在兩年內,誦完《華嚴經》、《大般若經》、《大寶積經》、《楞嚴經》、《法華經》、《大般涅槃經》。每年農曆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結夏安居。不放寒暑假,一律進禅堂打禅七。

  5、成績考核:學習、修持成績,各占百分之五十。

  (叁) 中佛教系(高級班)

  1、 學製:二年

  2、要求:使學僧掌握天臺、賢首二宗的教史、教義、觀法,繼承中國佛教的優良傳統,湧現出一批弘宗演教、悲智雙運的高僧大德,成爲中國佛教未來的中流砥柱。

  3、教學內容:

  第一學年:

  《教觀綱宗》、《法華玄義節要》、《法華文句記》、《小止觀》、《釋禅波羅密次第法門》、《摩诃止觀》選讀、《天臺九祖別傳》、《法華傳記》選讀。

  第二學年:

  《五教儀》、《金師子章》、《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華嚴五教止觀》、《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叁聖圓融觀》、《華嚴心要法門》、《禅源諸诠集都序》、《華嚴玄談》選讀、《華嚴經傳記》選讀、《華嚴經感應傳》。

  4、修持:中國佛教系的學僧修持要求,除朝暮課誦、半月誦戒外,第一學年精讀《法華經》、《摩诃般若波羅密經》(鸠摩羅什譯)。每日誦經兩小時,農曆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結夏安居,不放寒暑假,一律進禅堂打禅七,修天臺止觀。第二學年:精讀《華嚴經》(新舊兩個譯本輪流讀),每日誦經兩小時,農曆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結夏安居,寒暑假一律進禅堂修天臺止觀。

  5、成績考核:學習與修持成績,各占百分之五十。

  (四) 研究院

  1、學製:二年。

  2、要求:培養一批唯識、天臺、賢首、律宗、禅宗、淨土宗的修持和研究者,能理論與實踐一致,振興中國佛教,住持各宗祖庭,講經說法,弘化一方,成爲二十一世紀中國佛教領袖人物。

  3、教學內容:

  研究各宗專著,要求學僧每半年寫出一篇一萬字以上的論文,或兩年內寫一部專 著。此外研究僧每周爲學院學僧兼課叁節,以練習講經說法能力。

  4、修持:研究僧必須參加朝暮課誦、半月誦戒、結夏安居、誦經和坐禅,寒暑假打禅七,還須堅持每日修持止觀或參禅兩小時。

  5、成績考核:以身教、論文、專著、授課的水平,做爲評定研究僧成績的標准。

  叁、禅堂和圖書館

  1、禅堂

  佛學院必須建造一座現代化的禅堂,具有空氣流通、光線柔和、無風、無潮濕等特點。佛學院禅堂相當于普通大學的實驗室,學僧在課堂或書本上學到的知識,必須在禅堂裏得到證實,例如學習《禅秘法要》由白骨觀、不淨觀、佛像觀、數息觀等觀法,需要在禅堂一一予以體驗和證實。教師除了在課堂裏講理論外,更需要在禅堂裏指導學僧實踐。現在一般佛學院在教學上最大的弊端,就是理論與實踐脫節。講淨土的不肯念佛;講天臺的不修止觀;講律宗的不持戒;講禅宗的不去發明心地。恰如生物教師在黑板上講種田一樣,這樣的知識毫無實際意義。不論講得多麼娓娓動聽,等于空話,不論文章寫得多麼絢麗多彩,不過一堆廢紙而已。至于打禅七,須按照過去叢林規矩,打坐行香,請著名禅師或善知識主七,使行者在禅七裏確有所得。培養出一批禅師,發揚光大中國禅學,這是佛學院刻不容緩的頭等大事。因此除了結夏安居和寒暑假打禅七外,平時也要充分利用禅堂,組織一些人打禅七,俾使行人打破疑團,親見本來面目。

  2、圖書館:

  要有各種版本大藏經,各種工具書,各位古今大德的全集,各宗派典籍,各種叢書、叢刊,也要收藏大量錄音帶、錄像帶,加強音像教學。要培養一批業務訓練的圖書管理員,及時組織讀者寫書評,經常向讀者推薦新書。

  3、閱覽室:

  要有一個空氣流通、光線充足、座位舒適的閱覽室,內有國內外出版的各種報刊、畫報、供學生閱覽。可以在圖書館閱覽室召開各種類型的座談會、學術交流會,活躍學術空氣。

  四、畢業僧出路問題

  近代佛學院興起後,有些畢業生的出路成了問題。因爲有的人在佛學院裏學了幾部經論,學得不深不透,本領沒有,架子倒不小,整天議論是非,眼睛生在頭頂上,誰也看不起。像這樣的人誰還敢請,只有敬鬼神而遠之,因此出路成了問題。

  “出路”與前面提及的“前途”是一個問題。如果不是爲名爲利,出路廣闊得很。只要在修證和學問上取得優異成績,一定會龍天推出,轉大*輪,宏範叁界。不要一開始就想大出風頭,直上青雲。要默默無聞地工作,要努力奮鬥,等到你的成績,取得社會的承認以後,如是因,如是果,必然會有相當的酬報的。一個青年人剛離開佛學院,對社會和佛教一點貢獻也沒有,不要求別人將他當作菩薩一樣供起來,這未免太不現實了吧!佛教主張自己開拓自己的未來,自己創造自己美好的環境,只看你敢不敢去開拓去創造。靠別人賜予,那是神教思想,咱們佛教可曆來是不包分配的,真正造就的龍象人材,都會被人聘請去的,惟恐請不到。

  結束語

  最後我呼籲國內外的佛教同仁行動起來,搶救我國的僧教育,把我們的精力集中起來,造就出一批高僧大德德龍象的僧才。爲此僧教育必須從重知識,重史學轉移到重叁無漏學方面來;從重論學轉移到重經學、重律學方面來;從理論與實踐節轉移到理論與實踐一致方面來;從重印度佛學轉移到重中國佛學方面來。使中國佛教的旗幟更加鮮豔,更加光彩奪目。淨化人心,淨化社會,莊嚴國土,利樂有情,把中國的佛教振興起來。

  

  

《再談僧教育(妙湛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